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計基礎課程在財經類專業中普遍開設,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智慧財經課程體系的提出,對該課程的教學要求也出現了諸多變化,目前的教學設計已經不再適合。通過對不足之處的剖析,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等方面提出教學重構的措施。
【關鍵詞】統計基礎? 財經專業? 教學重構
【中圖分類號】G712.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0-0020-02
一、統計基礎課程的定位
(一)專業群的培養目標
智慧財經專業群培養的是適應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需要,掌握會計、財務、審計、稅務等知識和技術技能,面向生產性服務業的會計、審計及稅務服務等領域,能夠從事智能會計、共享財務、業務財務、智能審計、數據管理等崗位工作的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專業知識包括企業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績效管理、內部控制和納稅服務等,能力要求包括會計核算能力、預算管理、成本管理、財務分析等,特別強調掌握智能財稅共享服務和財經大數據分析的知識和能力[1]。
(二)課程的性質和內容
從培養目標和規格中可以看出,智能財經專業群對學生的統計知識和能力有明確的要求,直接體現在數據分析的重要作用,它滲透到整個課程體系中,而數據分析就是有針對性地收集、加工、整理數據,并采用統計、挖掘等方法分析和解釋數據的科學,從而探索因果關系、內部聯系和業務規律等,為特定的經營管理目的服務[2]。因此,統計基礎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程,為專業群中各專業所共享,與會計基礎、大數據應用基礎等課程一起共同支撐專業核心課程。
統計基礎課程的學習內容是統計概念、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指標、動態數列、統計指數、抽樣調查、回歸分析等知識與方法,安排48課時,包括理論和實驗兩部分。課程需要從大數據分析的需要入手,重新認識統計學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礎上講解探索性、驗證性和預測性分析方法,涉及諸多單變量,雙變量和多變量分析的知識。在實驗方面,需要充分體現企業業務內容,案例涉及統計、財務、生產、采購、銷售、管理決策等多個部門??傊?,統計基礎課程應該滿足專業群各專業對數據分析知識和能力的需要。
二、目前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課程知識體系編排不適合新要求
統計基礎課程是一門傳統的課程,知識體系是根據數理統計邏輯體系編排,我國的統計教育曾受前蘇聯影響很深,偏重數學的邏輯性而缺少實踐環節,授課和考試方式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早年為工科和經濟專業開設的一些應用統計課程以介紹軟件操作為主,而對相應理論的闡述不夠[3]。但是在智慧財經專業群中,統計基礎課程強調統計知識和方法在財經數據分析中的應用,非常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并通過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通過學習,學生形成對數據分析的正確認識,掌握相應的數據分析能力,為學生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奠定基礎。因此,教學內容上應該有專業領域實際運用的針對性,與其他專業課程有必要的銜接。不能把這門課程作為一門孤立的統計課程來對待。其實,統計基礎課程是一門方法論課程,起點是經濟管理對數據的需求,最終的解讀也要回歸管理業務本身。因此,應該重新考慮知識體系的組織,優化教學內容的編排。
(二)課程之間壁壘嚴重,教學準備和教材編寫溝通不多
教學內容上缺少綜合性訓練,練習與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時的邏輯不符,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多是機械模仿,課后往往只能求解各門課程教材中的典型題目,而在面對實際問題時不能靈活運用學過的統計方法來思考,很難掌握解決真實情境復雜問題的邏輯和方法,不能領會專業課程體系的邏輯,不能自覺把統計基礎課程學到的東西遷移運用到專業其他課程中間。統計基礎課程和會計基礎、財務管理等課程有一些重復交叉的內容,存在銜接和優化內容的必要,統計基礎作為專業基礎課,如果保持封閉,只是強調把本門課程知識點介紹給學生,而不去對接其他課程,就不能發揮基礎課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單一,對統計素養的認識不全面
目前的統計基礎教學強調統計知識和方法技能的掌握,沒有重視從統計思想觀念來確立教學目標,容易造成學生缺少高階思維(包括決策思維、設計思維、評價思維等)。計算機及其有關軟件提供了越來越多更直觀的圖形表達和分析方法,使得原先教科書中許多重要內容有了多角度更易于被理解的輔助和替代,在專業課中講授這些內容已變得無足輕重。大量分享知識和技術的交流平臺的出現,使得網絡就像一本實時更新的大辭典,隨時可以查閱,學生有更多途徑獲得學習資源[3],客觀上促進了我們要改變原來的教學重心。統計思想涉及到一個人們如何看待統計、具有什么樣的統計世界觀的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說,統計數據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文字,它不僅僅是數字,而是對現實事物的數字總結。統計觀念是統計素養的靈魂,因為如果沒有正確的統計觀念,統計的目的就會迷失方向,統計的內容就會產生偏差,統計方法就會被誤用,統計工作的嚴肅性、科學性就會受影響。沒有正確的統計觀念,統計活動就難以開展,統計質量就難以保證。
