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
【摘要】“教材”作為連接教師與學生的知識載體,隨新課改而發生變化的教材內容直接影響高中化學授課成效,已經成為新課改工作中落實新教材育人價值的重大課題。高中化學教學要深剖新教材授課目標、知識結構等方面的“變數”,通過“情境導入、實驗探究、搭建框架”等策略建構新課改、新教材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新模式,幫助學生達到化學知識系統建構、實踐感知、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落實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 新教材? 高中化學? 創新解讀?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4-0085-02
一、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工作的深入推進與改革優化,教材也隨之發生更新與完善,伴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發行的新教材與當前社會與文化發展理念更加契合,深入解讀新教材、探索其變數與不變之處,有利于準確捕捉新課改工作中推行的新教材的重要意義和目的,對構建科學育人、實踐育人化學教學新模式具有突出作用[1]。因此,有必要針對高中化學新舊教材進行對比分析,獲得教材前后版本的共同性與差異性,并基于此實踐研究高中化學教學新模式,助力化學學科育人價值高效落實。
二、人教版高中化學新舊教材對比分析
(一)教材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作為教材編著標準中明確規定的、具有指導教師教學活動作用的目標指南,詳細闡明了高中課程的教學要求或標準。以《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兩個版本化學教材為例進行對比分析,發現2003年版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包含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內的三維目標體系,而2017年版新課標則引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作為育人目標,即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2]。通過分析不難發現,兩版高中化學課程目標都致力于學生學科素養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但不同之處則是2003年版實驗課標提出的三維目標更傾向于形式化和通識化,而2017年新課標則圍繞提出的高中化學五大學科核心素養劃分了具體發展水平,課程目標可實踐性更加突出。
(二)教材課程編排結構
課程編排結構是指依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而將授課內容進行組織重構后所體現的知識系統內部邏輯關系;具體而言,2003年版實驗課標將化學課程結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2017年版新課標則劃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部分[3],對比兩個版本高中化學教材課程標準可以發現,相同之處在于兩個版本課程結構中都涉及必修和選修兩部分,達到了基礎教育質量全面保障、不同層次學生深入學習需求基本保證的教學目標;而不同之處在于2003年版實驗課標雖然設置了六個選修板塊,但由于應試教育背景下高中階段面臨嚴峻的升學壓力,大多數學校或多或少存在“誘導”學生選擇《物質結構與性質》或《有機化學基礎》作為選修課程,限制了學生深入學習化學知識的需求,而2017年版受新高考改革工作影響,不再受限于“文理分科”,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未來發展及興趣愛好學習選擇性必修的化學課程,滿足了高中生深入學習化學知識的發展需求。
三、新課改、新教材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模式創新策略
(一)真實情境導入,增強趣味性——學以致用
“知識源自于生活”,而教育的目標之一是為實現知識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對此,教育必然不能脫離現實生活為背景。傳統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過度強調知識目標的達成,造成教學的趣味性缺失,導致學生無法深入學習,更不能靈活應用知識。學生對學習化學的方法不清楚,認為“化學是理科中的文科”,依靠死記硬背就能學好。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的知識儲備雖然得到提升,卻并不了解知識的實際用途;教師“為教而教”,教學工作也失去了現實意義。
學以致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是高中化學教學的目標,為了實現2017年新課標背景下化學課程實際應用性的深層育人目標,教師要善用情境教學法,將情境作為連貫書本知識和實際應用的有效載體,在充實課堂教學豐富度的基礎上,讓學生在特定情境中體會到化學知識的實際生活與生產用途。比如新教材《氧化還原反應》教學,筆者在導入課程時引入森林火災、化石燃料燃燒、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范疇的生活情境視頻,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減輕其對所學新化學知識的學習陌生感,并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類型的角度分析上述情境,并順利過渡到本節主題教學中。教師選擇新教材情境素材、社會新聞資訊等作為授課導入內容,讓學生在情境資料中逐漸體會到化學就在身邊,化學能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服務。再比如,進行新教材《金屬的腐蝕與防護》教學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放映有關“機器設備、道路橋梁等金屬腐蝕”的視頻,并試著讓學生討論若這種情況不加以制止,可能會演變成怎樣的結果,將會對人類帶來哪些危害,以此來引發學生思考。接下來教師拋出“如何才能保護金屬不被腐蝕”的問題,引起學生主動學習課本有關“金屬防護”的知識。而在后續課程延伸環節,教師可以以實際生活中常見的金屬表面涂漆料、不銹鋼產品為什么不會生銹等現實場景作為擴展教學內容,與學生一同探討金屬防護的現實生活手段,進而激發學生對深入學習化學規律的興趣,最終落實新教材學以致用的育人目標。
