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玉紅
【摘要】在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下,信息技術已經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結合,尤其是對于教育這一行業來說,信息技術的到來,不僅為其帶來了一定的發展機遇,更是為教學模式帶來了一些挑戰。要想科學使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教師就要充分了解信息技術的優勢,并將其與語文學科教學進行結合,為學生帶來多元化課堂教學,以此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對此,本文則立足于信息技術的基礎之上,對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進行探討,分析了相關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 初中語文?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8-0040-02
眾所周知,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主要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聽講為輔,整個課堂教學都圍繞著教材和教案進行。教師使用板書的方式,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寫到黑板上,而學生則需要不斷地抄寫筆記,這樣的教學模式過于被動,并且十分落后。但即使該教學模式過于滯后,也存有一定的優勢,該教學模式可以滿足學生的一些學習要求,并且是一種知識快速傳播的主要途徑。然而社會經濟水平提高,信息技術發展,社會對人才素養也逐漸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保證學生今后能夠快速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教師必須要摒棄以往的教學觀念,充分使用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豐富,從而對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培養,讓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在知識的海洋里成為一名探究者。
一、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至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意義
(一)實現素質教育這一目標
在信息技術時代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主要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主要目標。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學習情況,以及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合理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全面性[1]。除此之外,科學使用多媒體教學模式,能夠打破原有教學模式的限制,讓學生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師、黑板等元素。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間,強化并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全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二)強化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科學使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可以讓初中語文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要求,為學生帶來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教師要將個性化教育與素質化教育進行結合,進一步彰顯因材施教與差異化的教學目的。除此之外,在信息化的基礎上展開不同形式的課堂教學,還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為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三)科學使用互聯網獲取教學資源
在信息時代的到來,教師除了要利用信息技術展開高質量課堂教學之外,還要不斷強化個人的教學能力,以及信息技術的能力。這樣才能保證科學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輔助工具,從而讓學生牢牢掌握語文知識,最優化教學資源的利用與配置[2]。比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陋室銘》這篇課文時,就可以充分使用網絡平臺,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利用互聯網搜集與該文章相關的背景信息,比如作者生活的時代,文章的寫作背景等。合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授課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
自從使用信息技術的方式展開語文教學之后,大多數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都會主動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轉變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但在使用新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時,通常會出現課堂活動環節較多的現象,課堂活動過多,導致占用了大量的時間,對后面的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教師在之后的課堂教學中,就會為了趕進度,跳過一些重難點知識的講解,最終影響課堂教學效率[3]。
(二)學生缺少參與學習的機會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一般都是教師為學生講解語文教材中的一些知識,而學生只是一味地被動跟著教師的節奏進行學習,沒有充分且足夠的空間自主探究和學習相關知識點。簡單來說,就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參與學習互動的機會較少。學生在課堂中掌握知識點的模式,也是結合教師所給予的課后任務加以鞏固,不了解自己學習的不足之處,無法進行針對性查漏補缺。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更是無法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
(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
由于初中階段需要學生掌握的語文知識點比較多,也就要求學生在學習語文時,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進行鉆研。但在以往的語文課堂學習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是讓學生以背誦和做題的方式展開學習。即使有些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不足,教師依舊讓學生完成大量的語文練習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做題的正確率就會下降,久而久之,必然會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自信,從而對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帶來不利影響[4]。
三、科學使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理解能力
雖然當下很多教師都會將信息技術利用到語文課堂中,并結合多媒體為學生講解相關的語文知識,但大多數時候,會讓學生在觀看完相關教學視頻后,就會繼續傳授其他的語文知識,并沒有對學生所觀看的內容進行充分挖掘。這樣的方式導致多媒體教學傾向于形式化,并且降低了多媒體教學質量。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式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立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完成多媒體學習后,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后續教學。需要注意的是,為了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以及字詞含義的變化,教師還要適當地帶領學生進行朗讀,通過朗讀讓學生對作者的情感變化給予了解。
比如,在學習“未選擇的路”這篇文章時,因為該文章的篇幅相對來說比較長,并且大多數都是短句,所以很多學生在閱讀時通常會出現理解錯誤的現象,不知道作者主要表達的含義是什么。面對這種現象,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與該文章內容相關的視頻,并為學生提出問題:“作者當時寫這篇文章的心情是怎樣的?”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內容,讓其先對作者的心情進行了解,之后再結合作者的心情對文章的核心思想進行分析。
為了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當學生觀看完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整篇文章進行閱讀。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其在閱讀過程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進一步為其語文素養的提升夯實基礎。當教師在完成小組劃分后,為了能夠激發學生訓練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采用競賽的方式引導他們展開學習,從而端正班級學生的學習態度。
(二)激發學習興趣,營造感官學習氛圍
對于學習而言,只有當學生對學習充滿了興趣,才會主動投入到初中語文課堂學習中。因此,教師要積極帶領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若整個課堂教學的氛圍都非常低下,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致也不會高,甚至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課堂中進行的一些活動也會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也迎來了全新的革新,教師應該充分使用這一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帶來輕松且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放松學習,從而激發自身學習情感。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圖文結合的方式設計教學教案,從而對學生的各個感官給予調動,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比如,在學習《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篇文章時,因為該文章描寫的內容背景與學生生活的時代相隔較遠,再加上學生生活在一個非常幸福的年代,若只是簡單的教學,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此,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與當時年代相關的視頻,讓學生觀看視頻感受當時的震撼性。要想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活動,比如讓班級所有男生利用手搭出一座橋,之后再讓班級女生從“橋”的這頭,爬到另外一頭。整個活動過程,教師只需要保護學生的安全,但不為學生提供輔助工具的幫助,讓學生自由發揮,彰顯自己的能力完成這一任務。這一任務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艱辛,之后教師再告訴學生當時解放軍面對的困難比這難上無數倍。從而引導學生對文章情感加以體會,并懂得珍惜現在幸福的生活。
(三)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在新課改教學背景下,對于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比較重要的兩個組成成分包含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因為初中語文要學習的內容比較豐富,但同時也正是這些內容能夠為學生建立充分的想象空間,教師應該科學使用這一特征,全面使用信息技術,對學生的想象力進行培養。
比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桃花源記》這篇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與該文章類型相符的純音樂。因為《桃花源記》的開頭就是作者在描寫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若學生只利用朗讀的方式,很難呈現一幅“真實”的畫面在眼前。所以教師可以借助音樂的力量,讓學生進行想象,并嘗試站在人生理想的角度上感受作者的情感,體會為何作者向往桃花源的生活。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應不斷強化自身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科學使用信息技術,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彰顯學生主體。利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培養,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吳嬌玲.初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策略探析[J].讀與寫,2021,18(6):86.
[2]韓正欽.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考試周刊,2021(2):33-34.
[3]朱永輝.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思考[J].學周刊,2021,3(3):57-58.
[4]唐旭華.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初中語文情境化教學實踐探究[J].科學咨詢,2021(4):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