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一場學術會議在天津一家星級酒店舉行。散會后,記者在現場發現,共有28個座位的會議室內,只有6個喝光的空瓶,剩下的“半瓶水”有15瓶。在會議室門外的簽到處,記者又發現2瓶隨手丟棄的“半瓶水”。
關注瓶裝水10年的環保組織“水衛士行動”,曾多次與文旅部門聯合測算瓶裝水的浪費情況。“水衛士行動”領導小組秘書處秘書長張合軍多次調查發現,保守估計,一般會議有10%以上的瓶裝水會有剩水。
全國的浪費情況如何?以商務會議較為密集的北京為例,北京市有關部門發布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接待會議人數1723.8萬人次。張合軍據此估計,按70%的人次飲用瓶裝水、次均飲用1瓶水計算,每年會議瓶裝水超過1200萬瓶。“以10%的浪費率估算,僅北京一年便浪費100多萬瓶‘半瓶水,全國保守估計在千萬瓶以上。”
天津一家瓶裝水公司總經理張征說,以包括循環利用的全流程計算,每1噸瓶裝水一般需耗費1.3噸原水。“千萬瓶瓶裝水浪費的背后,是更加驚人的水資源浪費。”
很多消費者浪費“半瓶水”的一個原因,是擔心跟別人喝的水搞混,不衛生。事實上,早在2014年,“瓶裝飲用水消費者識別要求”就寫進了國家標準——“鼓勵通過打碼、印制、連接、粘貼、噴涂或其他方式,在容量小于600毫升的瓶裝飲用水包裝上設置使消費者能夠辨認自己飲用產品的數字、文字、圖形、符號或用于標記的涂層、區域等”。
然而,出于成本考慮,加上只是推薦性條款,生產企業不愿意增加這樣的標識。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