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武 任德智 萬丹 張博 潘剛
摘要:以西藏高原為主體的青藏高原是國家生態安全戰略屏障。伴隨著全球變化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西藏水土流失有加劇的趨勢和風險。水土保持工作面臨著更復雜的環境和更大的不確定性,這對西藏水土保持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挑戰和更高的要求。筆者結合十幾年西藏水土保持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經驗,較為系統地闡述了西藏水土保持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摸索出的經驗等,期待為青藏高原特殊地域背景下的西藏水土保持行業培養更多高質量的專業人才,服務好西藏水土保持工作。
關鍵詞:西藏 水土保持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人文情懷
A?study?on?the?Status?of?Talent?Training?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 Specialty?in?Tibet?under?the?Background?of?Special?Region?of?Qinghai?Tibet?Plateau
YU Wu REN Dezhi WAN Dan ZHANG Bo PAN Gang
Abstract:
The?Qinghai?Tibet?Plateau,?with?the?Tibetan?Plateau?as?the?main?body,?is?the?strategic? barrier?of?national?ecological?security. With?global?change?and?rapid?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soil?erosion?in?Tibet?has?an?increasing?trend?and?risk. Soil?and?water?conservation
is?facing?more?complex?environment?and?greater?uncertainty. This?poses?challenges?and?higher
requirements for?the?training?of?professionals?in?soil?and?water?conservation?in?Tibet. Combined
with?more?than?ten?years?of?teaching?and?scientific?research?experience?of?soil?and?water
conservation?specialty?in Tibet,?the?author?systematically?expounds?the?current?situation,
existing?problems?and?experience?of?talent?training?mod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
specialty?in?Tibe t. It?is?expected?to?train?more?high-quality?professionals?for?the?soil?and
water?conservation?industry?under?the?special?regional?background?of?the?Qinghai?Tibet
Plateau?and?serve?the?work?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well.
Key?Words:Tibet; Major?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 Talent?training?mode; Humanistic?sens-ibility
青藏高原素有“亞洲水塔”“東亞氣候啟動器”“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極”等美譽[1],這足見其生態環境地位的重要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了西藏是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定位。200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青藏高原由于其遼闊的地域、極高的海拔,深刻地影響了長江、黃河流域的氣候[2-4],進而影響中華文明的興衰。然則,伴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青藏高原生態環境面臨著諸多不確定的問題,尤以頭號生態環境問題——水土流失表現突出[5]。有證據表明,青藏高原溫度急速上升,速度達到了全球平均的2倍[6-7]。區域內冰川凍土在加速融化,降水在增多,江河湖泊等水域面積變大,草場淹沒,極端氣候、地質災害頻現,水土流失風險加大[8-10]。由此,人地矛盾、生態環境演變等一系列問題變得復雜且不確定。為了應對此類挑戰,一方面,要加大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謹慎開發;另一方面,需要培養更多懂青藏高原、懂專業的高級人才,服務高原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作。西藏的水土保持專業高等教育起步較晚,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不能完全適應青藏高原特殊地域背景下的西藏水土保持行業工作的需求[11]。本文作者在西藏從事水土保持教學科研工作15~35年不等,對西藏水土保持行業實際和人才培養狀況較為熟悉。筆者闡述了當前西藏水土保持人才培養工作的現狀、存在問題以及工作思考,以期為該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思路和借鑒。