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元代少數民族詩人薩都剌的運河詩

2021-04-12 16:39:46陳靜
檔案與建設 2021年2期

陳靜

摘 要:薩都剌是元代著名的少數民族詩人,由于為官與經商,他曾南來北往數次行走在大運河上,留下了大量且系統的與運河有關的詩歌。從這些詩歌中,可以窺探元代對運河的治理,了解運河的變遷,看到一個元代士人眼中的運河風光。

關鍵字:薩都剌;大運河;詩;元朝;梁山泊;黃河

薩都剌,字天賜,號直齋,是元朝著名詩人。“元詩四大家”之一的虞集稱贊他的詩“最長于情,流麗清婉”。[1]他的生卒年與所屬民族,學術界聚訟紛紜,至今尚無定論,最通常的說法是他出生于1272年,卒于1355年,回族人。由于為官與經商,薩都剌大半生在河北、湖北、福建、江蘇、浙江等地輾轉,南來北往數次行走在大運河上,留下了大量且系統的與大運河有關的詩歌。本文沿著元代大運河線路,整理了薩都剌與大運河相關的詩歌,從這些詩歌中,可以窺探元代對運河的治理,了解運河的變遷,看到一個元代士人眼中的運河風光。

一、從大都到徐州以北

至元三十年(1293),通惠河開通,連接通州與大都(今北京),積水潭成為大運河漕運終點碼頭,繁盛一時。靠近這里的街區,酒樓林立,吸引著京城的文人雅士以及各方游客。薩都剌《京城春暮》一詩中“小海銀魚吹白浪,層樓珠酒出紅霞。”[2]兩句就是對這片酒樓的形象歌詠。

運河經過通州,到達直沽口(今屬天津),經清州(今屬河北青縣)、滄州、陵州(今山東德州),再經過高唐州、東昌路(今山東聊城),就到達東平路。薩都剌對這一段運河及運河沿岸城市的描述不多,只有《過高唐》《吳橋縣古河塘》等詩。前者是薩都剌在高唐發現元文宗太子燕帖古思之墓,描寫了“殘雪覆碧草,凄風吹未消。”“荒陵斜照里,松柏晚蕭蕭。”的荒涼景色,寄寓了對逝者的同情;后者為薩都剌經過陵州與滄州之間的吳橋縣所作。吳橋縣在宋朝以前為黃河故道,后來黃河改道,這里“古來黃河身,而今作耕地。都邑變通津,滄海化為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運河到東平路之后,縱穿梁山泊而過,薩都剌在此留下了有關于梁山泊的七絕詩三首。根據元代于欽記載,梁山泊在山東壽張縣東南七十里,東平州西南五十里,東接汶上縣,由汶水與濟水在梁山相匯合而成,也被稱為梁山濼。梁山泊在五代前稱為大野澤,又名巨野澤,它和黃河變遷的關系非常密切。西漢元光三年(公元前132),黃河在瓠子決口,東南注于巨野澤,擴大了其水面。后晉開運元年(944),黃河在滑州決口,河水沖入邊、曹、濮、單、鄆五州,在梁山與汶水會合。梁山原先在巨野澤的北岸,至此因洪水環繞而入湖中。隨著湖泊位置的移動,巨野澤也因此改名梁山泊。宋朝太平興國八年(983)、咸平三年(1000)、天禧三年(1019)、熙寧十年(1077)、元豐五年(1082)等,黃河五次決口,河水不斷流入梁山泊,使其不斷擴大,廣袤數百里。黃河水也帶來了大量泥沙,淤積在湖底。根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金朝時,黃河改道南行,“梁山濼水退地甚廣,于是遣使安置屯田,自是益成平陸。”[3]元朝至正四年(1344),黃河北決白茅堤、金堤,“濟寧曹鄆間漂沒千里”,[4]大量河水涌入梁山泊,使其再次成為大泊。

