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 劉偉 李麗華
【摘要】二胎政策放開,加劇兒科“醫生荒”,基層醫生要充分發揮對兒科疾病的分級診療作用,緩解三級醫院兒科壓力。那么在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兒科輪轉期間要有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帶教模式,提高全科醫師兒科疾病診療能力。本文就我院全科醫師兒科輪轉帶教模式進行分享。
【關鍵詞】全科醫師? 規范化培訓? 兒科?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R7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4-0175-03
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如果每一千名0~14歲兒童,擁有的兒科醫生數小于1.0,兒童因病死亡率將顯著增加[1]。根據《2017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我國每一千名兒童只有0.52名兒科醫生[2]。隨著三胎政策的開放、家庭對于兒童健康重視的增加,兒科“醫生荒”成為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而醫學生培訓周期長,不能在短時間內從事臨床工作。因此,要充分重視全科醫師兒科常見病、多發病診療能力的提高,起到分級診療的作用,是解燃眉之急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全科醫師兒科培養的特點
目前北京市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主力軍為“5+3”模式,在結束5年的本科學習后,經3年的規范化培訓,培養成合格的全科醫生。在3年的培訓時間里,兒科輪轉兩個月。對于大部分全科醫師來說,如果不再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那么這將是他們最后一次系統學習兒科知識。大部分醫學生在本科階段對兒科知識重視不夠,兒科基礎理論及臨床診療能力幾乎為零。單靠兩個月的輪轉,讓其成為一個全面的兒科醫生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其原有的醫學基礎上,經過系統學習、培訓,實現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及兒科疾病的鑒別、轉診是完全可能的。
自2015年至當前,我科共承擔26名全科醫師的輪轉帶教工作。經過不斷摸索,通過已畢業學員的反饋,對指導教師的調查、借鑒別的教學醫院的經驗分享,發現全科醫師的培訓不但在于學員,帶教老師、帶教模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逐步建立了我科全科醫師的帶教模式,不但對于學員有一整套的培訓方案,充分利用兩個月的時間,對于帶教教師也需加強培訓,使其成為合格的全科醫師帶教老師。
二、全科醫師兒科師資的培訓
帶教老師均為三年以上主治醫師,且經過全科醫師師資培訓。每年選派不同老師參加院外全科醫師師資培訓或會議,會后科內傳達會議精神、新觀點等。盡可能參加院級師資培訓,本類培訓多為外請教師授課,使帶教老師明確全科醫師特點、工作重點,認識到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意義。
制定課內師資培訓計劃,提高教師自身基本功,更好地進行帶教。根據全科醫師輪轉要求及基層工作特點,帶教老師進行專項負責制,整理全科醫師學習內容,對科內教師進行培訓,讓科室醫師對于全科醫師的學習內容反復學習,在臨床帶教工作中更有的放矢。
年初制定全科醫師工作計劃,分配本年度全科醫師帶教工作任務,授課老師需要學習負責模塊新進展、新技術,讓全科醫師學習到最新、最有效知識。適當減少帶教老師的臨床工作量,使其有更多時間、精力投入臨床帶教工作。
三、全科醫師的帶教
由于全科醫師的輪轉時間有限,在這段時間內有理論學習、臨床診療思維、病歷書寫等等知識的學習,時間緊迫,必須合理安排輪轉時間及輪轉內容,使學習效益最大化。
1.崗前培訓
根據教學辦下發輪轉計劃表,教學干事在學員入科前一月聯系學員,通過面談、電話或者其他溝通形式,了解學員性格,對于兒科工作的理解、認識,了解其兒科基礎、自身學習需求,告知其兒科學習目標、要求,并給予相關學習資料,使其認識到兒科特點、輪轉的意義、學習目標及任務要求。
入科當日由教學干事接待,進行入科教育。介紹科室人員結構及本科室特點,熟悉科室環境、科室規章制度、工作安排及流程。簡單介紹兒科問診、查體、病歷書寫、用藥等與成人的區別。明確學習的任務、要求,出科考核方式及要求。進行綜合評估后安排帶教老師,并與帶教老師交換聯系方式。
2.輪轉安排
全科醫師的兒科輪轉目標是學習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和影響因素,進行兒童保健;了解兒童用藥特點;掌握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掌握兒科體格檢查及病史采集等特殊性;掌握簡單兒科急癥的處理原則;學會識別兒科危急重癥,及時實現轉診等。
為使全科醫師獲得較全面的學習,兩個月輪轉時間安排為:母嬰同室1周、新生兒1周、普通兒科病房2周、普通兒科門診3周,健康隨訪門診1周。
