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舟
和朋友聊起他在餐館打工的經歷,他感嘆說:“在中國做服務業太難了。很多客人要的并不只是‘服務本身而已,還得你陪笑,有些人真的是‘臉難看,話難聽,活脫脫的‘有錢就是爺。如果要賺他們那幾個錢,還得拋下自尊,那我不賺也罷。”對同一個人的服務,不同的人可能做出迥然不同的評價,因為消費者的“體驗”可能是相當主觀的,并不一定著眼于你所提供服務的專業水平上,倒不如說是你如何能“討得歡心”。就像民俗學者岳永逸曾指出的,中國社會歷來有一種“‘伺候與‘被伺候的二元對立”,這樣,人和人的互動,難免深深影響了人們對“服務”本身的理解。
但也有一個看似相反的現象耐人尋味:有些服務者對顧客肆意羞辱,有人因此自嘲說,約了去做美容,但去之前怕被毒舌,先在家洗臉做了個面膜。這還不一定是名師,那些普普通通的健身教練、駕校老師、修眉的化妝師都會這一套,對你一通數落,甚至去洗個牙,也會被牙醫嫌棄“牙理紊亂”,以至于有人開玩笑說,偶爾遇到被夸,都會想“真的嗎,不會是想要我辦卡吧”。在這里,不變的一點是:雙方的關系并不平等,只不過客戶強勢時要求“服侍”,而服務者也可能表現得極為強勢,用羞辱客戶的“霸氣”方式顯示自己的專業能力,因為你一旦服從其權威,接下來的事就好辦多了。當然,在任何一個社會,“服務”都是嵌入在彼此的互動之中的,但中國的特殊之處在于,人們好像總是難以兼得“高品質的專業水平”和“平等尊重”這兩樣東西。
這里面的因素很復雜,除了權力等級意識的殘余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傳統社會并沒有經歷充分的市場化,其結果,哪怕是在服務上,人與人之間也缺乏雙向選擇。如果你面臨的選擇是有限的,那么即便客戶嘴臉難看、或被駕校老師劈頭蓋腦地罵,那想想也只能忍了。只有一個更開放、機會更豐富的環境才能逐步改變這些問題。
如今,中國社會已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世界工廠”在幾年前就已產能過剩,按各國現代化的普遍規律,下一步就輪到第三產業起飛了。此時,“中國特色的服務”既可能是機會,也可能制造意想不到的問題。從好的一面說,它釋放了新的社會需求,也可能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但從壞的一面來看,很多人對“服務”的理解所期望的其實是好的互動關系,卻不一定有助于提升服務專業水平本身。隨著人們關注的重心從“消費”轉向“體驗”,可以想見的是,“用戶體驗”將對服務流程、溝通技能,乃至技術創新等各方面產生越來越強大的影響。一個包含了前沿創新技術的新產品,很可能還不如一個技術簡單、但外觀設計討巧的產品受歡迎,而被市場逆淘汰。反過來,這也意味著必須更注重和普通人的溝通互動,了解、尊重他們的感受,同時清除那些擾亂市場反饋機制的因素,獎勵那些做得好的服務提供者,這才能推動市場的有序發展。
新的變化也已出現。很多人都發現,如今電腦維修、手機換屏這類上門服務的,有不少既帥氣又溫柔的男生,會為你著想,而不像以前那些浮夸、油膩的老師傅那樣吃相難看,甚至離開時還會問一句“你有沒有垃圾,我可以順便帶下樓”—雖然有人可能懷疑這是公司有流程培訓,但這也得有心,有些人就算培訓了,也未必會做,不帶垃圾,客戶難道還特地投訴?甚至他不問一句,你也不會想到還有這么個附帶服務。實際上,只要稍微耐心一點,尊重、體會客戶的感受,就會有很大的不一樣。中國人對服務品質的需求會越來越高,人們的選擇也會越來越多,但這不僅僅涉及一個開放、透明的市場機制,最終還會影響我們這個社會上人際關系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