在至正四年(1344)黃河決堤之前,梁山泊并不像顧祖禹所說的“益成平陸”,仍然是一處不小的湖泊,是南北舟楫往來于運河之所經。薩都剌所留下的三首關于梁山泊的絕句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第一首為《雨過梁山》,詩前有小序云:“余與觀志能俱以公事赴北,舟至梁山泊,時荷花盛開,風雨大至,舟不相接,遂泊蘆葦中。余折蘆一葉,題詩其上寄志能”。觀志能即觀音奴,字志能,唐兀人,也就是黨項族人,和薩都剌一樣在泰定四年(1327)中進士后步入仕途。這首詩云:“題詩蘆葉雨斑斑,底事詩人不奈閑。滿濼荷花開欲遍,客程五月過梁山。”一般認為這首詩作于文宗至順三年(1332),當時薩都剌在南方為官,與觀志能因公事乘舟北上,舟行至梁山泊。可見當時梁山泊規模并不小,是當時溝通南北的大運河的一部分。梁山泊內不僅蘆葦叢生,還有滿濼的荷花。據陳泰在《江南曲序》中說,宋江在梁山泊時,梁山泊闊九十里,且滿泊蕖荷菱芡,相傳是宋妻所植。陳泰在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乘舟經過梁山泊,見到了“荷花彌望”的景象。而通過薩都剌這首詩也可以知道,九年之后,梁山泊滿湖荷花的景象并沒有太大的改變。

辦完公事之后,薩都剌返回南方,再次乘舟經過梁山泊,寫下了關于梁山泊的第二、三首詩,詩名為《再過梁山泊有懷志能二首》。其一云:“故人同出不同歸,云水微茫入夢思。記得題詩向葉上,滿湖風雨似來時。”其二云:“燈火官船夜睡遲,滿湖風露襲人衣。無端驚起沙頭雁,明月蘆花各自飛。”這兩首詩主要是表達對好友觀志能的思念,觀志能與自己一同赴北,但沒有一起回來。第一首主要回憶了上次經過梁山泊自己蘆葉題詩之事。第二首除了表達對友人的思念之外,更是描寫了梁山泊初春(夜晚)的景色。因思念友人,詩人在舟中遲遲不能入睡,梁山泊上吹起了風,驚起了蘆花中的水鳥,在明月中各自飛去。

過梁山泊之后,運河經過徐集(今屬濟寧市梁山區)、任城縣、南四湖(南洋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到達臺莊(今棗莊市臺兒莊區)。

二、從徐州到淮安

運河從臺莊南下,就到了徐州。正如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所說,徐州“岡巒環合,汴泗交流,北走齊魯,西通梁宋,自昔要害地也。”[5]不僅是東西要沖,且為南北鎖鑰。汴河與泗水交匯于徐州城下。泗水是我國為數不多南北走向的河流,河道寬闊,兩岸多為山石,河床深及石壑,歷代開鑿運河多借泗水之便,所以徐州自古以來就與運河關系密切。金明昌五年(1194),黃河在陽武決口,河水十之二三由北清河入海,十之七八經過浚儀(今河南開封)、商丘至徐州,奪泗入淮,從此形成了黃河長期流經徐州的局面,徐州也成了黃河與運河的交匯點。薩都剌在春天時曾經過徐州,寫有《彭城雜詠呈廉公亮僉事》一組七絕,其中“黃河三面繞孤城”“城下黃河去不回”等詩句描述的就是黃河流經徐州,三面繞城的景象。后世也有人以此詩作為元朝時黃河流經徐州的有力證據。《彭城雜詠呈廉公亮僉事》還描寫了元代徐州春天如畫的風景:“柳絮飛飛三月暮”“雪白楊花拍馬頭”“樓頭猶有賣花聲”。薩都剌只是在這里做短暫的停留,在參加完友人舉行的餞行晚宴,看過餞行歌舞之后(“歌扇搖風噀酒香,舞裙今日動鵝黃”),又要乘著孤舟出發了(“柳邊今夜孤舟發”)。徐州除了風景優美,還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薩都剌在至元二年(1336)赴任福建閩海道廉訪司知事時再次經過徐州,寫下了《木蘭花慢·彭城懷古》一詞,對項羽、劉邦、楚漢之爭、戲馬臺、畫眉人、燕子樓等與徐州有關的人物與典故進行了描寫,吊古傷今,感慨人生。

離開徐州東行,泛舟在黃河之上。大運河徐州至淮陰清河段借用黃河河道近200千米,整個元代都沒有實現“黃運分離”。薩都剌無數次泛舟于這一段運河上,并寫下《黃河月夜》《黃河舟中月夜》《黃河夜雨懷完顏子方》等詩,描寫他的所見所思。在這一段運河上,有時候能看到“南北櫓聲爭上下”(《黃河月夜》),南來北往的船只爭先恐后行駛的熱鬧場面;有時候可以享受“夜深露冷銀河近,臥聽天孫織絳綃”(《黃河舟中月夜》)的靜謐月景;有時候在黃河的風雨聲中思念友人,“短篷聽雨到天明”(《黃河夜雨懷完顏子方》)。

