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古籍數字化建設也被寫入國家“十四五”發展綱要中。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的支持下,由長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牽頭,搭建了吉林省中醫藥古籍特藏文獻數字圖書館,完成了館藏中醫藥類古籍的數字化建設,實現了古籍文獻利用互聯網活起來、用起來,走進古籍,遇見中醫。
古籍數字化 長春中醫藥大學 圖書館 經驗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ibrary,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books has also been written into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outline of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Jilin Province, led by the library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 special digital library of ancient boo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Jilin Province has been built, completed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ancient boo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rough the Internet,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 can live and use, go into ancient books and mee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gitization of ancient books;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Library; Experience
古籍即中國古代書籍的簡稱,主要指書寫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古籍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僅受到環境的侵蝕,如污漬、霉侵、蟲蛀、鼠嚙等,也會遭到人為的損壞,如撕裂、折損等,隨著時間的流逝,紙張酸化、開口、線斷等現象明顯,嚴重影響著古籍的保存。圖書館是古籍的主要收藏單位,古籍保護的硬件設施雖然有了較大改善,但如何在最大限度地保護古籍的同時,又能充分利用古籍資源,從根本上解決古籍藏與用的矛盾問題日漸凸顯,隨著數字圖書館、數字閱讀的發展,古籍數字化應運而生。
古籍數字化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古籍文獻進行加工、檢索和存儲,使其轉換成計算機能夠識別的數字信息,可以真實、清晰地反映古籍原貌,為古籍保護研究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數字資源服務。
長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收藏古籍近3萬冊,以明清時期的醫學著作為主,作為吉林省內唯一一所中醫藥高等院校,收藏的中醫藥類古籍數量占比較重,近兩年,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的支持下,已完成了館藏中醫藥類古籍的數字化加工,搭建了吉林省中醫藥古籍特藏文獻數字圖書館,為吉林省中醫藥古籍數字化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長春中醫藥大學古籍數字化加工有著嚴格的工作流程與管理制度,加工人員必須遵守古籍出入庫登記制度、數字化加工規范、數字化標引規范、保密協議以及數字化加工質量檢查等一系列制度規范。
(1)高清晰掃描。參照《中華醫藏》項目對古籍圖像掃描的要求,采用古籍專用數字化冷光源掃描儀,取600dpi,高清掃描,保證古籍持續放大或再版時,字跡及紙張纖維清晰可見,方便讀者查閱。(2)加襯紙防透字。在加工過程中由于古籍以筒頁的形式呈現,多數會出現透字的現象,這就需要在筒頁中間夾入襯紙,以防止高清掃描時透字干擾。(3)底本水印。作為古籍收藏單位,有必要增加水印、防偽等技術手段,宣示版權,使用者需提供版本來源,收藏單位有權知曉古籍底本的獲取渠道與使用目的。(4)還原古籍原貌。經過筆者實地調研發現,目前古籍數字化后多以電子書的形式閱覽,有半頁閱讀,亦有以筒頁形式瀏覽,個人認為后者更接近古籍原始造版形識,整個板框、版心、書口一目了然。古籍影像底色應最大程度地還原古籍色彩原貌,不做任何調色,從數據輸入到輸出環節,建立統一的色彩還原標準,通過比色卡,以窺古籍底本的原色原貌。
由于古籍形成的特殊歷史背景以及不可再生、不可復制的屬性,古籍的數字化工作需要嚴格的保護標準。早在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曾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古籍保護,要制訂古籍數字化標準,規范古籍數字化工作,建立古籍數字資源庫”。2017年,《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指出,“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統籌推進古籍整理出版數字化”。《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規劃》提出,“鼓勵和支持各古籍 收藏單位率先對館藏特色文獻和珍貴古籍進行數字化,加快建立中華古籍數字資源庫、中華古籍綜合信息數據管理平臺”。
自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逐步開展古籍數字化工作,并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一批批古籍文獻數字化產品應運而生。此外,經過多方不懈努力,通過國際合作開展古籍數字化項目,使得海外古籍以數字化形式回歸,推動了古籍數字化建設與資源共享。尤其海外中醫藥古籍的回歸,為祖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文獻資料保障。統一的標準化要求是古籍數字化的基礎,直接影響古籍數字資源的制作質量和提供服務的效果,目前,國內外古籍數字化技術手段略同,但沒有統一的標準,隨著計算機應用技術智能化的不斷發展,以及古籍掃描儀參數的提高,國內現有的古籍數字化標準已不能滿足現行需要,需要逐步改進,及時更新各項標準。
古籍數字化人員建設隊伍應由插頁員、掃描員、修圖員、標引加工員組成,每個人員都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基本的愛護古籍之心;輕拿輕放,夾、取襯紙勿傷書口;翻頁時不可捻搓;放置壓書板時不可過于展開書脊;修整圖片時認真核對,防止錯亂,貽誤讀者;標注著錄員要有一定的古文字如繁體字、篆字等的辨識能力。總之,一部完整的數字古籍能準確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需要有多方合作,要求加工人員不僅要有端正的工作態度,更要有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
