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家庭作業的布置存在濫用家長資源,轉嫁本職工作;作業形式單一,難度參差不齊;作業數量較多,布置頻率過高和注重結果評價,反饋機制缺失四個問題。因此,可通過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豐富作業形式;合理把控作業難度、數量、布置時機和實施過程性評價,完善反饋機制的方式解決上述問題,以最大效度發揮家庭作業在密切家園合作和促進幼兒發展方面產生的價值。
【關鍵詞】幼兒園? 作業? 家庭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青年專項課題“幼小銜接背景下大班幼兒游戲權的保障現狀研究——以南昌市城區幼兒園為例”(項目編號:21QN06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7-0135-03
為加強家園合作、促進幼兒發展,幼兒園經常會根據教育活動的開展情況給家長布置一些家庭作業。幼兒園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教師布置作業不當,使家長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身心俱疲,幼兒園布置家庭作業的初衷也被扭曲。因此,有必要梳理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應對之策,以最大效度發揮家庭作業在密切家園合作和促進幼兒發展方面產生的價值。
一、幼兒園家庭作業布置存在的問題
(一)濫用家長資源,轉嫁本職工作
幼兒教師工作繁忙,除了要完成教育教學工作,還得參與幼兒園的行政管理工作。此外,教師們下班之后還得利用休息時間參加各種培訓,準備各種教學競賽和藝術技能比賽。因此,為了減輕工作負擔,部分教師借著布置家庭作業的機會,濫用家長資源,將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轉嫁給家長和孩子。如部分教師將整個學期的主題墻創設工作分派給了各個家庭。每個月,由3~4個家庭負責完成整個主題墻的設計和制作工作。此外,還有一些教師在創設班級區域環境的過程中,將區域中所需的材料整理成清單,并把清單發送給相應的家庭,要求他們搜集清單上的材料。當孩子們里缺乏一些玩教具時,教師會通過微信群給家長布置作業,要求家長利用業余時間和孩子一起制作玩教具,以保障孩子的學習活動和游戲活動順利開展。這些教師假借家園合作之名,將自己創設主題墻、豐富區域材料和準備玩教具的工作職責以布置家庭作業的形式完全轉嫁給了家長。這一投機取巧的做法不僅干擾了家長正常的工作生活,還為家園矛盾埋下了隱患。
(二)作業形式單一,難度參差不齊
福祿貝爾認為“作業教學”是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形式之一,主要包括了繪畫、手工、拼圖、串珠、刺繡、勞作活動。杜威基于實用主義哲學和做中學的理念,認為兒童的作業主要包含了紙工、木工、金工、縫紉、烹飪等活動性作業。作業的目的在于幫助兒童在活動中習得經驗。蒙臺梭利認為作業是兒童自愿的,符合兒童興趣的自由活動。[1]從福祿貝爾、杜威和蒙臺梭利對“作業”的內涵界定來看,幼兒園的作業由能為兒童所操作的多種實踐型活動構成。部分教師或將家庭作業的形式簡化為單一的親子手工作業,或向家長和孩子布置過難、過易的家庭作業,使作業難以發揮密切家園合作、促進幼兒發展的功能。
部分教師頻繁地要求家長和幼兒利用廢舊材料、自然資源制作手工作品,這不僅窄化了作業的形式,還增加了家長的負擔。為高效完成手工作業,家長不得不花費大量的休息時間去尋找材料,有時甚至替代幼兒完成一些高難度的手工作業。過多的手工作業使家長產生了倦怠心理。到最后,很多家長會直接把從網上夠買成品交給老師。一些教師布置的作業類型多樣,但作業的難度與幼兒的發展水平不適宜,作業缺乏教育性和可操作性。如在“有趣的動物”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小班教師給孩子布置了“胎生動物大調查”和“卵生動物大調查”的家庭作業。對小班幼兒來說,這份作業的難度超出了他們的認知水平。因此,家長只能代替幼兒完成這份作業。在“玩轉冬日”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大班教師不顧大班幼兒的已有經驗,仍給家長布置了“帶孩子去戶外感知冬天的季節特征”的家庭作業。顯然,這份作業對幼兒習得新經驗無多大價值,家長們也不會和孩子去完成這份作業。
(三)作業數量較多,布置頻率過高
幼兒是從自然、社會生活中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踐操作的方式習得直接經驗的。教師可通過布置家庭作業的方式,鼓勵家長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和大社會,鞏固幼兒在園所習得的經驗,保障幼兒獲得經驗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但若教師布置的作業數量較多,布置頻率過高,沒有給家長預留充足的完成時間,這將直接降低作業質量,使幼兒習得的經驗處于零散、混亂狀態。蒲磊對幼兒園親子作業的布置時間進行調查發現,教師會在一周七天內布置親子作業,其中周五布置的作業數量最多,占到26%,除周末外,周一到周五布置作業的比例無明顯差異。每天8:00至20:00,教師會不定時的發布作業通知,甚至有7%的作業是在當天20:00至第二天早上8:00之前這個時間段發布的。[2]過多的作業數量和過高的作業布置頻率不僅干擾了家長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節律,也容易使家長陷入疲于應付的狀態中。
(四)注重結果評價,反饋機制缺失