崔鎮位于徐州與清江之間,即今江蘇泗陽縣西北。崔鎮為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正式設立,與桃源、魚溝二鎮皆為宿遷縣管轄。由于瀕臨泗水這一水上交通要道,所以得到了快速發展。南宋末年,崔鎮已經設有驛站,可以滿足商貿、航運、旅行、接待等要求。金明昌五年(1194),黃河南徙,與泗水合流,經過徐州、宿遷、崔鎮、淮安等地,匯入淮河。金人更是將崔鎮看作這條南北交通要道上的屏障,“黃河自洛陽、三門、積津東至邳州、桃源、崔鎮,東西長二千余里,設四行院。每行院管五百里,以精兵二十萬守之。夜則傳更,冬則敲冰。”[6]以確保河關守備安全。

從薩都剌的詩中可以看到,到了元朝,崔鎮已經較為繁華。薩都剌幾次乘舟經過崔鎮,留下了兩首詩。一次是少年時外出經商,乘船溯黃河北上,到崔鎮遇風受阻,只好寄泊待發,目睹了運河兩岸的風景,寫下了《崔鎮阻風有感》。其詩云:“逆風吹河河倒行,阻風時節近清明。南人北人俱上冢,桃花杏花飛滿城。雖云年少慣作客,便覺此日難為情。河魚村酒不足醉,賴有同舟好弟兄。”詩人到崔鎮時臨近清明節,四月的崔鎮景色優美,桃花、杏花滿城怒放。鎮上居民都準備了供品,成群結伴地去祭掃先人陵墓。街市上有河魚村酒,物品豐盛。鎮上商鋪林立,一派繁榮的景象。后來,薩都剌在赴燕南河北道廉訪司任職時再次經過崔鎮,寫下了《次崔鎮壁間韻》一詩。這次他經過崔鎮的時候已經是深秋:“木落歲時晏,黃云欲雪天。買舟河下客,立馬渡頭船。野迥風欺帽,天寒袖裹鞭。夜眠三鼓后,曉發五更前。”從這一首詩可以看出,崔鎮街市壁間有人題詩,河中有客舟航行,岸邊有立馬待渡,郊外驛道上有人策馬奔馳,可以看到崔鎮在當時仍然發揮著驛站的功能。

到了清江,運河與黃河分流。黃河繼續向東入海,運河向南入淮安。薩都剌曾在初夏時節經過淮安,寫下了《初夏淮安道中》:“魚蝦潑潑初出網,梅杏青青已著枝。滿樹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過淮時。”初夏淮安,魚蝦跳網,梅杏滿枝,春雨泛綠,游子渡淮。除了景色優美,淮安交通便利,“江頭日日送行人,南來北去年年事。”(《題淮安王氏小樓四首》其二)飲食業繁榮,酒店林立,“雪滿寒江壓酒旗”(《題淮安王氏小樓四首》其四),雪天仍在營業。景色優美,交通便利,城市繁榮,居住在淮安的朋友也過著閑適的生活,“萬事歸來好,淮陰二畝園。教兒書滿架,遇客酒盈樽。”(《過淮安暢曾伯都事幽居》)薩都剌登岸拜訪之后,對朋友的生活羨慕不已。

三、從寶應到揚州

從淮安順流南下就來到了寶應,在寶應西十五里的地方有白馬湖,東北會運河。薩都剌曾在春天的夜晚泛舟而過,當時白馬湖一派春的氣息,“春水滿湖蘆葦青,鯉魚吹浪水風腥。”即使沒有看到月亮,但是“一點漁燈落遠汀”(《夜過白馬湖》),也醞釀著無限的朦朧美感。

