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重慶,位于中國內陸西南部,是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長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再加上76%的面積被山地覆蓋,讓重慶成為一座3D魔幻的城市。歷史上,重慶曾是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和全國第一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外籍記者參觀金科天啟科技數據中心。? 攝影? 羅嘉
現如今,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已成為重慶發展新名片,智慧重慶正在以一個全新的面貌擁抱未來新機遇和新挑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新形勢下的中國發展擘畫新的藍圖。未來,重慶將堅持創新驅動為主戰略,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穩定供應鏈和產業鏈;以陸海新通道建設為抓手,積極融入雙循環和國內的大循環,特別是要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保護好長江生態。
在此背景下,2020年12月14日至18日,“2020走讀中國·感知重慶駐華外國媒體參訪活動”在渝進行。來自日本經濟新聞社、日本《讀賣新聞》、馬來西亞《星報》、新加坡《聯合早報》、越南通訊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使》等多個國家的外媒記者來到重慶,參訪果園港多式聯運基地、重慶金康新能源汽車、榮昌安陶小鎮等地,深入了解重慶歷史文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等情況。通過訪問重慶的工廠與港口,大街與小巷……10余名外媒記者充分感知這座智慧山城的獨特魅力。
24小時智能值守停車場、無人超市、大社區大管家APP、自動巡檢機器人……2020年12月15日上午,在重慶市江北區金科天啟科技數據中心,工作人員向外媒記者現場展示如何應用這些現代科技手段來提升生活服務。
參觀重慶公路物流基地。
越南記者在東盟商品集采城參觀。
“我們是重慶市智慧小區標準制定參編單位。”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道,“之前,重慶市的大部分小區都有多個分散的控制設備系統,互不相連,管理起來非常復雜。現在能夠通過我們的系統連接所有設備,從而讓運營和管理更便捷。”
工作人員舉例說,比如通過該系統進行監控管理,物業管理人員可以輕松查看管轄范圍內所有關鍵點位的監控,從而實現高效的安全保障;在應急管控方面,一旦發生火災,系統會自動打開所有的通道設備,上報火情,并向所有業主和物業管理人員撥打電話、發送短信通知,從而協助小區或企業更好地應對火情。這一系列智慧服務獲得外媒記者們的點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使》世界語版編輯拉斐爾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在這里,我看到了許多人工智能技術在生活中得到應用,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智能停車區域,整個區域是由人工智能控制,既節省人力,又提高效率。火災智能報警系統也讓我大開眼界。如果火災發生,系統自動上報給消防部門,并通知所有業主,這會讓我們以后的生活更加安全。”
外媒記者了解榮昌陶器制作過程。
來自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記者王緯溫仔細詢問該數據中心的智能系統在重慶市的應用情況,還在現場親自進行體驗。他表示自己一直在關注重慶智能產業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情況,認為利用大數據和科技賦能城市發展在未來有很大想象空間。
據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人士介紹,近年來,重慶深入實施智能化改造,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加大5G、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技術的深度應用。另據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計劃到2022年,重慶將初步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制造業發展格局,培育3至5個國家級服務平臺,建成20個以上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轉型的制造業平臺。
在參觀攀華集團重慶攀華板材有限公司和重慶涪陵榨菜集團的生產車間時,外媒記者們對高度智能化的生產過程驚嘆不已,紛紛用鏡頭記錄整個生產加工過程。
攀華集團董事長李興華向外媒記者介紹:“整個生產線上幾乎都看不到工作人員。以往需要1000多名工人的熱軋生產線,現在只需要6名工人在儀表盤前操作即可。”
涪陵榨菜生產車間也已基本實現全自動化,原料清洗、切分、篩分、脫鹽、脫水、拌料、計量、充氮包裝、滅菌、裝箱等10余個制作工序都在流水線上完成,僅有幾名工作人員在旁邊輔助機器運行。工作人員只需進行品質監管,并不用進行實際操作。現場的外媒記者不禁贊許:“智能化生產線既保障了工人安全,又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