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清 李世遠 劉偉
【摘要】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對高校立德樹人提出了新要求。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為國家石油行業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專業育人中立足教學內容,將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通過知識點、學科發展史、行業勞動模范、科學家精神、時事政治等重要素材,挖掘與梳理核心課程思政內涵,形成課程思政案例庫,為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具體內容與實踐路徑的確立做出了有益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課程思政案例?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
【基金項目】本文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研究生教育質量與創新工程項目“石油與天然氣研究生課程思政實踐與探索”資助,資助編號:yjs2019011。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3-0059-02
2019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石油是國家的戰略資源,石油行業對于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有更高的要求。石油工業歷來有忠誠擔當、苦干實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鐵人王進喜、新時期鐵人王啟民等榜樣的精神是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寶貴財富。因此,探索課程思政的具體建設內容和實現路徑是當前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命題。
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于實踐的基礎上,結合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特點,挖掘和編制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典型案例與教學設計,完善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研究生教育各環節的育人功能,探索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和方法,形成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整體方案。此項研究是以學生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為目標,著眼于人才培養全過程,推進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要內容,對于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和學科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文以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中的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鉆井工程、完井工程、采油工程等幾門課程為例,介紹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融入教學內容。
1.《理論力學》中的“東方紅一號”
2020年是“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發射之際衛星按設計要求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地面對其實施精準測控,數十萬中國人仰望星空觀看衛星過境,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響徹寰宇、震動世界。結合衛星發射,講授動量矩守恒定律。我們分析質點在有心力作用下的運動,由于動量矩是恒矢量,這里有兩個不變,第一個是恒矢量的方向不變,代表了右手螺旋定則的大拇指方向不變,也就是質點在有心力作用下運動的軌跡是平面曲線。第二個是恒矢量的大小不變,即面積速度不變。由此定理可知,當人造衛星繞地球運動時,離地心近時速度大,離地心遠時速度小。“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已經發射五十年了,并且仍在軌道上運行,滿足動量矩守恒定理。對于動量矩守恒定理,最直觀的就是平面曲線軌跡和速度“近大遠小”的特點。
50年從歷史發展來說是短暫一瞬,但對于當初投身航天事業的年輕人已是白發蒼蒼。負責衛星研制的孫家棟、王希季等老一輩科學家已經90歲高齡了。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沒用一個外國的元器件,“東方紅一號”衛星全靠中國人自己研制、自己制造。依靠科學理論和獨立自主的工程技術,新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到今天已經半個世紀了。理論力學是工科基礎課,我們看到包括動量矩守恒定律在內的全部知識點都是工程技術的基礎。理解和掌握好這些基礎,小則可以讓自己學好本領以技術立身,大則可以投身建設為民族立命!
2.《材料力學》中的海底管線
將油氣工程的重大標志性成果引入課堂教學。2020年6月1日我國海底管線鋪設深度最新記錄達到1542米。海底管線包括落錨和海底生物的撞擊,在抵抗沖擊的作用上,引導學生思考海底管線設計需要考慮哪些因素。以該海底管線設計的具有合成和復合材料的單層和雙層骨架管線為例,結合力學原理結合本課內容分析提升抵抗沖擊的措施。由于合成和復合材料的運用,使得管線相對于鋼材來講增大了彈性變形的能力,沖擊作用下可以起到緩沖作用,從而降低管線受到破壞的能力。管線從單層骨架變成雙層骨架情況,提升了截面的慣性矩,進而提升了抗彎曲能力。深水管線同時會受到水波的載荷作用,這也是復雜的流體與結構相互作用問題,在后續課程中就管柱結構的優化設計再做學習和討論。
我國深水油氣工程近年來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包括在海洋平臺、海底管線、鉆完井裝備等方面,對于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及深部海域戰略安全等,引導學生作為未來的工程師,以扎實的力學知識和能力為“大國重器”和人類深入的科學探索做出貢獻,貢獻中國智慧和專業力量。
