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其中第二個方面的素養是“思維發展與提升”。具體來說,就是要求我們在“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辨證思維和創造思維”上有所發展,讓“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有所提升。
就寫作來說,我們的思維在“發展與提升”的過程中,容易步入誤區,不自覺地“向前跨一步”而導致種種謬誤出現。這就是列寧所說的“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比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固然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強調過頭了,就變成“不可能事件”;“開卷有益”在一般情況下似乎是對的,但那些充斥著不健康甚至反人類內容的書就非常有害;“近墨者黑”只說對了部分現象,卻遺漏了另一部分事實——“近墨者未必黑”。這些說法作為“口號”在一定的情境下也許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我們按照這種“口號式”的思維來寫作議論文,那自然是有邏輯漏洞的。
為了避免“向前跨一步”可能導致的謬誤,我們要努力提升思維的邏輯性、辯證性、批判性,特別是要防止“過激思維”,不斷反思“過頭話”帶來的嚴重后果。當面對“人多力量大”的口號時,我們不妨反思“人太多”的弊端;當面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議題時,我們不妨反思“過分強調起跑線”的危害性;當面對“和聲細語展淑女氣質”的標語時,我們不妨反思這種言論所體現的對性別的刻板印象……總之,我們在分析、說理時要多問自己是否注意到“過分強調××”的危害性、悖謬性,以避免“向前跨一步”式的謬誤。
模擬演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60分)
北宋的司馬光、王安石和蘇軾,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極高的文學家。司馬光與王安石在政見上的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張變法的王安石,而反對變法的司馬光只好離開朝堂,退居洛陽。后來王安石變法受挫被免職,司馬光出任宰相,全面廢除王安石的新法。但他們對對方的評價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東西。王安石說,他和司馬光之間“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司馬光說,“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光與介甫趣向雖殊,大歸則同”。
蘇軾也是王安石變法的激烈反對者,這極大影響了蘇軾的政治命運。而在“烏臺詩案”時,王安石上書說:“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蘇軾被貶黃州四年后,途經江寧(今南京)時特地去拜訪了早已隱退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歡,同游數日,共覽江山勝跡,盡論文章學術。
班級將舉行“和而不同,君子之風”的主題班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請結合你的感受與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不得抄襲,不得套作;③不少于800字。
莫言“不同”便不“和”
江蘇省鹽城中學高一 (16)班 徐子涵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近來,我們學習了王安石的一篇文章《答司馬諫議書》,相信同學們在為背誦全文而苦苦掙扎時,一定注意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王安石與司馬光政見不合,但他們的關系和諧融洽。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風,于此盡顯。
問診作文
開篇的概念界定很重要,否則容易迄成立意上的失誤。作者說王安石與司馬光“政見不合”是事實,而稱其關系“融洽”未免有點言過其實。嚴格來說,兩人的關系并未達到融洽的程度,或者說并非時時融洽,但兩人能在難以融洽之時守住做人的底線,保持君子之風。“和”既可以是一般意義上的“關系的融洽”,也可以是“寬容后的平和”“顧全大局時的和氣”,而王安石與司馬光的關系顯然屬于后者。
也許有人會有疑惑:“不同”為什么還會“和”?對此,我想說:莫言“不同”便不“和”。“和”,意為和諧,正因為“不同”,方能體現出和諧。蘇軾曾激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但他在被貶黃州四年后,主動拜訪王安石,兩人相談甚歡,這段佳話流傳至今仍為我們津津樂道。試想若蘇軾并非激烈反對王安石變法,而是大力支持王安石,那么他去拜訪王安石還會引發后人的贊嘆和傳頌嗎?答案顯而易見。因此,和諧在“不同”時,更能顯出光彩。
“不同”與“和諧”之間,究竟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應該說,生活中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種特殊現象,即“不同卻能和諧”。而本文卻把這種辯證統一關系,生硬地演繹為因果關系,說“正因為‘不同’,方能體現出和諧”。這種強加因果式的推演,顯然是不成立的,有悖于生活中“不同而難以和諧”的諸多事實。還有,作者這種片面的認識,導致了舉例之后的不當分析。如果蘇軾大力支持王安石變法而且去拜訪王安石,就不能引發后人的贊嘆、傳頌——這個邏輯明顯不通。
眾所周知,自然界存在食物鏈。舉個例子,鷹的獵物是蛇,蛇的獵物是兔子……它們之間不僅存在“不同”之處,甚至形成了敵對關系。可正是因為這“不同”,生態平衡才得以維持,一切才會“和”。若一方滅絕,會引起多方的變動,這樣一來,生態的天平無法維持平衡,和諧也會被打破。所以,“不同”未必不“和”,相同也未必“和”。
