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穎
血液被譽為人體的“生命之河”,每一滴血液都跳動著生命的活力。每年,無償獻血者的義舉使得數以萬計的病人生命得到了延續。血液是怎么形成的?人體血液有多少?身體有哪些信號會告訴我們血液有問題了?記者采訪了重慶市政協委員、全軍心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長、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外科主任、教授肖穎彬,一起來了解血液的這些秘密。
“血液由血細胞和血漿組成,血漿是血液的液體部分,血細胞則漂浮在血漿中,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它們各自發揮著作用,比如攜帶氧氣、抵抗感染和止血等。”肖穎彬介紹說,骨髓擔負起造血的全部責任,小時候我們身體的大部分都會產生血液,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少到只有脊椎、胸骨、肋骨、骨盆、上臂和腿的小部分骨頭可以造血。
一名成年人的血液有多少?肖穎彬介紹,成年人含有大約5~6升左右的血液,占人體體重的7%~8%。其中大約2.75~3升的血液是血漿,其余的是細胞部分。
“心跳跳動一下,血液就開始從心臟出發,經由長長的血管流經全身,一部分則經過心臟,到達肺部,交換二氧化碳和氧氣后,又回到心臟,這樣看似漫長的過程大概需要一分多鐘就能完成。”肖穎彬表示,血液在體內起著運輸物質和溝通部分組織液的作用,不僅維持著體內各器官間的相互聯系,還通過呼吸、消化、排泄等器官保持整個機體與外界環境的相互聯系,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穩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去醫院做身體檢查必不可少的流程之一就是“抽血”,因為血液能準確反映身體的潛在病癥。肖穎彬表示,身體出現這些信號就是告訴我們血液有問題了:晚上清醒、起床頭暈;下蹲困難,蹲著干活胸悶氣短,如果血液黏稠,肺、腦等臟器還會缺血,引起呼吸困難;午飯后困倦,血黏度高的人午飯后特別容易犯困,如果不休息,整個下午都沒精打采;陣發性視力模糊,有些中老年人平時視力不差,但會偶爾出現視力模糊的情況,這可能跟血黏度有關;乏力、臉色蒼白,可能是營養不良導致的缺鐵性貧血。
在日常生活中,肖穎彬建議要多飲水,多吃具有稀釋血液功能的食物如蔬菜、瓜果有利于降低血黏稠濃度;多吃大豆,大豆含有豐富的卵磷脂,能使血中膽固醇顆粒變小,并保持懸浮狀態,有利于脂類透過血管壁為組織所利用,降低血中膽固醇,使血黏稠得以改善;少吃動物內臟、動物脂肪及甜食,動物內臟如豬腦、豬肚、肥腸及動物脂肪含有大量膽固醇與飽和脂肪,可加重血黏稠程度,促使動脈硬化;堅持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太極拳、爬山、游泳等,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快體內的脂質代謝;消除憂慮,情緒樂觀,同時要戒煙戒酒。
人體內的血液并不都參與血液循環,有20%~25%的血液貯存在脾、肝、肺、皮膚等“儲血庫”內,脾臟是人體中最大的“貯血庫”,可以貯存人體總血量20%的血液。一次獻血200毫升僅占總血量的1/20~1/25,再者人體骨髓有強大的代償功能,在一定的條件激發下,骨髓造血功能可增加到正常的6~8倍,一個健康人每天生成紅細胞約2000億個,血小板1200億個,即每個健康成人每年新生的血細胞相當于人體血細胞的總量,獻血200毫升后人體很快就會得到補充,所以適量獻血不會影響健康,反而會使人更加健康、長壽。
堅持長期適量獻血的人,由于骨髓造血系統不斷受到刺激,能保持較旺盛的新陳代謝,不斷產生出更具有生命活力的年輕血細胞。獻血還可以減少冠心病的發病率,“很多人獻血首先想到的是救死扶傷、義不容辭。其實,大量科學研究證明,獻血者在為社會奉獻愛心的同時,無意中也改善了自己的身體狀況,為自我健康進行了‘投資。”肖穎彬表示一個正常成年人獻血后對身體不會造成影響,但是獻血后機體的調節和恢復是需要時間的,所以獻血后2天內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體育運動,兩周后再參加一些常規的體育運動。
(摘自《重慶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