再往南行駛,到了高郵。秦朝曾在這里筑臺置郵亭,用來傳遞公文,所以其初名秦郵。又因為其四周都是低洼之地,唯郵地獨高,又稱高郵。由于地處南北交通要道上,高郵自古以來就承擔著繁重的郵傳任務,特別是隋朝開大運河之后,高郵水馬驛道并行,政府多在此設驛站,高郵也逐漸成為運河要邑。元時高郵有兩處驛站:一為高郵城內的高郵驛,在元至正年間改名秦淮驛,又名秦郵驛;另一為界首驛,在高郵城北部的界首鎮中。薩都剌都曾到過,且都寫有詩作。《秦郵驛》一詩曰:“二月好風吹渡淮,滿湖春水綠如苔。官船到岸人多識,楚館題詩客又來。近水人家楊柳暗,禁煙時節杏花開。一官迢遞三山遠,海上星槎幾日回。”四月的高郵已經春意盎然,湖中水草嫩綠,湖邊楊柳青青,杏花盛開。驛站碼頭上,南來北往的船只在此停留,客人們登上碼頭,來到酒樓旅舍歇腳。《過界首驛二首》描繪的同樣是四月的淮南春景,“人家蠶老櫻桃熟,恰似淮南四月中。”美麗的景色引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匆忙寫了家信寄出。“野老柳陰沽秫酒,行人馬上寄家書。”(《過界首驛二首》)這也可以證明,元代的高郵驛站的功能已經不再局限于傳遞公文,接待官員、往來行人,還具有傳遞家書的功能。在高郵,薩都剌還游覽了射陽湖,并寫下了《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這九首詩記錄了射陽湖的景色:“不見打魚人,菰蒲雁相語”(其一),“秋風吹白波,秋雨鳴敗荷”(其二),“野鶴如人長”(其三),“秋水落紅衣”(其六)。還寫下了湖上漁民的艱難生活:“霜落大湖淺,漁家懸破罾。此時生計別,小艇賣秋菱。”(其七)

過了高郵,沿運河行船再往南就是邵伯湖。薩都剌曾在舟中,描述過這一段運河的秋景:“驚魚時出浪花雪,短鬢涼吹水面風。遠客行船秋色里,誰家吹笛月明中。”(《邵伯舟中》)

邵伯往南,就到了東南重鎮揚州。元代幾次對揚州段運河進行了治理,恢復了長期中斷的運河漕運,揚州也幾乎成了時人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薩都剌往來經過揚州數十次,曾在這里與友人相會、相別,與揚州有著較深的情緣。他留下與揚州有關的詩作中最能體現元代揚州景色的是《過廣陵驛》。薩都剌曾在秋日經過揚州的廣陵驛,當時他看到江上芙蓉、階下黃花、揚子落葉、行人登船、萬戶寒砧、滿天霜露,以及聽到老雁一聲(《過廣陵驛》),引發了他的秋日愁思。除了景色,揚州讓薩都剌念念不忘的還有美酒。揚州歷代都有名酒,元代產葡萄酒,薩都剌曾作有一首《蒲萄酒美鰣魚味肥賦蒲萄歌》,開篇就贊嘆“揚州酒美天下先”。

四、從鎮江到杭州

過了揚州,就到了鎮江,這也是薩都剌第一次任職之地。泰定四年(1327),薩都剌通過科舉入仕,第一任官職為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主要掌管鎮江路治所京口(今江蘇鎮江)居民的“獄訟、錢谷、工役、簿書、期會”[7]等事務。當時京口人口不足十萬戶,但這里匯聚了五方之民,而且居民貧富差距較大,“達官寓公,第宅鱗比,而窮閻敗室,凋瘵尤甚”[8],所以往往被視為較難管理的地方。薩都剌上任之后,監督市場,發廩賑貧,禁止巫蠱,撫恤百姓,重視教化,移風易俗,做出了不俗的政績,深受當地百姓愛戴。當他任職期滿歸京時,被稱為“京口四杰”之一的俞希魯代鎮江百姓寫了《送錄事司達魯花赤薩都剌序》一文為之餞行,贊揚薩都剌任職期間“吏不犯,民不欺。”[9]最后又滿懷深情地說:“其行也,郡之父老,道其事而屬予書于祖行之帳云。”[10]表達了京口父老對薩都剌的崇敬與懷念。

