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平
【摘要】本文主要嘗試從散文化和詩化兩個方面深入解讀這首散文詩,并思考優(yōu)化教學的途徑或方法。
【關鍵詞】場景? 語言? 意象? 情感?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0-0153-03
收錄在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這首洋溢著濃濃生活氣息的作品歷來備受稱道,讀來經久彌新,該散文詩在不動聲色的描寫中,給我們展示了調皮可愛的孩子與美麗慈愛的母親間流淌的融融溫情、淡淡的愛:這種在日常生活中靜靜流淌出的溫情的美,既體現在孩子對母親的依戀,也體現在孩子化身為金色花后想到的母親對孩子的擔憂、掛念與嗔怪。它所表達的意旨更側重于孩子想要為母親做點什么的小小心緒。就像本詩中寫到的那樣:一朵小小的金色花渴望為母親做點什么。那么這樣一種情感究竟是憑借哪些技巧表達的?教學中又該怎樣引導學生深入解讀呢?
這首散文詩,不僅具有散文化重視場景呈現、重視口語化等特點,而且又有詩歌借助意象抒發(fā)情感的內核。
本散文詩具有散文化的注重場景和細節(jié)呈現的特點。正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樣,是通過集中筆墨描寫背影來抒發(fā)情感的,而這個背影的刻畫是在四個場景中完成的,朱自清正是通過這四個場景或細節(jié)的呈現抒發(fā)他理解父親為他所做的一切這一隱晦的情感的。無獨有偶,本散文詩中,泰戈爾同樣巧妙地讓金色花置身于三個具體的場景之中:先將“人”進行“物化”,然后又將“物”進行“人化”,讓金色花在三個場景中次第出現——第一個場景是金色化為沐浴后穿過做禱告的庭院的母親播撒芬芳的氣息;第二個場景是金色花為在窗前讀《羅摩衍那》的母親遮擋陽光;第三個場景是金色花跳到母親的身邊,求母親講故事給他聽。這樣三個耐人尋味的場景反復交織成一個個細節(jié)呈現在讀者面前:當母親沐浴后,濕發(fā)披肩,走到做禱告的小庭院時,母親會嗅到花香,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孩子上來的;孩子想象母親吃完午飯,讀書時,他幻化成的花的影子落在母親的發(fā)與膝上,投印在母親所讀的書籍頁面上;黃昏后到牛棚里忙碌的母親更會訝異調皮地想求她講故事聽的孩子。正是通過這樣的散文化的場景描寫和細節(jié)呈現,一個稚氣未脫,又調皮可愛的孩子形象便躍然紙上了,一幅幅暖融融的畫面便鋪陳在了學生的面前。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默讀該散文詩,找出散文詩的核心意象,并思考:作者是讓這些核心意象置身于什么樣的場景中進行表現的?通過默讀課文,對關鍵句子進行勾畫批注,抓住核心意象,思考并找出這些核心意象置身的場景,運用分類歸納的學習方法,緊扣選文,有助于學生學習散文化場景呈現的寫法,概括出“金色花”活動的三個場景:一是為沐浴后做禱告的母親播撒芬芳。二是為讀書時的母親遮擋陽光。三是求母親講故事給他聽。
