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芳
內容摘要:中國四大名著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精品,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精髓,這四部著作經久不衰,它們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再次選入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材。在語文教學和閱讀指導中,教師通過巧妙的方法,循序漸進推進四大名著閱讀,使學生在面對難懂的原著時樂于接受、樂于深入探究和思考。
關鍵詞:學生 四大名著 策略
著名學者朱永新先生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古典文學藝術殿堂的精品,讓青少年閱讀顯得尤為重要。部編語文五年級下冊教材編入四大名著的篇章《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示》《紅樓春趣》,意在通過這四篇具有代表性的課文,讓學生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產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帶領學生走進中國四大名著乃至其他的古典名著。如何帶領學生走進四大名著,讓學生快樂閱讀、拓展閱讀視野,需要教師巧教,以促進學生樂學。
一.巧定計劃,循序漸進推進閱讀
四大名著原著對小學生來說不易讀懂,因此,需要教師提前和學生做好閱讀計劃,循序漸進地展開四大名著的閱讀。如,在四年級暑假及五年級寒假期間,布置學生閱讀青少年版的四大名著,觀看部分影視作品,讓學生對中國古典名著有個大概的印象,初步了解名著的內容、主要人物和經典故事。
在五年級下學期,學生學習到第二單元的時候,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便可以安排學生再次閱讀四大名著原著。閱讀前,還需要注意因材施教,閱讀巧分層,對能力不同的學生,可選擇不同版本的名著,如閱讀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閱讀原著,閱讀能力一般的學生可以原著與青少兒版的相結合,閱讀原著中著名片段即可。這樣,我們既可以照顧到所有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又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強的學生的閱讀水平。
在讀書活動開展前,通過教師的引導,利用班會制定閱讀計劃和閱讀獎勵制度。如,小組合作積分制,通過在課堂上的學習積分、閱讀筆記積分、手抄報積分、表演故事積分、參加辯論賽積分、小練筆積分等,師生定好閱讀計劃,指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熱情。
二.巧用導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溫儒敏教授說過:“語文課程最基本的內容目標,是培養讀書的興趣和習慣。有了讀書的興趣和習慣,才能把語言文字的學習帶起來,把素質教育、人文教育帶起來。”在指導學生閱讀四大名著的時候,充分利用整本書閱讀導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于聰明機智、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的諸葛亮,沒有學生不喜歡他的,在引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之前,可以通過介紹諸葛亮的幾個神機妙算的故事,通過教材中《草船借箭》一課,激發學生閱讀《三國演義》的興趣。
指導學生閱讀《水滸傳》的時候,可以在學生之前閱讀的青少年版本《水滸傳》的基礎上,通過呈現人物的外貌特征來猜人物,如提問學生“頭裹芝麻羅萬字頂頭巾,腦后兩個太原府絲金環,上穿一領鸚哥綠纻絲戰袍,腰系一條文武雙股鴉青絳,足穿一雙鷹爪皮四縫干黃靴。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身長八尺,腰闊十圍”描寫的是哪一個人物?學生對力大無窮、倒拔楊柳的魯智深必然是印象深刻。
三.巧用方法,引導學生精讀略讀
精讀,是選擇名著中自己喜歡的人物或情節進行細讀,反復讀,讀中有思考,并在書中做批注,已便在閱讀活動中和同學分享。在閱讀《紅樓夢》的時候,教師引導喜歡詩歌的學生細細品味名著中的詩詞,愛幻想的學生,可以細讀“寶玉神游太虛幻境”內容。教師還可以利用教材《紅樓春趣》,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出現的十一處“笑”,通過語言、動作、神態描寫來揣摩人物的性格,感受名著中賈寶玉的人物形象。細讀文章的寫作方法、人物描寫,加深對《紅樓夢》這一經典名著的理解和感悟。在課后閱讀中,教師引導學生邊讀邊做批注,寫一寫自己對閱讀內容的故事情節的思考、人物性格的分析等看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略讀,是學生對自己不太感興趣的內容可以快速瀏覽,留下印象即可。通過精讀和略讀相結合,學生既保留了的閱讀興趣,又加深了的閱讀印象和提高了閱讀思考能力。在閱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重點關注幾個主要人物及經典故事,如“單刀赴會”“三顧茅廬”“七擒孟獲”“三英戰呂布”等。
由于四大名著篇幅比較長,小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長篇古典白話小說,在理解方面是有一定的困難的,要他們從頭到尾細讀,容易打擊閱讀信心。特別是初次原著,除了極經典的情節,大可不必字斟句酌。在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上對本單元教學還提出注意問題:第一,重視興趣激發;第二,避免拔高要求。因此,教師應該從實際出發,允許學生在閱讀的時候,選擇性地閱讀,允許囫圇吞棗地讀,盡量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
四.巧用媒體,加深學生閱讀印象
鑒于四大名著的顯著地位、對國人的影響,四部經典著作已經被拍攝成各種版本的電視劇、電影。比較經典的電視劇是央視86版《西游記》、央視87版《紅樓夢》、央視94版《三國演義》和央視98版《水滸傳》,雖然名著被拍成影視作品時對部分內容做了改動,但是大部分還是遵從原著,對于小學生來說,可以選擇性地觀看,通過直觀視覺到文本,可以加深學生的閱讀印象。