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戰略屏障。區域生態環境敏感且脆弱,易破壞、難恢復。西藏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區域地形破碎,地質年輕,地表布滿了碎屑物,降水整體偏少,但十分集中,極易誘發水土流失。由于環境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使得區域水土流失復雜多樣且十分嚴重。根據《西藏自治區水土保持規劃(1995—2050)》方案,西藏自治區的水土流失面積為103×104km2,占西藏國土總面積的84.19%。從水土流失分布的地域來看,最為嚴重的區域是“一江兩河”地帶,水力、風力和凍融復合作用下的水土流失特點表現尤為突出,河谷土地沙化、草場退化和山坡坡面溝蝕發育,土壤侵蝕模數可高達10000t/(km2.a)[12]。但這里是西藏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中心,是保持西藏穩定的核心地域,水土流失嚴重威脅著區域生態穩定,阻滯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即使水土流失較輕的林芝、那曲等森林、草地植被覆蓋度較高的地區,土壤侵蝕模數也在1000~2500t/(km2.a)之間。若以中等侵蝕強度(3000t/(km2.a))計算,西藏每年的土壤損失量高達3.11×104億t。照此速度,到21世紀中葉,西藏50 %以上的山地將變成荒山禿嶺、不毛之地。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在8.63 億元左右,人均損失300元左右[12]。加之,近30年來,全球變化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影響變得更為明顯,以水土流失、草場退化等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問題引發了人們的強烈擔憂。幾乎每年川藏線318波密—林芝段都會發生規模不一的泥石流,導致道路、民居受損,前往墨脫的公路總是在雨季時被水沖毀,而雪崩、沙塵暴等極端自然災害也時有發生。這都充分說明了西藏水土保持工作的艱巨性、重要性和緊迫性。
2.西藏本土水土保持人才培養工作的迫切性
當前,西藏能培養水土保持專業高級人才的科研院所很少,僅有西藏農牧學院和西藏自治區職業技術學院2家單位。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水土保持專業人才招生人數較少,培養任務主要集中在西藏農牧學院,以本專科學生培養為主。《西藏自治區水土保持規劃(2019—2030 年)》表明,全區12年間,預計新增水土流失預防保護和綜合治理面積3.03萬km2[13],按照國內水土保持行業比較認可的人才需求標準,新增水土流失面積5km2約需要1人來計算,每年需增加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技術人才500人左右。而目前區內每年培養的水土保持專業人才平均不超過40人。因此,當前水土保持專業人才數量和質量遠遠不能滿足西藏水土流失治理、流域管理、荒漠化防治的要求。與此同時,隨著西藏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類似于青藏高速、川藏鐵路等一大批涉及民生和國家安全戰略工程的啟動,使得地表土壤擾動、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潛在發生危險性加劇[14]。青藏高原生態安全戰略屏障地位的確立,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與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愈加突出。此外,全球變化下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發展趨勢變得不確定。因此,西藏對水土保持專業人才需求旺盛,行業一線的高級人才缺口很大。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就必須培養更多的懂西藏、愛西藏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也必須加快建設一支綜合素質高超、熱愛西藏水土保持工作的師資隊伍,提升水土保持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3水土保持人才培養現狀與存在問題
3.1西藏水土保持人才培養現狀
3.1.1 辦學規模與師資隊伍
西藏水土保持專業人才培養始于2002年。當前能為西藏培養本科、碩士的院校僅西藏農牧學院一所高等院校,西藏農牧學院水土保持本科專業于2002年正式設立,碩士辦學始于2012年。在專科層次上,還有西藏職業技術學院,該校于2004年開始招生。截至當前,2所高等院校為西藏水土保持行業培養專業人才約760人,本科生約600人,專科生150余人,碩士研究生10人。師資隊伍情況,就西藏農牧學院而言,學院有專業教師隊伍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講師5人、實驗師1人,除1人為博士外,其余均為碩士。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水土保持教師團隊成員4人,為碩士學歷。可見,教師綜合素養與專業人才培養需求有較大差距。
3.1.2 辦學條件與培養能力
教學條件上,基本能滿足傳統教學,但在教學場地、教學器材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問題。日常教學中,教具較為缺乏,更多的時候靠教師自制或者觀看多媒體資料。符合西藏實際的教學素材較少,如多媒體材料、西藏鄉土水保植物活體和土壤標本都極為欠缺,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現狀的理解。教學儀器數量較多,但多為“古董”,與社會發展不相符合。比如,上《氣象學》課程,很多氣象儀器多為20世紀70、80年代的設備,現基本被淘汰。在教學實踐上,僅能滿足《土壤學》《土壤侵蝕原理》《植物學》等少數課程的基礎實驗,基本不具備開設大型綜合實驗或實踐課程的能力,更不具備校企聯動、多課程聯合實踐的軟硬件條件。此外,由于西藏水土保持行業市場相對封閉,規模小,學校培養與社會接洽度也不夠,學生在校外實踐的機會也相對較少,學生的整體培養質量還亟待提高。