3.《鉆井工程》中的“鐵人”王進喜
1960年2月,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玉門闖將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發揚“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為結束“洋油”時代而頑強拼搏。他組織全隊職工把鉆機化整為零,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奮戰三天三夜把井架聳立在荒原上。打第一口井時,為解決供水不足,王進喜帶領工人破冰取水,“盆端桶提”運水保開鉆。打第二口井時突然發生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王進喜決定用水泥代替;沒有攪拌機,他不顧腿傷,帶頭跳進泥漿池里用身體攪拌。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苦戰,最終制服井噴,保住了油井和鉆機。“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大家至今對“鐵人”王進喜的這一事跡記憶猶新。當時井上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王進喜才決定用水泥代替。在加水泥的過程中,由于當時泥漿池內沒有攪拌機和泥漿槍,導致水泥不能與泥漿有效融合,沉入池底。于是王進喜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提高泥漿比重。
這段故事結合井噴、壓井、泥漿的概念和控制地層壓力等問題開展介紹,把鐵人艱苦奮斗的精神與鉆井工程的專業知識、科學內涵有機結合,讓新一代石工專業學子在培養科學精神的同時,繼承和發揚石油精神優良傳統。
4.《完井工程》開篇課程思政中的口罩故事
《完井工程》課程是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課程通過結合時事政治,以中石油、中石化臨危受命生產口罩的案例,引導學生充分認識石油資源和石油工程專業的重要性,教育學生以具體行動落實“停課不停學”“熱愛我們的石油工程專業,學好石油專業知識”,從而肩負起石油學子的使命與擔當。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口罩等防疫物資極度緊缺。中國石油作為國有大型骨干企業,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國資委的部署,全力生產醫用料保市場,加快口罩生產專用核心材料熔噴料研發,加緊布局熔噴布建設新產能,加速擴建口罩生產線,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切實履行央企的責任與擔當。疫情發生后,中國石油多措并舉,多方采購防疫物資,以滿足企業干部員工特別是奮戰在一線員工的醫用物資需求。中國石油建成首批醫用口罩生產線,日產達150萬只。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不僅需要醫學力量,同時需要的是石油力量。
石油和口罩會有什么聯系,油氣開采和疫情防控會有什么關聯,通過這門專業課的課程思政詳實地講述了油氣開發的作用,對于國計民生的重要保障。石油學子和石油行業有信息有能力主動擔當起社會責任。
5.《采油工程》中的生產實操與新疆油田精神
《采油工程》課程是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課程運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的有利資源,將校區工程實訓平臺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任課教師現場錄制了課程相關的設備介紹、操作方法等。結合克拉瑪依是新疆油田所在地,課程融入了新疆油田的艱苦奮斗精神與發展歷程,克拉瑪依油田是我國解放后于1955年發現的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系維吾爾語“黑油”的譯音,得名于克拉瑪依油田發現地,現為克拉瑪依市區東角一座天然瀝青丘——黑油山。克拉瑪依油田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如今已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石油生產企業。2015年10月,教育部批復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建設克拉瑪依校區,學校擔負起發展西部優質高等教育的使命責任 ,開啟在西部新的創業征程。2020年,校區首屆畢業生扎根新疆基層的,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充分肯定。
老一輩的奮斗經歷和新一代的創業征程,都需要不斷繼承和發揚新疆油田的石油精神,從采油工程課程中看出油田發展和創業的艱辛,今天科技創新發展的新征程中,需要采油工程的技術推進和智能化、數字化變革等,新一代石工專業的本科和研究生要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希望和中堅。
本文列舉了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本科或研究生相關課程中課程思政教育融入教學內容的案例,教學團隊與任課教師充分挖掘石油領域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為建設思想政治新型優質課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石油工業歷來具有忠誠擔當、苦干實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為課程思政提供了充分素材。專業教師隊伍中具有一大批愛國情懷強烈、職業情操高尚的高層次專業人才,通過課程思政教育努力再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2]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69.
[3]虞麗娟.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N]. 光明日報, 2017.07.20日14版
[4]常新功,郝麗霞. IT類研究生課程思政教育案例探討[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20,16(25):111-112.
作者簡介:
張廣清(1975年-),男,山東德州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石油工程巖石力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