在當時,鎮江扼守長江且北接揚州,既是南北沖要、江浙重地,又是大運河的樞紐。鎮江段運河乃至整個江南運河的供水則全靠丹陽的練湖。練湖是江南運河水量的保障,“開放湖水一寸,則可添河水一尺”[11],“鎮江運河全藉練湖之水為上源,官司漕運,供億京師,及商賈販載,農民來往,其舟楫莫不由此。”[12]所以元朝一代,非常重視對練湖的治理。在薩都剌到鎮江任職之前,元朝分別在至元三十年(1293)、大德九年(1305)、延祐六年(1319)以及泰定元年(1324)對練湖進行了四次疏浚。薩都剌到任之后,對練湖的疏浚也并未停止。薩都剌在天歷二年(1329)作有《宿丹陽普照院二首》,云:“明日新晴練湖去,藕花無數落紅衣”,又云“夜深為倚西廊柱,藥杵一聲秋月高”。這被認為是他在任上參與練湖治理的證據——他的后人薩龍光認為薩都剌是為了修治河道之事,所以“力疾到練湖,而且藥餌隨身也。”[13]這是極有可能的,這時雖然離泰定元年(1324)對練湖的疏浚只過去了五年時間,但由于泰定元年對練湖的治理僅是“增筑堤堰及舊有土基”[14],沒有清理湖底淤泥,且僅用了三天時間就竣工了,效果可能并不理想,所以練湖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需要再次疏浚。另一種可能是天歷二年鎮江復建京口閘,疏浚練湖是為其做準備。京口閘北連長江,南接大運河,為長江入運河的水閘,由于泥沙淤積,于元代初年廢壞。時人只能利用江口原有的其他三座土埭蓄水,引船入河。而每逢干旱時,江水不能東灌,人們要徒步五里方可登舟,十分不便。鎮江路達魯花赤明里答失于天歷二年(1329)提出復建京口閘,經奉準于同年九月十六日開工,于當年十月十九日竣工,“民甚便之。”[15]

除了治理運河,為官盡心為民,薩都剌也喜愛鎮江的山水,與鎮江寺廟高僧友情深厚。他創作了90多首與鎮江有關的詩歌,大約是他創作的詩歌總數的九分之一。從這些詩歌中,可以看到鎮江“兩岸好山青不斷,一江微雨鷓鴣春”(《鎮江寄王本中臺掾》)的山水形勝之美;也可以通過他對鎮江金山、北固樓、多景樓、鶴林寺、普照寺等20多處景點的描寫,了解鎮江深厚的文化底蘊;還可以通過他與鎮江南郊鶴林寺高僧了即休、金山長老龍江以及焦山方丈的交游酬唱詩,來了解鎮江乃至元代佛教的發展,如其所作的《寄金山長老》詩曰:“老師召對金鑾殿,喜動龍顏坐賜茶。一日潮音起般若,九重春色上袈裟。”可以看出元代對佛教的禮遇,屢召名僧到朝廷講經,金山長老龍江上人的講說十分精彩,得到了元代帝王的賞賜。

離開鎮江,沿著運河南下,行過常州和無錫,就到了平江路的治所(今江蘇蘇州),薩都剌更喜歡稱它為姑蘇。姑蘇交通便利,運河穿城而過,城內河道交錯縱橫,有“水上之都”之稱,而且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也留下了薩都剌的足跡。他登上姑蘇臺,寫下《登姑蘇臺二首》。“閶門楊柳自春風,水殿幽花泣露紅。飛絮年年滿城郭,行人不見館娃宮。”站在姑蘇臺上,眼前所見一派荒涼景象,薩都剌不禁回憶起昔日的繁華,進而生發出物是人非的傷感。在蘇州,薩都剌還游覽了玄妙觀玉皇殿,寫有《題玄妙觀玉皇殿》一首,對其進行了描寫。離開姑蘇,沿著運河南行,就到了吳江州(今江蘇吳江)。在這里,薩都剌路遇友人高照庵,并與他一起把酒論文,互相道別,作有《途次吳江別高照庵》。

吳江再往南是水陸交通樞紐平望。自隋唐以來,這里“淼然一波,居民鮮少,自南而北,止有塘路鼎分于葭葦之間,三光水色,一望皆平”[16],所以取名平望。平望驛為唐代所設,是一個水陸兩用驛站。薩都剌經過平望驛時,曾寫下《平望驛道》一詩,描繪了這里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其詩曰:“左帶吳松右五湖,人家笑語隔菰蒲。風濤不動魚龍國,煙雨翻成水墨圖。越客臥吹船上笛,吳姬多倚水邊壚。鑒湖道士若招隱,一曲他年得賜無。”平望如同一幅水墨畫一樣美麗,越地的客人躺在船上吹竹笛,吳地的女郎靠著水邊的酒家賣酒,在水鄉澤國的氤氳氣氛中,薩都剌生出在這里歸隱的想法。至元二年(1336),薩都剌赴任福建閩海道廉訪司知事,沿著運河入閩的時候,也經過了平望驛,并在這里想起了好友,時任廣東憲僉的王伯循,寫下了《入閩過平望驛和御史王伯循題壁》一詩,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