作業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幼兒的發展。目前,一些教師習慣性采用結果性評價方式評價家長和幼兒提交的家庭作業是否精美。教師會在孩子面前評價作業的精美程度和家長的用心程度。作業評比扭曲了家庭作業的教育價值,催生了一批奇葩作業,打擊了部分家長和孩子的信心,也滋長了攀比的不良風氣。教師對一部分家長所持的消極態度,容易為孩子所察覺,影響孩子對家長的依戀和情感聯結。有效的反饋能夠促進生生互動、家園互動和家家互動。許多教師向孩子和家長交代家庭作業后,很少對作業的完成情況進行跟進,幫助家長和孩子解決完成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困惑。不少教師喜歡將精美的作業展覽在主題墻上,卻很少向家長反饋作業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運用情況及其對幼兒的學習產生的影響。作業反饋機制的缺失是造成家庭作業質量低下和家園合作失敗的原因之一。
二、提升幼兒園家庭作業質量的對策
(一)減輕教師的負擔,降低轉嫁風險
與其他學段的教師相比,幼兒教師的工作節律更加緊張。幼兒教師除了要組織好常態的一日活動,還得為各種檢查、技能比賽、教研活動、家長工作和行政工作而奔忙。幼兒教師既無暇按照教育目標和教育計劃精心設計作業,也無精力指導家長和孩子完成作業。教師為了完成幼兒園交代的任務,不得不將自己的工作任務以家庭作業的形式分攤、轉嫁給每個家庭。只有為幼兒教師減輕工作負擔,才能解決上述問題。首先,教育行政部門應精簡各種無必要的檢查、參觀活動,減輕幼兒園的行政壓力。其次,幼兒園需建立行政、教育教學雙軌運行系統,改變行政與教育教學工作互相交織的混雜狀態,將教師從繁雜的兼職行政工作中解放出來,使教師有時間、有計劃地設計高質量的家庭作業。再者,幼兒園應少給教師布置重復無意義的文案工作,為其設計家庭作業和輔導家長完成家庭作業預留時間。
(二)豐富作業形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為改變作業形式單一的問題,教師可根據教育活動的需要,為幼兒布置練習鞏固型、感知體驗型、操作制作型、親子關系建設型和資源收集型等不同類型的作業。其中練習鞏固型作業指的是幫助幼兒復習、鞏固在幼兒園所習得的知識經驗或技能技巧的活動,如要求幼兒復述故事,復習兒歌、表演舞蹈或練習早操等。感知體驗型作業旨在讓幼兒在感知自然,體驗社會生活的過程中積累生活經驗,為教育活動的開展做好經驗準備。帶幼兒感知季節和自然現象的變化、參觀超市和醫院、飼養動植物等活動都屬于感知體驗型作業的范疇。繪畫、手工制作、調查等操作制作型作業主要發展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和精細動作。親子關系建設型作業包括了親子閱讀、親子游戲等活動形式,旨在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密切親子關系。資源收集型作業一般指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之下根據教師的要求收集一些幼兒園所需的材料,以充實教育資源,支持教育活動的開展。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將有效促進幼兒身體、情緒、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三)合理把控作業難度,適時適當布置作業
合理把控作業難度、掌控布置時機和優化作業數量,對提升作業質量,減輕幼兒和家長負擔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教師應根據教育活動的難度、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和家長能力水平合理把控作業難度。作業的難度既要與教育活動的難度、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相契合,不能過易或過難,也要適應家長的能力水平差異,保證家長能為孩子完成作業提供適宜的幫助。基于家長的能力水平差異,教師可對作業的提交方式做個性化設計,如可允許家長通過影像、實物、書面、網絡等多種方式提交作業。此外,教師需合理掌控作業布置時機,為孩子和家長完成作業預留充足的時間。對于需要長時間準備和完成的作業,教師可于每周五宣布,讓家長利用周末時間幫助孩子完成作業。對于能夠在短時間完成的作業,教師可于提交作業的前1~2天上午的固定時段發布信息。為彰顯人文關懷,教師盡量不要選擇午休、晚上或凌晨時段發布信息。此外,教師還需根據教育目的和教育計劃的要求,優化作業數量,刪減與教育活動無關,于幼兒發展無益的作業。
(四)注重過程性評價,及時向家長反饋
在評價方式上,教師應使用過程性評價方式,著重對幼兒在完成作業過程中體現的學習品質進行評價。在評價主體方面,教師應把評價話語權交還給幼兒,引導幼兒進行自評和他評,在與同伴的討論中獲得學習經驗。此外,教師也可號召家長對作業的合理性、難度、實施度及價值進行評價,以了解家長的教育理念,優化作業質量。
本著平等、尊重和接納的態度,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作業完成中和作業提交后應及時向家長反饋信息,引導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向家長說明布置作業的背景、作業的價值及完成作業的要求。在作業完成過程中,教師應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家長在輔助幼兒完成作業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并給予專業指導。作業完成后,教師需將作業成果在教育活動中應用情況反饋給家長,使其認識到作業對幼兒發展產生的重要作用。對于不能及時完成作業的家庭,教師應及時與家長和孩子溝通,了解事實,并幫助孩子和家長提供中肯的建議和有效指導。
參考文獻:
[1]熊焰.試評福祿倍爾和蒙臺梭利的幼兒園作業觀[A].中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94-395.
[2]蒲磊.幼兒親子作業質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8:110-111.
作者簡介:
胡新寧(1991年-),女,江西新余人,豫章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學院助教,學前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政策法規、幼兒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