高語濃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 453007)
我國信息化領域以及工業領域不斷加強,二者在現有基礎上實現了全面融合。因此,對人才培養也提出了較高要求。目前,對人才體系而言,其必須完善基礎知識的增強。培養專業素質較高、動手能力較強、創新能力極佳的全面性人才,目前,在生產研究管理的崗位中,光電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在某些方面存在著相關弊端,無法滿足現有社會的發展要求。就現有情況分析,大多數高校均未能按照學術型培養模式,完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未能充分考量到高校自身的特征,弱化了整體服務流程。因此,學校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創新培養能力,以保障大學生可以實現有效訓練,完成整體成長改善。
在設定教學方案前,教師必須對市場發展情況進行有效分析,以制定應用創新性人才的有效培養。考慮光電子技術的課程特征以及內容特點,并根據內容的整體設計流程完成知識、設計、能力、社會實踐等環節,實現模塊化的教學方案[1]。在制定光電子技術教學方案中,可以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根據光電子技術的課程,進行有效設定。例如,教師可以將光電子課程設計為4個相應模塊,基礎知識模塊、專業知識模塊、社會實踐模塊以及學習思維模塊。在各模塊當中,達成基礎知識以及實踐技能的培養,使學生了解光通信器件以及專業技術對光波道、光電顯示、光儲存等,完成內容延伸,加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分析學生目前的學習情況,在實踐體系設定中,將學生的假期與實踐進行結合,定期組織企業觀摩、公司實習等,使學生對光電子技術的進展以及工作現狀完成了解,提升學生的后續工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校內基礎實驗課,實現設計,完成實習。將應用性、創新性、綜合性專業性技術融入教學任務中,強化動手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構建適應社會需求的教學體系。
在教學方式設定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完成基礎課程的內容教學。在以往的教學內容中,教師的教學手段偏向于知識填充的方式,過分強調課堂書本知識,忽略了大學生的學習感受。大學生在接受過多理論知識后,其自身會對相關的知識點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因此,必須完成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使大學生可以發展為全面型人才[2]。教師可以通過多樣性的教學手法,來實現光電子技術的有效教學。例如,教師可以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扭轉,將教學模式融入全新的微課技術,并調整學習環節。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有效的授課方式,來完成教學,加強教學內容的呈現以及相關知識點的設定,打破以往教師為主導的授課理念。教師也可以在原來的知識體系當中,融合現有的技術特點,實現有效對比。學生通過教師的整體講述,將重新激發光電子技術的學習興趣。教師可通過教學PPT、視頻等,提前將企業的生產過程以及加工過程進行展示,使學生體會到光電技術的特征。積極推行產學研機制,全面落實校企融合,以促進學生與企業的有效合作。將創新活動的相關成果轉化為學習生產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3]。
在光電子技術基礎課程中,教師的考核方式多為傳統的試卷考核。試卷考核方法與其他學校的考核方式一樣,試卷考核方法雖然可以對學生的知識點進行一定程度的考察,但卻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記憶能力、理解能力等無法產生有效的提升。在創新培養中,要求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專業素養進行全面調整,加強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能力。在我國新課標教學體系中,對協作能力提出了相關的要求,學生通過合作可以完成自身以及其他成員之間的信任。因此,在光電子技術考核中,可以在原有的考核基礎上加強學生以及其他方面的整體素養。例如,針對于學生的團隊以及其后續學習能力,制定統一目標。在考核方式中,加強團隊協作以及團隊信任,對光電子技術的應用方式完成多樣化。在考核設定中,可以使考核滿足我國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對學生實現全方面、多樣性的培養[4]。
在我國對光電子專業的應用性研究中,可以完成專業實驗室的設定。在課堂教學模式結合當中,滿足光電子技術專業課程的教學方式[5]。例如,實驗室可以針對光子電技術課程內容購置先進的儀器設備,滿足光電子技術中的相關技術內容,實現實踐性訓練。在掌握課程相關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加深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保障課程的實踐訓練可以對教學體系完成驗證補充,以實現相互優化。對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基本實驗素養完成應用,為學生的后續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在對光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當中,為了更好的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健全且完善的管理制度非常重要。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不僅可以保障光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同時更可以幫助教師設立相關的管理模式,實施教師課堂問責制度[5]。例如,教師可以對學生上課答題等進行模式設定,通過引導的方式,使學生自主的完成思考、討論,遵循思維規律,協同教師的輔導作用,加深學生對于專業體系的培養程度。同時,教師在對自身考核指標、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有效改革,加入創新性思維,研究培養。
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創新性、應用性思維性入手,構建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項目改進方案[6]。完成學分綜合評比機制,規范教師學生的教學活動,激勵學生參與應用性實踐性的活動機制。例如,在管理制度中,很多教師對學生的課后學習雖然有設定相關的方案,但受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教師自身時間的限制,很多課后學習體系根本沒有有效開展,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的教學方案起到了明顯的制約效果。為了改善此類情況,教師對管理制度進行創新設定。教師可以組建相關的學習群,如QQ 群、釘釘群或微信群,并在群中設定打卡機制,學生在假期或課后時間可通過報道的形式加強對學生的整體培養。同時,教師可要求學生每天必須就所學的知識點提出1~3 個問題,且問題之間的重復率不得高于70%。通過教師的搜集,可以對學生目前的學習情況完成有效認知,調節教學方案。此外,教師也可以積極鼓勵學生提出相關建議。例如,很多學生反映理論知識過強,實踐知識過少。教師就可以在后續的教學中,適當添加時間訓練,以培養學生在真正應用中對知識點的有效掌控。
在光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中,為了加強學生對光電子技術的有效認知,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的學習理念進行有效設定,以加強光電子專業技術的學習實踐[7-8]。例如,教師可以就LED 顯示技術,利用課余時間組建學習小組,借助學校內部設定的實訓基地,幫助學生對LED 知識點進行有效認知。對學生LED 設定制作模式,對LED 的封裝、測試等完成創新性實踐活動,實現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有效加強。此外,還可鼓勵學生參加相關的競賽。例如,教師自身可以組建電子設計大賽,加強對感光元件、光電技術的應用,開展校企聯合,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動力。就教師的整體需求而言,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需要傳授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同時更需要做到靈活引導以及有效示范,進一步構建獎勵激勵制度,明確個人貢獻獎勵規則以及相關標準,落實有效的教學體系。
綜上所述,在社會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整體需求培養中,必須加強教學特征,充分分析光電子技術的相關內容,以保障對大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完成有效加強。采取模塊化的方案,達成基礎知識、專業技能以及社會實踐能力的有效培養。教師就目前教學手段的多樣化、考核多樣化等設定一定的獎勵制度,并建立專門的專業實訓室。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有效強化,在光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對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實現集中化培養,達到有效的加強作用。對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專業思維實現全面優化,以滿足我國對全面性人才的培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