本散文詩的語言完全是散文化的、口語化的,雖然散句奇行,生活化的口語較多,不分行,但又具備詩歌語言的內在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這首散文詩看似不注意韻律,其實它的韻律和節(jié)奏感更加內在而非外化。這里所說的內在的韻律和節(jié)奏感是指在他的散文詩中大量的使用了復合輔音,猶如我國近體詩中的平仄相間形成了明顯的節(jié)奏,他還常在短行中用4音節(jié),長行中用6和8音節(jié),使散文詩有一種4、6、8的音韻感。本詩具有散文的外在形式,它的本質又是一首詩——一首散文化的詩。作者認為散文詩應該平淡,刻意追求生活中平淡的味道。也只有這種淡如水的生活味才能構建客觀世界與自我心靈的契合,泰戈爾的散文詩具有口語化和清新質樸的風格,讀來親切自然,具有簡樸的、自然的、生活的氣息,不論是在他詩中的小職員的離愁,還是旅人的嘆息,撐著破傘的窮教師,他都著力表現平凡的景象和普通的人物,但處處體現生活的情趣,給人以美的享受。本詩的語言也極為洗練,有極強的口語化的特點,如“孩子,你在哪里呀?”等語言描寫,雖然筆墨極為洗練,但正是因為詩人抓住了天下母親這一典型,所以用極簡練的筆墨,僅用兩句語言描寫就把母親的形象活化了出來,一個找不到孩子又擔心孩子的母親的形象顯露無遺,這種母親對孩子的關愛自然地流露了出來。我國著名作家冰心深受泰戈爾這種詩風的影響,本課第二首散文詩《荷葉 母親》也具有泰戈爾散文詩重口語化的特點。
語文離不開語言的品味,散文詩教學更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去讀、去品味咀嚼,只有這樣,才能還語文課堂以語文味!教學中應以反復誦讀為立足點和出發(fā)點。教師要引導學生評價(從字音、停頓、情感基調等方面予以指導),要引導學生用溫柔、感恩的語氣讀、讀出散文詩中蘊藏的淡淡的溫情,品味語言的美感。梳理本詩結構時要注意把握孩子的心理活動,這樣才更有助于理解文意,體會孩子的調皮可愛以及想為母親做點什么的小小心愿,感受母親的掛念、擔心與嗔怪中流露出的愛。本散文詩在結構上以疑問句統(tǒng)率全篇,并置了三個孩子想象的與母親互動的生活場景。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品讀這三個耐人尋味的典型場景,準確把握散文詩的完整結構。不要拖泥帶水,不要出現無意義畫面,不要有多余的語言干預。此外,散文詩具有明顯的間斷和留白,這又區(qū)別于散文寫作,作者的聯想具有跳躍性,呈現出快速地場景來回切換的特點,場景的切換并不像散文那樣具有明顯的過渡句或段。作者巧妙避免了繁瑣而代之以簡潔。通過這樣的跳躍和留白,會給予讀者以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本散文詩的結構,一個場景連接另一個場景,這種場景的切換猶如“蒙太奇”,在讀者腦海中留下充滿藝術美感的畫面,這是散文詩獨特的留白美和畫面美。
本散文詩是借助意象來抒發(fā)情感的。蘊含創(chuàng)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形象稱之為意象,這首散文詩的核心意象一覽無遺,即:金色花,可詩人為什么要選取這個意象呢?用這一意象又要抒發(fā)什么樣的情感呢?
作者深受東西方宗教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古印度的宗教文化,“梵我合一”精神對泰戈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所以其散文詩具有很明顯的神學特點。金色花是印度圣樹上的一種金黃色小花,作者以此來隱喻孩子,即是明顯體現,再者金黃色是圣潔的、溫暖的、純潔的顏色,那不正象征著偉大、純潔、無私、高尚的母愛嗎?身殘志堅的當代作家史鐵生曾在《秋天的思念》中通過一段細膩的刻畫,用顏色各異的花來象征圣潔、無私的母愛,同樣,金色花為母親播撒芬芳,為母親遮擋陽光,不讓母親擔心。這不正是孩子想為母親做點什么的情感流露嗎?不正象征著孩子對于偉大而又無私的母愛的回饋嗎?
