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 楊秋媛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情況,在此基礎上講解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探討了國外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進程,望可以為有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職業教育? 校企合作? 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719.2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0-0007-02
校企合作成為當前職業教育領域中的熱門,但當前的職業教育研究隊伍的基礎較為薄弱,相關成員的水平和素質較低,為此應當增強到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和實踐,加大對校企合作的研究,合理分析和推動我國職業教育服務行業的發展。
一、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
(一)重要性和必要性
研究者普遍認為,校企合作是開展職業教育改革過程中一條重要的道路。從宏觀上看,改變市場經濟體制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產業合作的出現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學校發展的實際要求。校企合作能夠有效整合企業人力、物力和辦學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動了現有教育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從這個角度看,校企合作的深層次突破是職業教育作為區域經濟主要的一個條件。解決企業與學校教育矛盾的關鍵是密切培養和利用高職院校與行業實際需求的關系。從當地的角度來看,校企合作有利于改善教學條件,提高人才的適用性,加強科技學院的學校運行理念。校企合作在解決畢業生就業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它被認為能夠有效加強到學校和中小企業之間的合作,能夠及時地了解到市場變化和調整教學組合,能夠有效解決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二)問題與對策
研究人員普遍認為,我國校企的松散性、短期性以及低層次性等的問題十分明顯,還處于未經驗證的階段,高職院校吸引企業的能力是會影響到校企發展的一個關鍵,由于缺乏校企合作平臺、渠道和政策,這就使得的校企合作只是表面化,實習基礎結構不合理,教學質量難以控制。政府呼吁加強人才質量監督,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和規范,需要有效促進企業參與,應當要建立一個學校和企業領導、政府監督下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新模式。除了指定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和任務、組織結構和校企合作的培訓實施外,政府還應促進企業參加校企合作。政府應該加強校企合作的宣傳和支持,倡導和做好良好的輿論,特別是糾正企業對技術人員教育的理解,要求企業以實際行動履行其社會責任,并制定量化責任指標,以便真正培養出有責任和義務的人才。對如何改進制度環境,我國的李冰,江軍,王小倩和周耿福分析了與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的校企合作的法律框架,提出了學校公司合作的立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和培訓,確保公司的利潤,加強了執法和監督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制定教學改革計劃,這樣才可以滿足到人才培訓模式與學習合作的需求。雖然我國實施校企合作的制度環境并不完善,還有一部分的高職院校合作意識十分薄弱,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低是我國校企合作的主要障礙。如何提高企業的積極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邱魯毅將會影響到企業動機的因素分為兩個方面:外部環境和內部機制。一方面,影響企業動機的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是包括了社會文化、技術、經濟和法律等的環境因素,這些外部環境因素將直接或間接地為合作活動提供要素、創新空間和創新規范,這些因素也會在一段時間內限制合作的發展。另一方面,從投入到產出,校企之間通過內部機制進行合作,如串行和并行操作,如驅動、通信,校企合作創新是一個從溝通機制開始到分配機制結束的發展過程。對以上存在的兩個問題,高職院校必須學會適應經濟社會變化的步伐,與企業合作,加強各種職業技能的培訓,促進校企合作的發展。慈善激勵是企業的最高激勵,層級激勵是企業責任感和義務感的重要表現。慈善激勵只能是自愿的,不能是慈善的,迫使企業和集體激勵依賴于多個公司的共同意愿,但只有明確和規范集體利益的規章制度才能得到保障,集體激勵才能充分發揮出實際作用。個人動機是與企業密切相關的一個重要動機。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可以獲得公共關系興趣、勞動力和未來的技術人員,這也是單一職業學校與單一企業合作的最適當的動力。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職業學校應當要充分利用到了個人動機,同時需要盡可能地刺激企業的慈善動力和集體動機,同時需要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并應當要堅持學校運行主體政策,這是可以有效改善企業參與動機的必要條件。