對于圖書館來說,古籍數字化后通常不再提供紙質服務,便于館藏古籍的保護與存藏。針對同一種古籍的不同復本是否需要做數字化加工,這就需要比對兩種古籍的品相、序跋及批注的差異,通常還是需要進行加工處理,以防漏掉重要信息。鑒于古籍的特殊裝幀形制、開本大小不一,以及受存藏條件影響等,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書頁絮化、破損情況。同時,線裝書制作中會有部分古籍存在縫合夾字現象,給古籍數字化增加了難度,也提出了更高的加工工藝要求,需要選擇正確的加工方式和數字化設備方可避免文獻受到二次傷害,這時不可硬掰,可以考慮拆線掃描后上架封存,并做好記錄;對于破損古籍,需留存修復前后影像,以茲比對;對于古籍中夾留的紙條或特殊載體,應掃描保留在當頁位置,以供讀者研究;掃描中若發現明顯的串頁、漏頁、錯頁,應做好記錄;在掃描中發現古籍書中自帶夾襯,拆書后發現內襯為一冊完整古籍,應錄入古籍書目財產,做好記錄[6]。
利用數字化設備采集古籍原典進行數字編碼轉換后,按照一定的格式組成古籍信息資源數字對象,是古籍實物轉換為數字資源的加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原始的書庫儲存轉變為電子存儲,在高清晰像素的要求下,需要更多的虛擬空間,原始圖像盡量多做備份,做好交接保管工作,確立并執行保管制度。
充分利用館藏數字古籍,分門別類形成自建古籍資源數據庫,如人參數據庫、偽滿醫藥數據庫等,打造自身特色,更好地推廣中醫藥古籍,滿足廣大讀者需求。
古籍數字化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古籍紙本文獻的“收藏與使用的矛盾”,實現了保存古籍原版的同時滿足讀者線上閱讀的需求,但是對于部分讀者,尤其是對古籍版本考證或不同版本比對方面有嚴格要求的人群,數字化古籍則不能滿足文獻資源以外的特殊需求,即版本價值與文獻價值的不同策略,此時必須通過古籍原本,進行紙張材質、開本大小、裝幀方式,甚至用手掂重等細致研究,這些都是數字古籍無法展現出來的客觀特點、身份特征。例如,有一冊古籍在線閱覽時發現卷端標注宋刻本,后請專家鑒定,從開本大小、裝訂針眼兒、書托在手上的重量、紙張的薄厚,斷定為日本時期刻本。
根據古籍數字化建設的開展與完善,數字古籍應當納入古籍普查、保護的范疇,重視數字化古籍的存儲與保護,并逐漸形成《古籍數字資源總目》《古籍數據庫總目》,隨著紙質古籍的老化與破損,全方位把握國家數字化古籍的現有狀況,不僅是國家文物保護安全的需要,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傳播與傳承的需要。
我國擁有大量的歷史文獻典籍,這些典籍記錄了我國勞動人民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締造的重要成果。在“喚醒沉睡的古籍”“讓古籍中的文字活起來”的熱潮下,國家在“十四五”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強古籍數字建設的戰略要求;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古籍,對于促進文化傳承、弘揚民族精神、維護各民族融合及社會安定團結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古籍破損必無法阻止,古籍數字化將成為古籍保護的重要手段,必將成為中華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載體,促進數字人文的創新與發展。
鑒于古籍具有文獻內容價值與歷史版本價值兩個方面,在古籍保護中不好權衡收藏與利用的關系,而古籍數字化不僅可以推進古籍文獻資源保護和利用的發展,還可以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而處理好古籍藏與用的兩個對立面。
目前,在古籍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通過制作較高清晰度、適宜查閱的文獻資源古籍庫,研究者或讀者只須利用線上資源查找和閱讀所需文獻即可,無須翻閱古籍原本,這樣更便于古籍文本文獻的收藏與保護。由此可見,古籍數字化可以大大提升文獻資源的閱讀寬度與廣度,方便查找與管理,提高古籍文獻的利用效果。與此同時,在古籍數字化發展的過程中,通過搭建相關的古籍數據資源系統,增加古籍信息容量,提供多元化的檢索手段,從而達到對古籍文獻的有效保存和利用。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古籍文獻的保護效果,還能提高其利用效率,滿足讀者對當前信息時代的發展需求,有效解決古籍“藏用矛盾”的問題。先進的古籍數據資源系統,可以提升古籍文獻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促進古籍文獻資源的長期管理和利用,最終平衡古籍資源的文獻價值和版本價值。
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的支持下,經過近兩年的發展,長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率先搭建了吉林省中醫藥古籍特藏數字圖書館,完成了館藏中醫藥類古籍的數字化加工,為讀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古籍線上閱覽服務,為中醫藥建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文獻資源保障。隨著數字人文的發展,古籍數字化逐漸成為傳統古籍延續和創新的基礎,也將成為古籍再生性保護的重要手段,讓古籍中的文字活起來、用起來,走進互聯網,走進更多讀者的生活。
[1] 曹瑞琴.古籍數字化與共建共享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0(S1):41-44.
[2] 馬躍.古籍保護工作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科技縱橫,2020(342)147-148.
[3]吳愛云,趙宇波,黃東霞.吉林省古籍資源保護調研[J].圖書館學研究,2021(11):50-57.
[4] 張會芳.古籍數字化對古籍文獻“藏用矛盾”的影響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11):178-179.
[5] 韓超.南京圖書館古籍數字化建設及思考[N].藏書報,2021-03-08(012).
[6] 顏艷萍.數字人文背景下圖書館古籍數字化新實踐——以云南省圖書館古籍數據庫建設為例[J].圖書館學刊,2020(7):39-43.
[7] 羅渝,黃璜.中文古籍數字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以“域外漢籍數字服務平臺”為例[J].出版發行研究,2018(7):39-42.
[8] 趙文友,林世田.“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成果——以“中華古籍資源庫”建設為中心的古籍數字化工作[J].新世紀圖書館,2018(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