泰戈爾作為詩壇宿將,他選取這一簡單而又豐富的意象要表現怎樣的詩的精神內核呢?古語云:“詩言志”,又云:“志者情之所之也”。很明顯,詩的精神內核就是言志抒情,但是詩歌的抒情不是熱情疾呼、放聲高歌,而是利用形象的力量有節(jié)制地進行抒情,運用意象有節(jié)制地抒發(fā)情感不失為最佳手段。譬如那首已經成為經典的被稱為“秋思之祖”的元代散曲大家馬致遠的《秋思》,是通過對“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等意象的自然呈現來抒發(fā)鄉(xiāng)關之思,羈旅之愁的。金色花不就是這天真可愛的孩子嗎?它有花一般美麗的外表,鮮活靈動的身姿,溫馨襲人的花香,還有點調皮,想法奇特,但它心靈圣潔,有著赤子般高尚無邪的心靈。在它生活的世界里,處處都是陽光、愛和美。本詩就這樣,通過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活動,把孩子的天真、活潑、調皮、可愛的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而另一個重要人物母親雖然只是在最后說了句“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這是一句充滿愛昵的嗔怪。其實,母親從始至終都是在跟孩子活動著的,只是沒有明寫而已。母親沐浴時、做禱告時、讀書時、去牛棚給我講故事時等,這些平凡、美麗瑣細的日常家務事以及對神的虔誠對文化生活的執(zhí)著,都是通過孩子的口吻表現出來的,這里不僅可以看出她的慈祥可愛,而且也可以看出她的精神豐滿充實;同時,我們還可以從孩子的表述體會到這位母親的美麗:沐浴后閃爍著金色光芒的秀發(fā),虔誠禱告與認真讀書的輪廓是如此美好。孩子是一位天使,孩子想象的母親和他的互動構成了一幅幅溫情又唯美的畫面。孩子和母親是詩中的主體形象,而這兩個意象組合和高度凝煉的典型,便使得孩子和母親的形象得到升華:鮮活可愛、美麗偉大;也使得詩的畫面感和深遂意境得到完美的統(tǒng)一。詩篇洋溢著真摯的母愛和純潔的童心,是美與愛的化身。
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核心意象,反復咀嚼品味語言,深入感受平淡生活中流露出的融融溫情,體會生活中流淌出的母子之愛。抓住核心意象——金色花,并找準孩子想象化身為金色花之后的一系列心理描寫的關鍵句子,如孩子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母親工作。要將自己的身影投印在母親所讀的書籍上。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變成孩子的模樣給母親以驚喜等,進行反芻、品味;品味孩子在母愛的感召下,對母親也有著深深的眷戀,想為母親做點什么。比如,“我”變成一朵金色花,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母親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我對媽媽的依戀之情,關愛之情。當母親走到做禱告的庭院時,“我”散發(fā)清香卻不讓她知道。當母親讀書時,要將自己的身影投印在母親所讀的書籍上,為母親讀書時遮擋陽光。這些都體現了我對母親的一種細膩的依戀與無聲的關愛。詩歌最后一段“我不告訴你,媽媽。”這體現了孩子的頑皮、淘氣,非常貼合人物的年齡特征。再引導學生找出孩子所想象的母親的語言描寫,如:“孩子,你在哪里呀?”“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詩中描寫了“媽媽”的一系列活動:工作、沐浴、禱告、讀書、拿燈到牛棚去、講故事等。她的活動始終貫穿著孩子的生活,作者在詩中通過母親找不到孩子的焦急、擔憂和孩子出現在她面前的驚喜和嗔怪,寫出了母親的心和孩子始終在一起,也從側面烘托出了偉大的母愛。比如第二自然段中,當“我”和“媽媽”玩捉迷藏,媽媽因找不到我而焦急地喊“孩子,你在哪兒呀 ?”從這一句簡短的話中,我們就能體現到孩子是母親心頭的一塊肉,是她永遠的牽掛。而孩子卻在那里匿笑,一聲不響。這不正是孩子天真、調皮的習性嗎?還有當“我”重新變成人形站在“媽媽”的面前,求她跟我講故事時,“媽媽”由不見孩子惶急的心情一下子變成又驚又喜。“你到哪里去了 ,你這壞孩子?”話語中含著嗔怪。就是這種嗔怪——一個“壞”字,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媽媽對我的濃濃的母愛”。而此時“我”卻說“我不告訴你,媽媽?!币仓灰痪洌蛯⒑⒆拥恼{皮描寫得淋漓盡致。這是一幅多么溫情的母子畫面,也是生活的真實寫照。深入感受本散文詩中靜靜流淌的母子溫情的畫面,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審美培養(yǎng)和愛的熏陶。