(二)實驗探究深化,凸顯特征性——實踐感知
化學作為一門講解化學變化、物質生成與轉變的過程型學科,僅通過書本中蒼白的文字語言和圖片展示很難將化學變化過程動態描述出來,這個時候就必須要依靠化學實驗。實驗作為化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將書本上的文字知識更為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眼前,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實踐探索與思考能力培養。與2003年版課標中缺少對學生實驗的具體要求不同,2017年版新課標明確規定了學生的“必做實驗”與教師“演示實驗”項目。因此,在探索新教材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新模式時,筆者增設了以學生自主研究為主的實驗教學模式。比如,在進行新教材《鈉及其化合物》這部分課程時,為了幫助學生更為直觀深刻地認識到活潑金屬鈉的性質,筆者組織班級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了金屬鈉形態觀察、加熱實驗及遇水實驗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以較為開放的小組實驗為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直觀感受化學學科特征的學習機會,不僅有助于培養其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更有利于化學知識的鞏固記憶與實踐能力培養。再如,在講解“滲析”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在提供基本材料的前提下,可以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以“半透膜”材料為例,教材上以動物的膀胱膜作為材料,這種材料雖然實驗效果好,但不宜得。教師可讓學生嘗試尋找其他材料進行代替,例如魚鰾、雞蛋薄膜等,讓學生試著分析這些材料是否能替代原材料,新材料的利與弊分別是什么,以此使教學內容的安排更加靈活,更有助于對學生探究思維的培養。
(三)知識脈絡重構,落實邏輯性——建構框架
高中化學知識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同時化學學科也是由眾多分支知識點交匯形成,因此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建構具有個人主觀思想特色的知識脈絡、實現化學知識結構化有助于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絡關系,最終形成基本的化學觀和學科核心素養。因此,在2017年版新教材背景下開展日常教學時,筆者格外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構知識脈絡,幫助學生一邊學習化學知識、一邊充實化學知識系統框架,最終建構具有邏輯性的知識體系。以新教材《元素周期表》教學為例,在學習初期,筆者就要求學生自主繪制化學元素思維導圖,鼓勵學生在學習元素周期表過程中及時跟進思維導圖完善任務。比如教師帶領學生完成了堿金屬元素教學活動,學生就會針對這部分化學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化學性質等共性及特殊性進行思維導圖中的知識點擴充活動,加深了學生對元素周期表不同位置元素的化學性質分析與記憶。此外,學生一旦建構了完善的化學元素思維導圖,就能夠根據某一元素原子結構推斷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形成具有邏輯性的化學元素知識點思維框架,為后續化學課程深入學習奠定基礎。再以化學實驗為例,目前,實驗教學仍然是高中化學教學的薄弱環節。對此,教師在注重理論知識系統串聯的同時,也應進一步加強對實驗教學的框架構建。教師可利用微課對每一個實驗的步驟、器材等進行演示,幫助學生直觀理解與掌握基本操作信息,在此基礎上利用思維導圖對每一個實驗的要點進行梳理,以此來幫助學生構建起系統完善的知識框架。
四、結束語
總之,與前面版本高中化學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課程目標、課程知識編排結構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可以說新教材在原版本基礎上細化了育人內容、深化了授課結構。教師必須要立足于新教材突出特點,通過真實情境導入、實驗深化探究、建構知識脈絡等策略增強教學趣味性、凸顯化學學科特征和知識邏輯性,最終落實高中化學新教材教學的實踐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宗漢,楊曉麗.教材中科學方法的呈現及教學實現——以人教版高中化學新教材(必修)為例[J].化學教學,2021(2):21-25.
[2]吳俊明,李艷靈.關于高中化學新教材練習設計和練習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5(11):58-62.
[3]汪阿戀,吳新建.基于新課標的高中化學新教材實驗比較研究[J].教學與管理,2020(21):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