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旗
【摘要】探究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5E教學模式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是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數學的“法寶”。所以,在實施小學生數學教學的時候,筆者依托引入環節、探究環節、解釋環節、精致環節和評價環節,應用不同的策略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提高數學學習效果。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將從如上五環節入手,詳細介紹應用5E教學模式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 5E教學模式? 探究學習?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5-0139-0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了探究學習的重要性,明文要求教師應用適宜的模式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5E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而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凸顯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強調應用適宜的方法解決問題,推動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學習內容,同時鍛煉探究能力。由此可見,5E教學模式契合新課標要求,具有應用價值。5E教學模式又被稱作5E學習環節,是由5個學習環節構成的:引入環節、探究環節、解釋環節、精致環節和評價環節。在應用5E教學模式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以這5個學習環節為立足點,聯系教學需要,應用多樣策略引導學生體驗探究活動,使學生產生探究興趣,掌握探究內容,鍛煉探究能力,提高數學學習效果。具體可以應用到的策略如下:
一、引入環節:創設情境,調動探究興趣
引入環節是5E教學模式應用于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是學生產生探究興趣的關鍵環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闡明了情境之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價值。所以,教師在應用5E教學模式的時候,可以先在引入環節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對情境中的數學內容產生探究興趣,推動數學探究活動的深入發展。
以“角的度量”為例,在參與這節課教學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角。立足學生的學習所得,筆者利用課件展現了一些生活場景:滑滑梯、投擲標槍、剪刀口等,順其自然地創設出生活情境。基于生活場景,筆者向學生提出問題:“誰可以指出這些生活場景中的角呢?誰能說一說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叫什么名字?”在問題的作用下,學生遷移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自覺地探究角。尤其,在探究的過程中,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為探究度量角的大小做好準備。
二、探究環節:提出任務,驅動多樣探究
探究環節是5E教學模式應用于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是教師引發學生認知沖突,驅動學生探究的重要活動。學習任務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而設計出的學習依據,是學生進行探究的根據。所以,在開展探究活動的時候,筆者研讀教學內容,把握關鍵內容,設計學習任務,提出探究問題,指明探究方向,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探究,初步認知新知,增強數學探究欲望。
“圓錐的體積”為例,在實施課堂教學的時候,筆者分析教學內容,將“探究圓錐的體積”作為學習任務,準備引導學生探究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據此總結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在提出學習任務后,筆者向學生提出如此問題:“圓錐的體積和圓柱的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是否可以利用圓柱的體積推導出圓錐的體積?要如何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在提出問題后,筆者先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提出猜測,之后與小組交流,討論猜測內容,碰撞思維,獲得統一猜測,如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2倍、3倍等。在學生確定猜測后,筆者鼓勵他們用手邊的數學材料(空心圓柱筒、空心圓錐筒、沙子)進行操作。操作的過程,是學生探究數學的過程,便于學生獲得數學現象。數學現象具有直觀性,契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大部分小組成員通過觀察、分析數學現象,得出數學結論。之后,筆者鼓勵各組展示數學結論,同時根據結論繼續提問:“大家都使用等底等高的圓錐筒和圓柱筒進行了操作,發現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那么,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是什么?可以如何推導出計算公式?”如此提問,既評價了學生的數學探究情況,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內容,還推動了學生繼續探究,有利于推動數學探究走向深入,提高數學探究效果。
三、解釋環節:教師引導,建構探究認知
解釋環節5E教學模式應用于課堂教學的第三個環節,是教師基于學生的探究結果引導學生分析,使學生查漏補缺,建構探究認知的活動。盡管學生通過體驗自主、合作探究活動,獲得了探究結果。但是,受到數學學習水平的影響,其進行數學探究的過程以及數學探究結果是存在問題的。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自然要引導學生完善探究,建構正確的探究認知。
以“面積的認識”為例,通過體驗摸一摸活動,大部分學生對圖形的面積建構了初步認知。但是,他們所建構的認知大都是“圖形表面大小是圖形的面積”,如此認知是不準確的。對此,筆者在解釋環節,應用可見呈現了非封閉圖形,引導學生遷移探究經驗,對這些圖形的面積進行探究。在此次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發現找不到非封閉圖形的面積。基于此,筆者引導學生完善圖形面積公式。此時,大部分學生會給面積下一個這樣的定義:封閉圖形的大小是圖形的面積。立足學生給出的定義,筆者繼續引導:“不管是周長還是面積,都是封閉圖形的概念,那么,它們二者之間有怎樣的區別呢?”在如此問題的作用下,學生繼續探究,對比面積和周長,發現二者間的本質區別:周長是封閉圖形的邊線的長度,而面積是封閉圖形的所占平面的大小,由此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建構正確的數學認知,為應用數學解決問題做好準備。
四、精致環節:呈現練習,應用探究所得
精致環節是5E教學模式應用于課堂教學的第四個環節,也是學生應用所學的環節。新課標指明有效地應用所學便于學生加深對所學的理解,順其自然地鍛煉數學應用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形成問題意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正是學生形成問題意識的過程。由此,在精致環節,教師要立足學生的探究認知情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難易程度恰當的練習題,驅動學生思考、解決問題,自主地應用探究所得。
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為例,學生通過體驗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建構了認知。基于此,立足學生的數學學習差異,筆者設計了分層練習題,內容如下:
基礎練習題:將一個長5厘米、寬4厘米、長3厘米的長方體平均分為兩個大小一樣的小長方體,請問現在得到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相比增加了多少?
拓展練習題:將一個長5米、寬4米、長3米的長方體石頭放到地上,請問占地面積最大是多少?
發散練習題:學校準備粉刷教室。已知教室長、寬、高分別是6米、4米和3米,門窗面積是5.6平方米,假如每平方米的粉刷費用是5元,請問粉刷一間教室需要多少錢?
在呈現練習題的時候,筆者要求低水平學生完成基礎練習題,中水平學生完成基礎練習題和拓展練習題,高水平學生完成所有練習題。在學生完成練習題后,筆者引導各層級學生展現問題答案以及思路和方法,并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使學生查漏補缺,加深對所學的理解。
五、評價環節:多元互動,貫穿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5E教學模式的重要構成,是貫穿教學始終的活動。新課標要求教師做到教學評一致,充分發揮教學評價作用,推動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繼續發展。過程性評價是實現教學評一致的重要方式,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因此,在實施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要立足不同的探究環節,多元地引導學生進行教學評價,使學生受到激勵,提高探究效果。
以“圓的面積”為例,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與小組成員合作探究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在學生完成探究任務后,筆者鼓勵他們回歸合作探究過程,說明各自的探究表明,有依據地對小組成員進行評價,如是否主動參加探究活動,是否提出好的探究建議等,進而使小組成員了解自身情況,發現不足,彌補不足。在學生進行生生評價后,筆者立足小組的整體探究情況,采用賞識法對他們進行評價,使他們獲得滿足感,增強數學探究欲望和自信心。如此將教學評價貫穿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不但可以使學生及時地了解自己的課堂學習情況,還可以使學生獲取繼續探究的方向,有利于提高探究效果。
綜上所述,有效地應用5E教學模式便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可以在新課標教學要求(探究學習)的指導下,把握5E教學模式的五個環節,應用適宜的策略引導學生逐步探究,使學生通過體驗不同的探究活動,掌握數學知識,鍛煉探究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鄧海妹.5E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21.
[2]孫莉.探究,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發現知識的旅程[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0(12):63.
[3]嚴天新.5E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名師在線,2020(3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