3.2西藏水土保持人才培養存在問題
3.2.1 科教研究與人才培養結合較差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負責培養水土保持專業人才的西藏高校的辦學定位,都要求西藏水土保持專業人才培養需要緊密結合青藏高原實際來開展。專業教師應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將科研成果融入到專業培養中來。但西藏高等學校教師主要來自內地高校引進,學歷和研究能力整體偏低,在開始工作的幾年里,并不了解西藏,也沒有條件深度或大規模開展科學研究工作。這使得具有青藏高原地域獨特背景的水土保持專業教學還只能選用區外兄弟院校的教學內容或模式。比如:青藏高原是我國單獨劃分的凍融侵蝕區,但關于青藏高原凍融侵蝕的研究無據可依,起步較晚,成果較少,包括監測、過程與機理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都還不是很清楚。伴隨著川藏鐵路、雅江水電開發等一大批民生、國家安全戰略工程項目的實施,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等問題急需匹配的理論來支撐。此外,在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上,欠缺研究。在日常工作中,教師更注重科學研究,忽視教學研究,使得一本教材、一個教案用5年、10年的情況比比皆是,針對不同的學生總是采取同一個方法,以不變應萬變。教師教學理念陳舊,方法落后,教學效果不佳。
3.2.2 人才培養模式落后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大都還采取較為傳統的以理論為主,輔以適量實踐的培養方式,未能充分考慮到西藏水土保持專業高等教育生源質量還不高、學生的理論基礎不扎實、實踐動手能力還有待加強等方面的問題。在實際培養過程中,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法等存在較大問題。教材多選用區外兄弟院校教材,鄉土化進程較慢,不符合西藏實際,以西藏生源為主的學生很關心西藏的案例、身邊的事跡,對于青藏高原以外的地方的事或人興趣不高。采用類似于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都還大有人在,不符合高等教育教學規律。這導致學生在專業學習時極易迷茫,也提不起學習興趣。
3.2.3 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契合度不高
具有水土保持專業人才培養資格的西藏高校,其辦學定位更多的是服務于西藏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這也要求在培養學生時,更應該緊密結合西藏實際需求。西藏自然環境相對艱苦,從業人員數量偏少,素質還有待提高。因此,不管是基層工作,還是高層管理,都還需要大量懂專業、懂西藏、愛西藏的高素質人才。但一方面,政府基于宏觀考慮,會整體調配人才資源,使得水土保持專業人才大量流失至其他行業或崗位,市場上水土保持專業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水土保持人才培養還未能較好地結合市場需求開展工作,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不高,導致培養的專業人才懂水土保持,但不夠懂青藏高原獨特環境下的水土保持。這使得培養的水土保持專業人才還無法真正經得起社會的考驗。
4.西藏水土保持專業人才培養經驗與思考
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其特殊的生態地位,也使得區域水土流失發生和水土保持工作特點鮮明,因而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十分明確。筆者經過十幾年的摸索,總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效果明顯的人才培養方法。
4.1以問題為導向,將社會市場需求和學生的需要相結合
教研團隊針對現行人才培養同質化、社會市場需求脫節和學生學習期望不匹配等問題,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教研團隊采取了以下辦法解決上述問題:第一,前往林芝市水利局、人社局、自治區水保局等單位,開展人才培養方案調研。在學校內,針對本專科生開展學生專業學習需求等方面的調研工作,并根據調研結果及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第二,積極開展區外同行院校交流,邀請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等院校對本校水保專業人培大綱開展論證與修訂,并鼓勵教師前往相關院校就人才培養開展研討。第三,結合西藏水土保持社會市場需求,積極修編教材,特別是加大鄉土教材的編寫和使用力度,同時將課程實踐進行整合,開展大實踐活動,增強專業知識實踐的內在邏輯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2 注重人文情懷教育,激發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熱愛專業學習
基于西藏農牧學院辦學定位與宗旨、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文化,西藏的水土保持工作更應該是由西藏培養的人才來做。西藏高寒、生態環境脆弱的生態環境,培育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西藏人民,也逐漸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獨特自然文化。因此,教研團隊要注重水土保持專業教育與西藏文化教育的結合,注重西藏生態環境實際與歷史使命感相結合的教育,將西藏優秀的事跡和勞動人民的實踐智慧融入到專業教育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鼓勵學生結合西藏實際,熱愛西藏、懂西藏、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服務西藏水土保持事業。教研團隊也始終朝著為西藏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的目標而努力。