過了平望,沿著運河往南,就到了浙江嘉興。薩都剌在這里寫了《過嘉興》一詩:“三山云海幾千里,十幅蒲帆掛煙水。吳中過客莫思家,江南畫船如屋里。蘆芽短短穿碧沙,船頭鯉魚吹浪花。吳姬蕩槳入城去,細雨小寒生綠紗。我歌《水調》無人續,江上月涼吹紫竹。春風一曲《鷓鴣詞》,花落鶯啼滿城綠。”薩都剌筆下的嘉興,自然景色極具南方水鄉特色,蘆芽、碧沙、綠水、細雨、畫船,是典型的“杏花春雨江南”的秀麗美景,而那蕩槳入城的吳地姑娘,則是南方水鄉特有的旖旎風情。船只再往南行,就到了皂林這個嘉興南、長安北的運河站。在這里,都市景色被“春溪野鴨肥可射,幽樹陰深叫山鷓”(《皂林道中》)的郊野風光代替了,“行行水竹上云林,往往人家或僧舍”的生活,又讓薩都剌產生了歸隱的愿望。

皂林過后,很快就到了長安驛。得益于運河經過以及位于杭州附近,長安雖然只是一個小鎮,但也一派繁華。薩都剌到達長安驛的時候已是黃昏,“壩北壩南河水平,客船爭纜水云腥。鄉音吳越不可辨,燈火黃昏如亂星。”(《宿長安驛二首》其一)耳邊聽到的是吳儂軟語,眼前看到的是熙熙攘攘爭著靠岸投宿的行人,以及運河兩岸在黃昏時分就已經亮起燈的酒家,熱鬧非凡。

長安鎮再往南,就到了運河的最后一站——杭州。作為南宋王朝的首都,京杭大運河南方的終點,杭州的繁華自然不必言說。薩都剌在路過錢塘驛時寫下《錢塘驛望吳山》:“市聲到海迷紅霧,花氣漲天成彩云。一代繁華如昨日,御街燈火月紛紛。”描寫了杭州城繁榮和華奢的街市場景。他所寫的《游西湖六首》更是展示了杭州紙醉金迷,一派風流奢靡的景象:“涌金門外上湖船,狂客風流憶往年。”“少年豪飲醉忘歸,不覺湖船旋旋移。”“惜春曾向湖船宿,酒渴吳姬夜破橙。”薩都剌也欣賞杭州自然景色之美,如《季夏游靈隱諸峰》“煙霞踏破幾層層”,贊美西湖周邊山峰之美;《次王侍御游西湖韻》“涌金門外春如海,畫舫笙歌步步仙。”描寫了晴日春天的西湖色彩絢麗,熱鬧非凡。薩都剌晚年更是選擇在杭州居住。根據明代杭州學者徐象梅在《兩浙名賢錄》中說,薩都剌晚年寓居杭州時,“每風日晴美,輒肩一杖掛瓢笠,腳踏雙不藉,走兩山間。凡深巖邃壑人跡所不到者,無不窮其幽勝。至得意處,輒席草坐,徘徊終日不能去,興至則發為詩歌。”[17]

注釋與參考文獻

[1](元)虞集:《傅與礪詩集序》,《全元文》第26冊,鳳凰出版社,2004年,第265頁。

[2](元)薩都剌:《雁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文中所引薩都剌詩歌皆出自此書,不一一標示頁碼。

[3][5](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年,第1570、1388頁。

[4](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第2013頁。

[6](宋)羅璧:《識遺》卷三,四庫全書本。

[7][8][9][10](元)俞希魯:《送錄事司達魯花赤薩都刺序》,《全元文》第33冊,鳳凰出版社,2004年,第51頁。

[11][12][14](明)宋濂等:《元史·河渠志》,中華書局,1976年,第1633、1633、1634頁。

[13](元)薩都剌:《雁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0頁。

[15](元)俞希魯:《至順鎮江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1頁。

[16](清)翁光平:《平望志》,道光二十年刊本。

[17](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元)薩都剌:《雁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2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清纯|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婷婷五月在线|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91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亚洲一区网站|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69av在线| 成人一区在线| 香蕉伊思人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99re经典视频在线| 欧美日韩va|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伊人网址在线|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久久伊人操|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 免费看a级毛片|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色综合综合网| 日本黄色a视频|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影院| 午夜影院a级片| 亚洲国产系列|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无码日韩视频|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亚洲第一视频区|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迷奸在线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日韩在线影院| 午夜欧美理论2019理论| 99re经典视频在线|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伊人网址在线|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理论片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婷婷成人综合|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视频二|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