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燕琴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6歲是幼兒形成思想和價值觀的奠基階段,從小對幼兒開展正確價值觀引導,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從幼兒的生活入手,立足幼兒興趣,以本土特產“藕”為載體,基于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心理需要,深挖本土文化的現實價值和德育價值,發揚和傳承“藕文化”,提升幼兒的歸屬感。
關鍵詞:幼兒園;主題活動;德育實踐
中國有著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它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當筆者將《山海經》展現在幼兒面前的時候,幼兒目睹荷花開放,蓮蓬結籽和蓮藕長成的時候,目光發亮,對中國神話充滿想象,對事物的發展充滿好奇。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改進生活、促進生活;教育的本身是一種生活,而生活的本身也是一種教育。人在教育中生長,這一生長一方面是指個人道德行為、智力的發展過程。另一方面是指整個人類向更高的道德和文化生活發展。
一、節慶習俗傳承
中秋節和重陽節和春節等傳統節日,最能體現家國大情懷。尊老愛幼是最典型的,是貼近幼兒生活的,體現了中國的傳統禮節和道德觀,是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的表現。我們開展《手藝傳承,祖孫同樂》等子活動,在傳統的祖孫同住的家庭里,幼兒與老人一起以藕為食材做菜。老人十分愿意傳授烹飪手藝給孩子,從選藕到出品,一絲不茍,在祖孫互動中,充滿愛意,拉近了隔代親,符合了中國的道德倫理之樂。
在看到中秋節回鄉和春運堵車的情景,幼兒非常難以理解,這么辛苦的回鄉路,為什么還是年年如是?這就是家是“藕”,親情為“絲”,是“藕斷絲連”難以割舍的情懷。在《尋訪藕燈傳承人》活動中,鑒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要求,我們利用互聯網,讓兩個空間隔空無縫對接起來。就如“一帶一路”一樣,將夢想凝結為共同愿望,讓理想變為現實。我們通過主題學習,幼兒體驗了與世界對接的方式。
陳鶴琴提倡“活教育”。他認為“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活教材”。教師緊緊抓住“過年”這個契機,家庭、社區和幼兒園三位一體同向用力,“藕街迎春花市”就熱熱鬧鬧地開張了。
幼兒園是一個小社會,那么家庭、社區以及外界人文環境就成了一個大社會。在小的社會里,教師通過捕捉幼兒的興趣、大的社會里,家庭觀察幼兒的認知,給予積極的支持和導引,不斷刷新幼兒的道德認知,豐富他們的道德情感。幼兒眼中的過年,最關注的就是“吃”。在教師組織幼兒《廣飲廣食》談話中,幼兒了解到年節食品,寓意連年有余,甜甜蜜蜜的“糖蓮藕”是本土特色,也想親手制作。教師給予大力的支持,制作糖蓮藕的活動開啟了。同時,廣府講求意頭,特色過年食品“煎堆”也在“藕街迎春花市”漸露頭角,是拜年必不可少的贈禮。“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是廣州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的寫照,幼兒被這充滿生活氣色的年味感染,談話間流露著身為廣州人的驕傲。
二、藝術匠心精神傳承
據史料記載,我國裱畫工藝已有1700多年歷史。“三分畫七分裱”,裱畫工藝好壞直接影響畫面的整體效果,這個中國特色工藝,讓幼兒充滿期待。在《尋訪藕燈傳承人》活動中,我們要給傳承人送一幅親手繪制的“六六大順蓮藕圖”畫作為見面禮。幼兒的經驗是用雙面膠、固體膠和白乳膠等裱畫。宣紙很薄,一下子就弄破了。于是教師給幼兒看國畫裝裱工藝。幼兒非常驚訝,看似普通的一幅畫卷,裝裱起來卻那么講究。但是當裝裱好的3.6米長的畫展現在眼前時,震撼了幼兒的心靈,他們都贊嘆地說:“太漂亮啦!”幼兒感受到中國畫的魅力,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個幼兒說:“這么長的畫,估計只有我們班才有,我們創造了吉尼斯紀錄呢!”筆者告訴幼兒:“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有5.287米,比這個更長,現在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在我們番禺紫泥的寶墨園就有一幅陶瓷仿制的。”《清明上河圖》是怎樣的?筆者通過視頻讓幼兒去了解清明時節汴州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幼兒被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驚艷,紛紛說:“真熱鬧啊!這么大的畫,要多長時間才能完成啊!”這是一個精神傳承,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文化與道德傳承
(一)添丁掛燈
掛藕燈是番禺地區的傳統習俗之一,每年的農歷正月初八,村民就給本村新增的男丁上燈,大擺筵席,熱鬧非凡。現在重男輕女的陋習已經慢慢改變了,但是這個習俗就流傳了下來,寄寓添丁發財,薪火相傳的美好愿望。
在《尋訪藕燈傳承人》活動中,我們帶著幼兒共同制作的杰作“六六大順蓮花圖”橫卷軸畫卷登門拜訪。拜訪的禮節要提前滲透和練習。每一處細節都體現了德育痕跡。例如進屋見面、贈畫、剪彩等等禮儀。當藕燈展現于幼兒眼前的時候,幼兒好奇地提出問題:“為什么藕燈是白色的?為什么是五個?”蘇師傅耐心解釋道:“白色表示‘肥肥白白,五個藕筒表示‘五福臨門‘五子登科‘五谷豐登等。”幼兒通過活動豐富四字成語,這都是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符合當今社會的價值觀。
在活動《探訪藕燈傳承人》中,很多幼兒都不知道要送禮物,更不知道應該送什么禮物。所以教師組織幼兒了解拜訪禮節,最終確定送《六六大順蓮藕圖》,并解釋寓意后,幼兒才知道這個傳統禮節。中國傳統故事《魯班學藝》也說明了師傅的重要性。另外,在《財神爺派利是》環節,財神爺說的話、討利是該說的話和道謝都很有講究,必須要吉利、意頭好。這對于發展粵語起重要推動作用。
(二)堅韌的品德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其中處處體現著一種堅韌的中華優秀品質。我們去探訪的藕燈傳承人蘇師傅,他十年如一日,繼承著父輩的手藝。我們驚訝地發現藕燈無需鐵線等支架就能呈現完美的弧度,這就是手藝人的精妙之處。據蘇師傅介紹,光一個藕筒都可能要兩天的時間。只有熱愛和堅持才能忍受這么漫長的過程,才能讓手藝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我們需要這樣堅韌不拔的精神,來傳承和發揚傳統精神。在活動《精明挖藕人》中,幼兒看到挖藕人在嚴寒中鋸開冰塊,很少發現“勇敢”“創新”“堅持”“快樂”等優秀品質。當教師引導幼兒夸贊藕,挖掘挖藕人的道德價值,挖掘好人好事和好物(我們稱作“金蓮藕”,甘于遮蔽鋒芒,儲備能量)成為新的道德行動,“告狀”行為逐漸少,被“金蓮藕”的好事替代了。這再次印證教師的引導在德育中的作用。
幼兒的經驗源于生活,道德教育回歸生活,以生活化德育模式,是符合時代特征和幼兒的認知水平以及心理需要。我們提倡接納世界不同文化,但首先要正根,知道我是誰,要到哪里去才出發,才能不忘初心,回歸自我,方為立本。
參考文獻
[1]喬占澤.一種值得深思的教育方式:生活化德育[J].學園,2014(21).
[2]李召存.課程知識的教育學屬性追問[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直屬機關幼兒園,廣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