這里強加因果,犯了跟上一段同樣的錯誤。事實上,“不同”既可能“和”,也可能失“和”、不“和”。況且,作者在這里又偷換概念,把關系之“和”跟整體之“和”混為一談——前看著眼于不同個體之間的平衡,而后看著眼于整體(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
同學們,我們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也有著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興趣、不同的能力。但是,這些“不同”,不僅不會影響班級團結與同學情誼,反而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為班級做貢獻,為班級爭光。我們因不同而精彩,因不同而散發出獨屬于自己的光,從而照亮整個班級。各種不同的光彩交織在一起,熠熠生輝,而君子之風,則永留心中。
作者說“這些‘不同’,不僅不會影響班級團結與同學情誼,反而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為班級做貢獻,為班級爭光”,可是事實上反例也不少。“不同”而“和”是有前提條件的,對此不能主觀武斷地下結論。不設前提條件的說理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放眼社會,各種各樣的職業千差萬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崗位上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社會才得以正常運轉,才會呈現出一派和諧的景象。放眼世界,大大小小的國家數不勝數,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也截然不同。費孝通有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我們要繼承和發展本民族文化,同時也要尊重外來文化,不因文化差異而戴上“有色眼鏡”,這樣才能維護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多元特征,才能讓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風吹遍全球。
“大大小小的國家數不勝數,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也截然不同”,這里的論述對象有問題,不符合命題材料里說的“君子之風”。注意扣題要緊,要始終圍繞“君子”來寫,或者巧妙地使用轉喻手法——寫“君子之風”盛行的國度。
莫言“不同”便不“和”。彩虹正因有七種顏色才絢爛奪目;樂隊正因有不同的樂器才會合奏出和諧動聽的樂曲;世界因不同而多姿多彩;我們因不同而更加和諧,閃閃發光!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采用排比句式,很有文采,不過作者選取的這幾個方面的類比點不太合適,因為“絢爛奪目”“多姿多彩”跟“和諧”不屬于同一個意義層面。
修改意見
本文作者聯系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能列舉事例進行論證,顯示了一定的基本功。但全文未能時時扣住“君子”朱寫,甚至游離出去寫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中的“和”;即使在寫“君子”之“和”時,也存在偷換概念的問題,寫成“君子”這一范疇之外的社會整體之“和”。更嚴重的問題是,本文過分強調“不同”的作用,把“不同”與“和”機械地聯系起來,造成了認如上的謬誤。不妨想一想,對于君子來說,他們為什么“不同”?他們能“和”,難道只是因為“不同”嗎?“不同”背后究竟有什么東西使君子走向了“和”?這樣想下去,思維才有可能變得深刻,文章才有可能避免偷換概念、強加因果等錯誤。
升格作文
不因“不同”失“大同”
江蘇省鹽城中學高一(16)班 徐子涵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不因‘不同’失‘大同’”。
近來,我們學習了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雖然與司馬光政見不合,但面對司馬光的指責,王安石在回信中并未反唇相譏、惡語相加,而是出人意料地表示他對政敵的客氣、敬重和仰慕。論辯之中卻有幾分和諧之氣,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風。
作者采用“并未……而是……”的句式,突出“君子”對政敵應有的風范——“客氣、敬重和仰慕”,從而為下文理性地看待“和”奠定了基調。這就很好地避免了原稿中對“和”的片面解釋——“融洽”。
不同的君子天然是“對手”。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往往都有自己的意見、觀念、思想和立場,都表現得“不同”。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獨特性、創造性,由此構成了世界的多樣性。也正因如此,君子之間才會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不僅能推動他者進步,也能使自我得到提升。莊子與惠子就是這樣的“君子”和“對手”。他們時常論辯,進行哲學上的交鋒,卻成就了彼此的學問,給后世留下一段“濠濮之思”的美談。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領略到“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風。
這一段側重于論述“不同”,而且“君子天然是‘對手’”的提法十分新穎。分論點提出后,先從原因上論述每個人的“獨特性、創造性”,后從意義上論述共同的“進步”“提升”,分析比較細膩。莊子與惠子論辯的例子,敘述簡潔,并落腳于“君子之風”,巧扣命題材料,
有人也許要問:既然“不同”有此裨益,那我們是不是就應該全力追求“不同”,把“和”拋至九霄云外?
