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晶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對于一個國家而言,人才競爭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對于一個地區而言,要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走在前列,人才同樣是決定性因素。人才作用的發揮離不開有效的人才政策,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對于當下的內蒙古而言尤為關鍵。
目前,內蒙古人才激勵機制不完善的問題較為突出,加劇了人才的顯性流失和隱形流失,人才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最大效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成為制約我區經濟突破現有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和壁壘。
數量上的顯性人才流失。長期缺乏有效多元化的評價激勵機制、科學合理的競爭機制,造成我區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人才大量流出,進一步造成了產業技術創新上不去、效益不高、市場競爭力弱的不利局面,從而嚴重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
質量上的隱性人才流失。人才資源在數量上的顯性流失是一種“硬損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體現在人才質量方面的隱性流失則是一種“軟損傷”,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同樣不容忽視。由于種種原因,內蒙古地區一些企事業單位的人才面臨科研經費不足、科研時間不夠、積極性不高等問題,人不能盡其才現象一定程度存在,導致成果產出少、質量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改進人才評價機制,創新人才流動機制,健全人才激勵機制。”我區要根據人才需求,打造契合人才所需的激勵評價機制,鼓勵人才發揮出最大價值。
一是增強薪酬外部競爭力。要充分調研其他省市同類人才待遇狀況和企業激勵成本,在可承受范圍內給予人才富有競爭力的薪資;完善高層次人才工資分配激勵政策,鼓勵事業單位對高層次人才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分配形式。
二是創新企業職稱評定制度。對國家職稱體系中未涉及的職稱系列,根據企業崗位技術工種實際,創新開展員工職稱評定,并與工資待遇掛鉤。例如,為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提高大數據人才的工作積極性,貴州省在我國首次開展了大數據職稱評審工作,填補了全國大數據人才職稱評審空白。
三是增加技術人才工資待遇。鼓勵事業單位在崗位聘用和單位獎勵性績效分配中對優秀高技能人才給予傾斜;完善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鼓勵國有企業工資總額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傾斜;深化企業工資分配制度改革,強化工資收入分配的技能價值激勵導向。
一是針對人才安居、工商注冊、稅務登記、項目申報、子女入學、醫療保障、創業投資等事務,探索推行人性化的一站式受理服務,全力幫助人才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項難題,建立讓人才無后顧之憂的安全網。例如,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推出“人才管家”制度,政府為每位人才或人才企業指定一名專屬“管家”,“管家”作為人才服務第一責任人,替代傳統的人才與政府部門“一對多”的溝通方式,為人才提供各類事項的“一對一”服務,24 小時回應人才需求,解決人才提出的重點難點問題。再例如,入選“2019 中國年度最佳雇主最佳引才城市”的無錫市,創新建設了市重點企業人力資源一站式服務平臺(HR-E 站),采用“集中受理、統一對接、跟蹤辦理”的服務模式,為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提供人才招聘、檔案托管、錄用退工、人才測評、職稱申報、咨詢建議等人力資源一站式服務,確保每家企業只有一位服務專員負責對接服務,避免了一家企業對接多個部門帶來的資源浪費和信息不暢,實現了人力資源方面的標準化服務。
二是鼓勵各盟市建設“一老一小”友好城,緩解人才“上有老下有小”的后顧之憂。一方面,要加快推動各盟市城市設施適老化,同步提升康養小鎮、社區養老服務站等服務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普惠性幼兒園,推進義務教育優質發展,加大各項優惠政策力度,堅持市區聯動不斷提升教育品牌引才留才力度,增強人才與地方的粘附性。
三是加強人才服務載體建設。建立人才信息共享平臺,推動人才數據信息整合和有效利用;充分發揮高新區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等人才服務平臺作用;繼續引進獵頭公司、人才派遣、培訓、測評、咨詢、認證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構建專業度高、能夠有效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產業和企業人才需求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鏈,形成良好人才服務網絡體系。
一是定期召開人才工作聯席會議,實行“需求收集、聯席協調、專人代辦、督查辦結”工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人才工作有關問題。
二是針對在外地工作的機關事業單位人才,實施“干部回調”工程。暢通在外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回調渠道,鼓勵內蒙古籍在外地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內蒙古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外地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配偶、子女或子女配偶調回內蒙古工作。
三是對在外地工作的企業人才或創業人才,實施“能人回鄉”工程。對籍貫或出生地為內蒙古、親屬在內蒙古工作的高層次人才、技能實用人才、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和高校畢業生,回內蒙古創辦企業、全職工作、開展柔性合作的,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從招引人才上看,“能人回鄉”工程要緊密圍繞我區區域定位和我區優勢特色產業鏈上下左右各環節的實際需求進行招才引智,以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優秀高校畢業生、外出務工技能人才等為“能人回鄉”工程重點對象,制定面向內蒙古籍人才的“學子歸巢”“管理和技能人才歸巢”等引才計劃。從招引方式上看,要加大本土在外人才信息建設工作力度,加強與他們的感情聯絡,分層次、分領域開展“在外人才懇談會”“人才故鄉行”“人才對接會”等活動,吸引域外內蒙古籍人才回內蒙古工作創業。從招引政策上看,要健全在外本土人才返鄉創業的長效機制,從優惠政策、資金支撐、融資擔保、激勵機制、環境優化、優質服務、產業依托等方面發力,改善本土人才的政策待遇及發展空間,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學等方面享受與引進人才同等待遇,切實為返鄉人才解決后顧之憂,鼓勵和吸引內蒙古籍成功人士回鄉投資興業。

2020 年9 月25 日,第八屆內蒙古“草原英才”高層次人才合作交流會暨呼包鄂烏人才創新創業周主會場活動在呼和浩特開幕。
一是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晉升機會。建立健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激勵機制,破除資歷觀念,建設以素質、知識、能力、業績為主要標準的人才選拔標準,激發人才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持續性,通過人才政策的公平實施,讓人才真正感受到地方政府對人才的尊重。二是探索實施“內蒙古人才服務金卡”制度,讓引進的領軍型高端人才持“人才服務金卡”享受各項優惠政策以及政府和社會提供的優質公共服務。例如,在專利、科技項目立項、工商注冊等方面提供綠色通道,優先立項資助,全程導服,以及在醫療保健及子女教育方面享受更多優待。三是通過政治上的激勵滿足人才被尊重感。例如,積極吸納企業優秀人才入黨,支持其擔任“兩代表一委員”和工商聯常委、執委等。
一是構建人才長遠發展規劃,釋放能干成事的制度紅利,營造人才發展的梯度空間。二是根據人才的專業、技能、特長和興趣愛好,強化人才入職后的持續性培養。三是盡快落實已出臺的關于人才評價和支持各類人才創業創新的系列政策,完善研發和技術轉化激勵機制。四是引導企業采取股權激勵、技術入股、分紅激勵等方式,調動人才工作積極性。五是出臺普惠性人才優惠政策,為基礎性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保障配套措施。在對中小企業報送的人才需求進行專業評估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為中小企業定制人才優惠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引進實用型技術人才,解決中小企業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過程中的用人難題。
總之,我們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通過各項配套政策相互配合,使我區人才需求和政策供給之間形成有效匹配,讓人才在推動內蒙古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