三、教學重構的措施
根據以上的分析,專業群對統計基礎課程提出新的要求,我們應該進行必要的教學重構,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課程內容組織重構,適應大數據分析的需要
把統計學定義為分析數據信息的科學,將統計學基礎知識按問題排列,形成問題導向型的體系,包括統計變量的功能與構造、定性變量的探索性分析能力、數值型變量及關系的探索性分析能力、驗證性分析原理及分類、時間序列模型預測方法等主題項目。除了課程內容上的重構,還有不同學科課程的重新組合。由于課程體系的變化,出現了新的課程,出現了新的內容,因此,原有的課程之間的聯系需要重新定義。不僅如此,更要在教學上打破學科界限,實現課程融合。分科教學的好處是體系化、結構化的,老師很好教。但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同時進行多門課程的學習,而且,各個學科之間本身也是有內在聯系的。伯恩斯坦的課程理論說,不同課程之間并沒有嚴格分開,而是出現在一種開放的關系中。學生應對工作、生活場景中的各種挑戰所需要的,或者說我們面對一個真實情節的時候,不是單一學科能夠解決的,一定是跨學科的。
(二)教學方法的重構,突出統計方法的實用性
與內容的重構相適應,在教學上采用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教學組織方式,把程序型課程轉變為以“主題—探究—表現”為單位的項目型課程。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當然很重要,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其核心就是學生的學習,而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從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程,這個旅程中學生要與新的世界、新的同伴和新的自己相遇。在教學中,不僅有結構良好的固定案例,還把統計知識和相關統計學家的故事自然聯系起來,讓學生去思考,還可以把統計基礎與生活聯系起來,與校內外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研究一個真實的、有吸引力的復雜問題或課題,在應對挑戰中掌握重點知識和技能以及辯證思維、合作和自我管理等技能。以主題的方式來教學,打通學科固有的壁壘,把知識變成解決問題的資源,也為課程之間建立密切聯系提供了基礎。
(三)能力目標的重構,強調統計思想的培養
統計基礎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定位決定了它要支撐核心課程的學習,同時作為一門課程也要能夠使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進步需要的素質。當今社會,隨著高速計算和互聯網的出現,每個人都面臨著數據形式的信息洪流,統計素養是現代社會人類最重要的素養之一,如果不具備統計素養,很難養成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統計數據作為證據的自覺性,很難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決定。一般認為,統計素養包括統計知識,統計方法和統計思想,而統計思想是統計素養的核心因素,真正指引科學工作的不是統計方法,而是在觀察和探索問題過程中產生的統計思想。將統計思想的講授與知識點結合、與案例結合、與統計軟件的應用結合,精心布置課后作業,力求在教學過程和考核上提高統計思想觀念的比重,讓學生深刻懂得為何統計、統計什么和如何統計。
結合前面兩點措施,統計基礎課程內容結構進行重新編排后,基于同類統計思想、以往獨立成章的統計方法被合理地歸并。按照新的結構進行項目教學,每個項目內容均從案例出發,案例提出的問題需要用數據分析來解決,基本思路是由統計思想自然引出各種具體的統計方法,統計思想的引領有助于學生理解實際問題和抽象模型之間的聯系,一旦他們理解了統計思想,將很自然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統計思維,在此基礎上講解實現方法,然后根據計算結果進行解讀,過程中同步實現與會計基礎、財務管理、程序設計等課程內容的融合。
四、結語
統計基礎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基礎課程,我們不能被傳統的認識所局限,該課程在智慧財經專業群課程體系中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應該圍繞財經大數據分析這個任務,重構教學內容組織,提高課程之間的融合程度,引導學生形成統計思想,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數據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智慧財經專業委員會.智慧財經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基本框架(第一版)[R].北京,2021:2-8.
[2]曹正鳳.從零進階!數據分析的統計基礎[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2-5.
[3]葛旸,潘鑫,李純.統計學實驗課的教學改革探索——基于小型建模課題的實證教學[J].高教學刊,2020(25):128-133.
作者簡介:
魏小龍(1973年-),男,漢族,河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經濟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