母嬰同室每日進行上午、下午查房,學會識別正常及高危新生兒,正常新生兒生理現象、指導喂養、新生兒父母常見問題的解答,掌握新生兒住院指針;掌握每日兩次查房的重點,不同疾病的觀察指標及必要時需要完善的輔助檢查。新生兒病房一周需要了解新生兒常見疾病的診療規范,掌握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普通兒科病房2周,結合理論進行兒童體格檢查、生長發育指標的測量、病歷書寫、兒科輔助檢查解讀、兒科急重癥的處理原則培訓,掌握常見兒科疾病的診療。普通兒科門診設立帶教門診,3周安排有帶教經驗老師帶教,有學員時減少帶教老師門診量,第一周以帶教老師為主,學員在老師旁邊學習問診、查體、輔助檢查結果判讀、溝通技巧,老師根據全科醫師學習要求,在遇到合適病例時進行講解,力爭一周內將兒科常見癥狀覆蓋,根據某一癥狀從不同系統去考慮、分析、鑒別,如腹痛、嘔吐,是消化內科、外科還是中樞神經系統問題,結合患兒其他癥狀進行鑒別、診斷、安排輔助檢查,向家長交代病情、隨訪等,指導臨床思維的建立。第二周則以學員為主,由學員接診,詢問病史、查體、安排輔助檢查及診斷、病歷書寫,帶教老師認證聽取整個接診過程,補充問診、需要完善的輔助檢查、糾正診斷等。對接診的每個患兒和學員一起討論其診療的優缺,指出接診中的不足,培養其門診接診能力,注意溝通技巧、問診及查體的兒科特點、臨床診療思維的建立、危重患兒的識別、簡單急癥的處置。第三周篩選簡單病例讓學員獨自診治,指導老師從旁觀察、指導,避免發生醫療差錯,要求學員進行電話隨訪治療效果,必要時建議家長門診隨診,進行進一步治療,有助于學員信心的建立及對于疾病轉歸的認識,加深印象。健康隨訪門診一周需掌握兒童生長發育規律、指標測量,初步認識兒童發育時期的行為、心理問題,必要時轉診。
3.綜合能力的提升
在輪轉期間,每周進行理論講課一次,內容為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法定傳染病的鑒別、轉診,大綱要求但病房暫無病種學習、常見癥狀的識別、兒科急重癥的處理原則,兒科輔助檢查的解讀、醫學人文溝通、職業精神等等。每2周一次技能操作培訓,包括兒科病歷書寫、生長發育指標的測量、人工喂養、兒童窒息復蘇、腰椎穿刺等。全科醫師輪轉要求每周一次英語學習,我科每日晨交班后有集體英語學習,內容涉及醫學英語詞匯的學習,經典問診句型、以某一癥狀為中心的系統學習等。我科每周二下午17:30固定科研沙龍,涉及基礎的文獻檢索、文獻閱讀及技巧、數據統計方法、標書的撰寫等等,有助于提高其綜合能力。此外尚有每周一次教學查房、病例討論,或為疑難病例,或為常見、多發病例,從臨床出發,以解決問題、提高學員診療能力為最終目的,注意在活動中學員的參與度,將臨床診療需要能力融入其中,讓學員在活動中接受知識。鼓勵學員記錄學習日志,記錄自己的成長與進步,激勵自身學習。教學干事及指導老師要經常與學員溝通,關心其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給予幫助,讓其愉快地完成本科室的輪轉學習,接受甚至喜歡兒科工作。
4.培訓考核
考核形式由形成性評價及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重在平時。帶教老師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隨時就某一問題對學員進行考核,發現學員的不足,不斷修正、改進、激勵成長,達成學習目標。終結性評價判定學員是否合格,決定是否可以出科進入下一階段學習。考核內容包括醫德醫風、日常工作考核、臨床能力考核、出科理論考核和多維度評估,終末出科理論考核時間原則上安排在出科當月的最后一個周五。
四、輪轉后的進一步學習
醫學知識、技術專業性強、時時更新,僅短暫的學習肯定不能滿足持續的臨床工作。且大部分“5+3”模式全科醫師尚未獨自進行臨床工作,多年的訓練,考試能力強,但臨床診療能力差,甚至有學習期間表現優異者,在面對臨床工作時不知所措,因此需要持續的學習。小兒基本不會說話或者表述不清自身不適,哭鬧不能配合檢查、基層醫院許多輔助檢查未開展等,基層醫院基本不愿意接診小兒。鑒于基層醫院兒科力量薄弱,為防止全科醫師回本單位后兒科知識逐漸生疏,鼓勵基層醫院開展兒科工作,經規范化培訓工作小組討論研究決定,指導老師和帶教學員保持長久聯系,讓其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可以隨時求助;指導老師可以就自己接觸到的與全科醫師工作有關的新知識、新進展與學員分享,促使指導教師自身不斷學習、進步;在某一疾病高發期,指導老師也可以將本病的病因、流行病學、診斷、輔助檢查特點、治療現狀等告知全科醫師,使其更有效地進行臨床工作,增加其進行兒科疾病診療的信心。甚至在必要時組織本地區畢業和在陪學員進行座談會,討論在臨床工作中有關兒科方面的困難、心得,提供指導、幫助,通過雙向信息反饋,給在陪人員提供學習方向、注意事項,也為我們進一步改進帶教工作、摸索帶教模式起到指導作用。
我科的全科醫師帶教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借鑒其他醫院更科學、先進的管理辦法,積累本院經驗,注意資料的收集,不斷完善我科的教學模式,使輪轉學員收獲最大,成為兒童健康的“第一守護者”。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與計劃委員會.2017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R].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