本詩的精神內核仍是抒情,但他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并不是依托詩歌固有的最為傳統(tǒng)的意象的羅列來呈現的,而是巧妙地發(fā)揮了散文詩的特點,更多地向散文的技巧求助。所以本詩卻是讓意象在場景或者細節(jié)的活動中來抒發(fā)情感的。而且是以散文化的、口語化的語言來抒情的,母子情深這一豐富又耐人尋味的主題得以自然而然地升華。
教學本詩時要深入體現教材編寫意圖,開展形式多樣的比較閱讀、拓展閱讀等,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對學生進行有深度的思維拓展訓練。
一是冰心雖然受到泰戈爾的很大影響,但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詩風的相似性,冰心的作品也主要以歌頌自然、兒童和愛為主題,也追求語言的生活化和口語化,主張含蓄雋永,泰戈爾受到神學思想,尤其是梵學思想的影響的泛愛哲學在《金色花》中也有所體現,但冰心更重要的是受到中國儒家思想、愛的哲學和“進步新思潮”影響的新女性,她的作品很少看到有單純“頌神”的身影。
二是本散文詩是從孩子角度寫的,孩子想象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不聲不響地想為母親做點什么,并和母親親密互動。那么本課的第二首散文詩《荷葉 母親》則是冰心在雷雨夜看到紅蓮被風雨所侵,擊打得左右敧斜時心緒不寧,回頭時卻發(fā)現寬大的荷葉勇敢地覆在紅蓮上面,為它遮擋風雨,作者由此聯想到了“勇敢慈憐”的母愛。《鄉(xiāng)愁是一只孤獨的鳥》主要寫了一只孤獨的鳥對故鄉(xiāng)的無比思念。可見《金色花》以想象為依托,主要描繪了一幅幅母子情深的畫面,暖暖溫情洋溢筆尖。而《荷葉 母親》則主要通過聯想來贊美“勇敢慈憐”的母愛。《鄉(xiāng)愁是一只孤獨的鳥》則以隱喻貫穿始終,以一只孤獨的鳥隱喻遠離故鄉(xiāng)的游子對故鄉(xiāng)的綿綿思念,讀來給人以淡淡的哀愁。
三是結合《紙船——寄母親》做適度拓展閱讀。遠赴他鄉(xiāng)求學的游子對母親的思念,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共鳴,學習這種將思念母親的情感寄托于具體的事物的寫法。這首詩立意獨特新穎,作者將抽象又復雜的情感進行物化,用托物言志的寫法,細膩、生動、含蓄、蘊藉地加以表達,抒發(fā)了游子對母親無盡的思念。該詩有一種濃濃的惆悵,詩人用溫潤的筆調寫出了對母親的思念,就算風吹雨打也不放棄,繼續(xù)疊著紙船,學生也會不禁為她心的執(zhí)著所打動,產生共鳴,會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一位出國留學的學子對母親的思念。這樣的拓展閱讀有助于拓寬學生的閱讀量,激發(fā)學生進行比較性的鑒賞閱讀,不僅能培養(yǎng)審美,塑造人格,更能開闊視野、啟迪思維。
散文詩是穿著散文華美外衣的詩,它的本質是詩。這就是解讀散文詩的一把鑰匙,它既有散文化注重場景呈現、細節(jié)刻畫、口語化強等特點,又有詩歌借助意象表現情感,跳躍性強的特征,二者含而有之,融于一體。融合了詩的抒情性與散文場景呈現的特點。本質上是詩,有詩的情感、想象和聯想,給讀者以美的享受,但形式上上保留有散文性的細節(jié),披著散文化外衣,更加注重內在的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其篇幅短小別致,著重表現社會生活的點滴感悟,于平淡中見真情。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將這點一以貫之,通過默讀、品讀、賞讀、比較閱讀、拓展閱讀等途徑聯系、比較、分析,并進行深度解讀,才可能會為學生打開散文詩的神秘之門,收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梁先斌.以文學本位思想來組織文學作品教學——初中文學作品教學內容選擇芻議[A].2010長三角語文教育論壇[C].2010-10-01
[2]吳文軍.論泰戈爾的思想及其中國影響[R].天津師范大學, 2009-05-23
[3]陽璐.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初探[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8).
[4]陶應宏.文學經典教學的微課設計研究[R].重慶師范大學, 201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