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雷霆
【摘要】帶著問題讀書,有助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率。有價值的問題,相當于理解文本的切入點,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從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涵。我們要善于發現問題,可以充分利用文章標題、關鍵詞句、篇章結構、邏輯關系甚至課內外文章等材料,精心設置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這些問題就如一把把鑰匙,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輕松打開文本閱讀的密碼,感知文章內容,體會作品情感。
【關鍵詞】疑問? 文本? 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8-0120-02
學貴有疑,只有心存疑問,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走進文本去探究答案。疑問無疑是解讀文本的一把鑰匙。在語文學習中,我們要善于用好文本中存在的疑問,又要根據學習的需要設置甚至是點撥學生去發現一些問題,去尋找、創造這把鑰匙。在課堂學習中,充分挖掘、探究文本中的這些問題,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們的課堂學習真正做到目標明確,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帶著問題走進文本,首先要解決的是這些“問題”——也就是鑰匙,從哪里來的問題。問題的來源有很多,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就可以很輕松地把它們一個個找出來。
一、抓住題目中的疑問
題好一半文,這是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擬題時常說的一句話。題目作為作者與讀者對話的“開場白”,因此在擬題時都會下一番功夫,以達到概括全文、吸引讀者的效果。選入教科書的文章在這方面更不例外。因此我們可以以這些題目為突破口,發現這里存在的問題,帶著這里的問題走進文本的分析理解。
(一)抓住題目的矛盾設疑
文章的題目是全文內容的概括,是主旨的高度提煉,抓住題目研討文本可以更好地走進文本的核心與關鍵。很多文章的題目在設置上往往采取非常規的用法,使題目在概括文章主旨的前提下起到吸引讀者、引人深思的效果。例如《偉大的悲劇》《土地的誓言》等名篇,這些題目和我們一般的書面語表達有一定的相悖之處,甚至可以說有些是矛盾的。我們在帶領學生閱讀的時候就要充分發揮這些標題的作用,抓些看似矛盾的點,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出相關的內容,一步步去探究其表達的意義與好處。在教學《偉大的悲劇》時,我們要引導學生思考“悲劇為什么要用偉大加以修飾”,學生自然會從文章中尋找這個“悲劇”的“偉大”之處,梳理感知文章內容的同時也就容易理解這些探險者精神的崇高與偉大;教學《土地的誓言》時要引導學生思考“土地怎么可以發出誓言?怎樣理解才更合乎邏輯?發出了什么誓言?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 有什么效果?”……帶著這些矛盾點閱讀,讓學生從文本里找出相關的依據來解釋這些矛盾,使矛盾點變得不再有矛盾,使閱讀的指向明確,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二)抓住題目的特點設疑
有些文章為了表達的需要,往往會采用一些新穎的形式,如采用副標題、小標題等。副標題往往可以起到進一步概括文章中心,或者交待文章寫作意圖等作用,引導學生抓住副標題去分析閱讀文本,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把握文章內容,有利于整體上感知文章。如臧克家《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斷》,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文章記錄了聞一多先生哪些言行片斷,各有什么特點,對表現聞一多先生這個人物有什么作用,進而去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以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為了文章的表達層次更清晰,更緊湊,有的文章還會采取小標題的形式。教學中抓這些小標題,同樣有利于我們把握文章,掌握文章內容。黃厚江老師在《我們家的男子漢》一文教學中,利用這些小標題進行設疑:“大家有沒有發現這篇文章在結構上有什么顯著特點?” “這些小標題有什么作用?”“你們有沒有發現不能概括有一部分內容的小標題?”“本文中人物的語言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下面請同學們從文章的每一部分中找出一句你認為最合適的人物語言作為標題。”以小標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真正與文本對話,在對話過程中體會文章內容,了解語言的表達效果,正是在這種目標明確、針對性強的分析與解讀中,學生才會輕而易舉地把握文章內容,使學生在課堂結尾處很輕松地理解“這是一個男孩子,這是一個男人”“這真是比任何文學還要文學,任何藝術還要藝術”等句子了。而且這些句子是學生在對文本深入解讀基礎上自己體會出來的,不是教師架空分析強加的。因此理解更透徹,效果會更明顯。
(三)抓住題目的關鍵詞設疑
我們常常會說,某個字或詞是“題眼”。題眼,自然就是題目的關鍵詞,更是文章的關鍵詞。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這個“題眼”來理解文本。以大家熟悉的《智取生辰綱》為例,這篇文章篇幅長,內容多,文白相雜,閱讀起來耗時較長。閱讀時我們不妨以“智”為關鍵詞引導學生讀書:文章哪些內容體現了“智”?體現了誰的“智”?學生在這兩個問題的引導下讀書,自然會有針對性地跳讀課文,梳理情節,這就很容易抓住關鍵性內容。這樣梳理之后,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抓住文本中的疑問