4.3 “開展三分式”人才培養改革與探索
針對本專科和區內外生源差異,教研團隊開展“學生發展分類別、培養過程分階段、課程教學分模塊”的“三分”人才培養體系實踐活動。這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開展有差異性的教學,比如:專科生強化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本科生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鼓勵其積極申報大創項目。按照專業基礎教育—專業教育—能力提升3個步驟,合理設計培養過程,扎實每一階段學習,讓學生的學習環環相扣,增強邏輯關聯性,提升教學培養質量。課程教學分模塊,把所學專業課程涉及的內容進行整合歸類,組成理論化、系統化的模塊教學體系。此外,在教學方法上打破理論與實踐課的界限,采用在實訓場地講授理論,邊學習邊讓學生動手操作的一體化教學方法進行,從而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在課程設置上,強化課程的實用性,強化理論與實踐的協調性。
西藏特殊的生態環境和地位,決定著西藏水土保持人才培養任務的艱巨性和必要性。黨和人民需要教育者為祖國邊疆培養更多的高水平、愛黨愛國愛西藏的專業人才。西藏可培養水土保持專業人才的高等院校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服務好西藏的生態環境建設。高校專業教師,特別是學科領軍人物,應該認真思考西藏水土保持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加強與西藏水土保持行業部門的溝通,及時了解行業動態與需求。同時,在認真總結多年的辦學經驗上,理清發展脈絡,發掘存在問題,修改完善人才培養大綱,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與市場的契合度和人才培養質量。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綜合素養提升為著力點,結合西藏實際,加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力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師生要加強西藏高原水土保持的科研教學研究工作,將研究成果及時編撰成鄉土教材或納入課堂教學中來,貼合西藏實際,改進教學方法,扎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孫鴻烈,鄭度,姚檀棟,等.青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J].地理學報,2012,67(1):3-12.
[2] 簡茂球,羅會邦,喬云亭.青藏高原東部和西太平洋暖池區大氣熱源與中國夏季降水的關系[J].熱帶氣象學報,2004(4):355-364.
[3]苗秋菊,徐祥德,張勝軍.長江流域水汽收支與高原水汽輸送分量“轉換”特征[J].氣象學報,2005(1):93-99.
[4]陳瑞,楊梅學,萬國寧,等.基于水熱變化的青藏高原土壤凍融過程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20,39(11):1944-1958.
[5]陳同德,焦菊英,王顥霖,等.青藏高原土壤侵蝕研究進展[J].土壤學報,2020,57(3):547-564.
[6]陳德亮,徐柏青,姚檀棟,等.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過去、現在與未來[J].科學通報,2015,60(32):1-2,3025-3035.
[7]LIU X D,CHEN B D.Climatic warming i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recent decad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00,20(14):1729-1742.
[8]馮君園,蔡強國,李朝霞,等.高海拔寒區融水侵蝕研究進展[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3):331-335.
[9]魏夢美,符素華,劉寶元.青藏高原水力侵蝕定量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21, 36(7): 740-752.
[10]滕洪芬.基于多源信息的潛在土壤侵蝕估算與數字制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2017.
[11]萬丹,喻武,楊東升,等.西藏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教育的問題與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8,15(11):217-218,220.
[12]張顯揚,王建群,王同奎.西藏的水土流失特點及水土保持工作[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5(4):45-48.
[13]《西藏自治區水土保持規劃(2019-2030 年)》實施[EB/OL].(2019-11-19).http://www.qtpep.com/bencandy.php?fid=129&id=6540.
[14]黃海,田尤,劉建康,等.藏東地區斜坡土壤凍融侵蝕力學機制及敏感性分析[J].地理學報,2021,76(1):8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