作為過渡段,樹立“假想敵”,把論述層次由前文的“不同”引入“大同”,從而把思維引向縱深處。這是本文升格的關鍵。
“不同”好則好矣,但真理向前跨一步可能就會變成謬誤,如果過分追求君子之間的差異性、多樣性,走向極端,致使雙方“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來”,甚至“必欲除之而后快”,那就大失“君子之風”了。事實上,君子之間亦有共識,應該在“不同”中求“大同”。如果失“大同”,那就會徹底失“和”,君子之風則不復存矣!
這一段很關鍵,作者先指出“過分追求君子之間的差異性、多樣性”的后果,然后提出“在‘不同’中求‘大同’”的觀點,以此呼應標題。“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來”“必欲除之而后快”等句子的引用,生動地說明了夸大彼此之間的“不同”的危害。
何謂“大同”?就是在大的方面保持一致。那么君子在針鋒相對之時所須遵循的“大同”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是做人、做事的底線與原則。父子之間可以有不同意見,但不可違背倫理道德;同事之間可以相互競爭,但不可越過做人的底線;逐夢者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實現中國夢,但不可打破共同的價值觀。西方有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些做人、做事的原則與底線,在我們產生碰撞時就如同繩子一樣緊緊地將我們維系在一起。總之,人人都堅持底線,堅守原則,便為“大同”,便為“和”。
作者先概括性地解釋了“大同”的含義,然后結合“君子之風”將“大同”具體解釋為“做人、做事的底線與原則”,接著采用排比句式,從幾個方面列舉典型事例朱證明自己的看法,最后還運用比喻句形象地說明了“大同”的意義。
20世紀50年代,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理念,贏得國際社會的喝彩。何為“求同存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不同是存在的,這些差異不必統一,也無法統一;但我們的原則必須一致,我們必須達成“大同”。國與國之間要這樣,君子之間亦當如此,不因“不同”失“大同”。
聯系“求同存異”的政治理念,開拓出立論的新境界,同時為了防止偏離“君子”這一論述層面,作者在最后一句交代了“做類比”的意圖,巧妙地將論題從“國”拉回到“人”。
但凡事都講究一個“度”。我們不可失了“大同”,同樣也不可過分追求“大同”。若每個人都被同化,何來獨到的見解?何來獨特的觀念?到最后,人們不但不具備多樣性,更可能會放棄立場,失去獨立精神,淪為“和事佬”。
當我們以為作者快要煞尾時,文章卻又起波瀾,提醒我們:正如不可過分追求“不同”一樣,亦不可過分強調“大同”。這就避免了“向前跨一步”式的謬誤。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們要追尋“不同”,追求創造性與多樣化;我們也要堅守底線與原則,守護住“大同”。人人皆可為君子,人人皆可傳承“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風。同學們,讓我們堅守心中之“大同”,共創“不同”之風采,成為謙謙君子,讓“和而不同”的理念在我們的心中熠熠生輝,永不黯淡!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總結全文,使文章結構完整;同時向聽眾發出倡議,符合發言稿特點。
寫作指津
從“莫言‘不同’便不‘和’”到“不因‘不同’失‘大同’”,文章標題做了微調,而這一微調卻使此稿跟原稿相比有了質的提升。原稿僅僅論述“‘不同’而‘和’”的表面現象,卻未能深挖“‘不同’何以能‘和’”的根由,而此稿卻把重心放在“大同”上,深入地論述了君子在保持“不同”之時尚能理性地堅守做人、做事的底線和原則——“大同”,從而開拓出說理的更高境界。這是作者的思維由淺入深、不斷求索的結果。其思維的可貴之處還在于有“度”:既不過分強調容易失“和”的“不同”,也不過分追求“和事佬”式的“大同”。這就避免了“向前跨一步”式的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