教師可以借助書評音頻、電視劇、電影、百家講壇等電視節目,各類媒體對名著的剖析、對比、評價,引導學生客觀看待名著,客觀看待問題。但是注意不可用媒體代替文本閱讀,畢竟太多媒體在視覺上的直觀刺激,容易導致學生對文本感到枯燥,從而降低閱讀文本的興趣。
五.巧用活動,提高學生主觀評價
五年級學生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上,都不甘落后,他們的競爭意識增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更喜歡人際交往。因此,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要把學生閱讀四大名著的面拓廣,還要學生把部分內容讀深、讀透,需要借助活動來幫助學生達到閱讀目的。如何鞏固閱讀成效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各種活動或形式對閱讀過的內容進行輸出。
以小組合作交流鞏固閱讀成效。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學生在閱讀中,在交流和討論中,要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而小組合作學習則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最好載體。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充分發揮師生、生生間的交流,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交往能力,課堂上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把個人自學、組內交流、組間討論、教師指點結合起來,促進小組間的競爭與合作,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既挖掘了學生個體的潛能,還能使學生的互補促進中共同進步。小組合作交流中,學生對同學或老師提出的疑問進行討論交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快樂中繼續進行自己的閱讀之旅。
以故事會鞏固閱讀成效。四大名著中,每部名著都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如《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水滸傳》中的“花和尚倒拔垂楊柳”“林沖棒打洪教頭”,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三英戰呂布”等,教師可以通過個人講故事、小組合作演故事、小組合作創編故事等形式,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既鞏固了閱讀,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小組合作組織的故事表演,需要考驗學生的組織能力、編寫劇本的能力,在故事表演中,通過語言、動作、服裝、音樂等,把故事內容和思想展現出來,名著的故事深入學生的心中。
以辯論會鞏固學生閱讀成效。閱讀評價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一個人物的評價,或對一個事件的評價,往往是經過學生的閱讀、對比、思考、分析來得出,因此,通過學生小組內、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交流、分享、辯論,有利于拓展學生閱讀的類型、廣度和深度。由于成長環境不同,小學生理解四大名著是有一定的難度,他們讀《水滸傳》時可能只看到打打殺殺的場面,讀《紅樓夢》時可能看到的是一個大家族在府里的日常生活,這些表面的感受容易導致學生對閱讀名著失去興趣,而通過辯論會,教師引導學生對名著進行正面思考和評價,學習人物優點、名著的精華,對學生日后深入閱讀中國四大名著和其他名著有促進作用。《三國演義》里面的曹操是一個具有爭議的人物,教師可舉辦辯題為“曹操是自私的,還是有情有義之人”的辯論會,讓學生的思維在辯論中碰撞出火花,讓他們懂得看待人物、事件,需要一分為二,客觀、全面地看問題,以有利于他們將來的學習和生活、工作。
以讀寫結合鞏固閱讀成效。閱讀完四大名著后,讓學生對自己喜歡的人物或故事等進行評價或總結,對加深學生閱讀名著的整體感受有極大的好處。結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的單元習作“讀后感”,教師在授課閱讀課文時,引導學生從人物性格、故事性質、歷史影響等方面去做全面思考,到撰寫單元作文時便可以水到渠成。通過閱讀整本書,學生可以對整本書的書名、作者、寫作背景、人物性格、人物外號、主要故事、人物關系、涉及的名句或歇后語、后人提及到的古詩等等進行整合,做成一份思維導圖,就有利于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對日后的深入閱讀打好基礎。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布置學生自創故事書,如自己創作立體書,講解《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以錄制視頻的形式和全班同學進行交流。
結語:四大名著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是登峰之作,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學生閱讀名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理解和傳承有積極的意義,也有利于培養語文素養,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和優良品質。在閱讀指導的路上,我們巧教,學生樂學,在文學藝術的殿堂里,學生們超越時空,超越課堂,吸收更多的文化知識,不斷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家軍.論小學語文國學經典閱讀[J].當代教研論叢,2014(09)
[2]羅瑩.中小學經典閱讀教學困境及對策[J].語文建設,2018.04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僑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