(一)抓住矛盾句設疑
文章在表達中,有的時候會采用一些看似矛盾卻很有道理的語句,以此來達到強化某個內容的效果。例如《湖心亭看雪》中“獨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獨”明顯與后文“舟中人兩三粒”等內容矛盾;《孔乙己》結尾“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等等。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大約’‘的確’前后矛盾,但作者為什么要這樣來寫?”。……理解了“獨”這個矛盾點,自然就理解了張岱內心的孤獨落寞、豪放不羈;理解了“大約”“的確”自然就明白了孔乙己悲慘命運的結局。抓住這些關鍵句去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與命運,將更有助于理解文本內容。
(二)抓住關鍵詞設疑
與題目中有“題眼”一樣,很多文章也有“文眼”。這些地方可以很好地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表現人物特點,實為文章的點睛之筆。例如教學《狼》一文我們可以抓住“狼亦黠矣”中的“黠”一詞設疑:文章哪些內容體現了狼的“黠”?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概括后我們可以順勢讓學生再去尋找屠戶如何去應對狼“黠”的內容。這樣經過兩方面解疑過程,就引導學生完成了對敵對雙方表現的一個梳理,為后面把握狼與屠戶的特點及理解文章中心打下了基礎。這樣通過抓關鍵詞的方式就水到渠成解決了整體感知文本的任務,并為后面的閱讀分析奠定了基礎。
(三)抓住關鍵句設疑
可以作為“文眼”的,除了一些關鍵字外,還有以整句出現的形式。抓住這些句子來理解文章,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例如《社戲》的結尾一句:“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通過閱讀,我們會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那夜的戲索然無味,讓人昏昏欲睡;那夜的豆加工粗糙,缺少作料,自然也好吃不到哪里去。但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帶著這個問題走進文本,學生自然就會明白作者對淳樸善良的平橋人及自由自在平橋生活的熱愛與向往,這樣主旨就很明確了。
(四)抓住常理設疑
文章在表達時,有的時候看似不合常理,但作者卻是這樣來安排情節的,這其實也是我們突破文本的一個抓手。因為些看似違背常理的地方,往往是最能體現文本主旨、體現作者創作意圖的地方。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分析一下文章就可以想到移山困難重重,這件關系子孫萬代的事情實在是得不償失,愚公為什么沒有想到采用成本最低成本的搬家這一策略?引導學生進行移山與搬家這樣的思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領會文章所表現出來的愚公精神,從而深層次領會文章的寓意。
三、比較閱讀設疑
(一)課內比較設疑
很多課文都有一定的聯系,或是主題相關,或是人物類似,或是表現手法、篇章結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點,或是一個作家不同時代的作品。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關聯,在關聯處設置疑問,以此為突破口,讓學生在二者異同點研究中走進文本深處。例如在學習《孔乙己》,我們可以讓學生思考孔乙己中舉前后遇到和范進一樣的情節,他會有什么反應,通過以此體會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們可以我們把所學杜詩《望岳》《春望》等篇目進行比較,通過詩歌內容、情感來感受時代變遷、社會動蕩給詩人創作風格帶來的巨大影響。
(二)拓展延伸設疑
在教學中,我們除了進行課內外的比較設疑的方式引導學生研讀文本外,還可以通過拓展的方式,從課外材料中設疑讓學生去分析議價,以此達到教學目標。例如進行《蟬》教學時我們可以出示百度中關于蟬的介紹,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與百度詞條介紹的異同點。這樣學生就能明確《蟬》作為一篇說明文,在介紹事物時除了具有知識性的特點外,行文時還會兼顧到生動性、趣味性,甚至還會打上作者的情感絡印。而百度作為一個搜索工具,在介紹某一詞條時,只是客觀地把事物的特征介紹清楚,所以才會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事物,不需要兼顧生動性、趣味性及情感傾向。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更可以讓學生對相關文體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把握文體的相關特征。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由殆。”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指出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只有不斷發現問題,巧妙設置問題,才能很好地利用問題這把“鑰匙”去解讀文本。帶著問題讀書,讓我們走進文本深處,感受語言文字的美。
參考文獻:
[1]盧素琴.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文學教育(上),2016(6)
[2]陳美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性問題設計的探索與思考[J].學周刊,2012(1)
[3]范可才.初中語文課堂提高有效性探討[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