二、對國外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
(一)對德國雙元制的研究
雙元制已成為職業教育的一個原因。專家學者從文化角度討論了德國的正義、忠誠、責任和教育。胡勁松認為,女傭和小資產階級是商業道德的階級對抗,而路德教教育則將人的獨立發展作為一種雙重制度加以肯定。德國學徒愿意孤獨,德國學徒愿意忍受孤寂選擇和接受職業教育。一些學者從《價值觀》中解釋說,雙重職業教育體系的形成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職業教育領域獨特的雙重自由觀。雙重自由的概念是香港學者郭少堂對德國民族精神和價值觀的概括。雙重自由概念中的自由是制度或權威的固有權利。職業教育領域自由概念的二元體系表明,企業的經濟活動是自由的,企業有權決定職業教育;然而,這種職業培訓的自由是在社會制度內的。為可以有效保證到職業培訓的質量,有效協調到各方之間的利益,且能夠有效維護到我國社會的公平正義,企業開展職業教育應當要依照一定的制度和規則進行。德國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關注不僅限于財政投資,還十分重視問題研究和成果推廣,同時其強調了對職業教育實踐的具體指導。這是一種政府深度干預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業承擔職業教育發展的責任,當前的德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強大的職業教育體系。然而,在德國的雙重職業教育體系中,國家與企業之間始終存在著緊張關系。企業自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矛盾從未得到解決,企業自治和國家監督是雙重制度中主要的一個特點。
(二)校企合作的經濟學研究
本研究主要從經濟學的角度探索了人力資源、培訓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之間的關系。在培訓成本和收益等相關領域,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是一種有著投資性質的商品,且認為其可以有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生產力。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主要可以分成了以下兩種形式:職業教育的資金和提供培訓崗位。在職業教育中,企業的資本投資直接影響職業教育的人才培訓素質。作為一種自然的盈利主體,企業必須考慮職業教育投資的成本和產出。Becker系統地解釋了培訓投資和工人工資之間的關系,與普通技能相比,企業更愿意投資特定技能的培訓,這就產生了貝克爾模型,即當公司的工資率與邊際產品增量相同時,員工支付培訓成本只有當邊際產品的增量大于工資增長時,企業才能提供培訓的部分收益,回收成本。貝克爾理論受到許多學者的質疑,其中主要是包括可Sadowski和Acemodu。Sadowski在1980年寫到,貝克爾理論缺乏準確性和良好的實踐可行性。美國經濟學家Acemodu指出,在貝爾理論中暗示了勞動力市場的信息對稱性和完美競爭不可能實現的完美雙重假設。在20世紀90年代末,Acemodu發表了許多的相關文章,其中主要是認為外部公司沒有關于培訓員工能力的完整信息。目前,雇主擁有雇主職位壟斷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信息不對稱,表明Acemodu。另一方面,Katz和Zidenan投資通用培訓的可能性提出了一個理論,當沒有來自外部的企業培訓投資量時,GERSBACH和SCHMUTZLER主要是強調了企業培訓的投資行為來自市場,培訓決策是相互博弈的主要結果。
(三)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為可以更有效地組織校企合作,避免由于一般性分析造成的錯位情況出現,相關學者按照他們對合作伙伴的理解,合作活動,合作實力或合作深度。據職業教育法和工藝法規,企業和學校屬于工作組,校企合作主要發生在職業教育委員會和審查委員會等工作組范圍內。與審查相關的信息交換是間歇性的,企業進行獨立的相關培訓,其與職業院校的接觸較少。
三、結束語
由上可知,校企合作成為當前職業教育領域中的熱門,但當前的職業教育研究隊伍的基礎較為薄弱,相關成員的水平和素質較低,為此應當增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和實踐,加大對校企合作的研究,合理分析和推動我國職業教育服務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付俊薇,高云飛,粱艷清.校企合作職業教育實施成效之實證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33):28-35.
[2]代曉容.職教校企合作不對等交換問題實證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5):20-27.
[3]何瑛.職教集團化機制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實證研究——以天水旅游職業教育集團為例[J].隴東學院學報,2014(2):128-131.
[4]吳建新,易雪玲, 歐陽河,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四維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標體系構建[J].高教探索,2015(5):87-93.
[5]許丹雅.以項目合作為載體實施校企合作的成效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3):144-146.
[6]許世建,楊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企業的主體地位如何落實——基于激勵效應的實證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6):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