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你們班那個煜,也太敏感太情緒化了吧!”辦公室里,不知是哪位老師拋出話題,大家便紛紛把話鋒轉到煜的身上。“這種孩子,肯定是心理出了問題,你這個班主任可得小心應對……”
煜的問題,確實是纏繞在我心頭的一個結。“我的目標是考班級第一!”原本學生有這樣的愿望和追求是好事,可一旦發生偏差沒能達成,煜就會如遭遇秋霜洗禮一般,久久頹靡難振。甚至連老師善意的“你還可以做得更好”,同學不經意的“我也會”之類的言語都會影響他的情緒。
這個孩子的種種表現,倒令我想起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半杯水”的故事——兩個人在貧瘠荒蕪的沙漠里尋找出口,可是無論怎么走都沒法出去,絕望之余,有個人給了他們每人一杯水。要知道,水在沙漠里可就像生命一樣寶貴。半路上,一根枯枝害得他們摔了一跤,他們杯子里的水都灑了一半。兩個人望著手中的半杯水,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和感言。第一個人說:“唉,真倒霉,就剩下半杯水了,我要怎么走出這無邊無際的大沙漠?”另一個人則說:“真幸運,沒有全部灑掉,就靠這半杯水,或許我能走出大沙漠!”不同的認知圖式,造就了兩人截然相反的心理和情緒體驗——悲觀者覺得消極痛苦,只能負痛奔走;樂觀者看到了積極與希望,便能快樂前行。在煜的身上,不也存在那種悲觀、不當的認知圖式嗎?
要幫助這個孩子擺脫負面情緒困擾,則需要先為他清除不合理的信念圖式,通過重構認知與情緒問題和諧共處。
認識“絕對要求”的自我傷害
“同學們,老師最近心情很不好,實在沒有辦法陪你們出去游戲!”活動課剛開始,調皮的小家伙便告訴我,煜發明了新的游戲,想邀請我一起體驗。一聽與煜有關,我自然得牢牢抓住機會,于是,就“愁眉苦臉”地賣起了關子。
“楊老師怎么了?”“什么事讓您不開心呢?”孩子們“嘩”地圍了過來,那一刻,他們真像是老師的救世主。“你們說我是個好班主任不?為了工作付出得多不多?”“您每天都是最早到校陪我們的。”“您肯定是一個有想法、有能力、愛工作的班主任。”……孩子們毫不吝嗇地給予我肯定。“我這么努力工作,肯定希望能得到同學們的喜愛,也得到領導的認可,可是咱們校長從來沒說過‘楊老師真不錯這樣的話,一次也沒有……”拋出了我的“困惑之球”,只為引發學生的思考。
又是一片嘰喳聲,有的孩子認為校長可能沒意識到“肯定”對一個老師有多重要,有的人覺得老師的表現有點幼稚,也有的學生以為“努力想要得到”并不意味著“一定能得到”,老師沒必要為此糾結……我連忙接過話來:“看來,是我自己的要求太過絕對了,希望得到認可并不等同于別人必須認可我,你說是這樣不,煜!”我試探著和煜討論。“嗯,如果我們的要求過于絕對,一旦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自己就會陷入負面情緒中……”他努力思考歸結。
其實,我只是創設了一個時機,借自己的“求助”去彈撥煜的心弦,希望他在意識到我的“問題”時,也能夠療愈自己的成長之傷。
避免“過度概括”的自我評價
“你這個孩子,有時候真是讓人頭疼!”剛進教室,數學老師正拿著彤的卷子大發雷霆。而此時,下一節課即將開始,彤還是被打擊得悶悶不樂。我意識到不只是彤,班上好多同學都容易陷入這種“以偏概全、以點遮面“的負性評價中難以自拔。
“彤,是不是感覺很不舒服?不過,楊老師聽后心里倒是偷偷地樂了一下呢!”聽完我這話,孩子們都瞪大了眼睛:“被批評了還值得樂嗎?”“你們會不會聽話?數學老師這是一棒子把誰打死,說誰一無是處嗎?你們再仔細品品?”引導孩子們從語言的角度去分析老師的批評,果然,大家找到了不一樣的感覺:“有時候讓人頭疼,更多時候還挺好的!”“大多時候老師還是很喜歡你的。”“人非圣賢,誰也免不了犯錯,原來老師只是在給我們提個醒呀!”……
就著同學們的討論,我總結:如果遭受一次失敗即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那就犯了“過度概括”的毛病,這樣片面地自我否定會嚴重影響自己的情緒和狀態……點出問題,就是在提醒像煜這樣的孩子——許多話、許多評價只是針對當下,沒有必要因它而波及自己的未來。
擺脫“糟糕至極”的自我認知
“煜,是不是覺得這次沒拿第一很沮喪?”這一次,我開門見山地和他進行了探討。“嗯,又考砸了,完蛋了!”他始終悶悶不樂。“沒有考第一,真的很糟嗎?那排在班級最后面的幾名同學要怎么辦?”毫無疑問,在煜看來,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后果非常可怕和糟糕,而我卻希望他看到:任何一件事情,都會有比現在更壞的情況發生,所以,沒有任何事是“糟糕至極”的。
隨后,我開始了啟發式的追問:“有沒有人比你的成績更糟?他們是怎么應對和處理的?”“從這次‘失敗的考試中,你有沒有試著去思考原因?去認識與他人的差距?去找尋今后努力的方向?……”這番追問讓煜愣了一下。很顯然,他從來不曾思考過這些問題。而我的提示,卻可以讓他對自己的失利進行思考,找尋差距,明確方向。
對于成長中的中小學生而言,他們難免會陷入負面情緒。為人師者,能做的就是引導學生識別那些引起情緒功能失調的思維和觀念,帶領他們去質疑、去探究,最終將消極的、自我否定的情緒轉換為積極的、自我肯定的情緒。
重構自我認知,在理性中走上健康發展之路,這是我帶領孩子進行的自我掙脫嘗試,也是我能為孩子生命成長開辟的另一塊心靈疆土。(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教育教學研究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