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云
【摘要】語文教師課堂上評價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如何說好評價語是很多老師遇到的實際問題。筆者從評價語的即時性、主體性、藝術性三個特點出發,截取了若干課堂實例,試圖用鮮活的案例思考恰當的課堂評價語應有的模樣。
【關鍵詞】評價語? 主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3-0125-02
曾經看到一位心理學專家做過如是一個假設:假如,我們有這樣一只籠子,籠子里有一只老鼠,籠子外面裝一扇門。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這扇門,門就會打開,就會有一個食物進來。這只老鼠會怎么做呢?一直踩。第二只籠子則相反,老鼠踩一下門,會被電擊一下,踩一下,電擊一下。這只老鼠又會怎么做呢?肯定就不會再踩了。如果第三只籠子我們這樣設計:老鼠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電擊,毫無規律,這只老鼠就不知道是應該踩還是不踩了,它會糾結徘徊,不知所措。
這位心理學家想通過這個事例告訴我們,要想讓孩子成功,就要培養他成功的品質,要讓孩子清楚他的目標是什么,且這個目標是貼合其能力的。
這讓筆者不禁聯想到課堂上教師的評價語,似乎也有如此幾分況味。
教師課堂上評價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恰當的評價語既能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為其指明學習的方向,提煉學習的方法,促進思維的發展。若教師的評價語模棱兩可,似有還無,學生聽完仍不知該如何,豈不就是第三只籠子里的老鼠,該踩還是不該踩,這是個問題!
那么恰當的評價語究竟應該為何模樣,筆者截取了若干個鮮活的課堂實例,記錄下了自己對如何說好評價語的一二點想法。
一、有針對才是真鼓勵
著名特級教師羅才軍老師在執教《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時,采用了多角度、多層次的讀。那么羅老師是如何無痕地引導學生一遍又一遍讀小古文,又一次比一次讀得更好的呢?課堂伊始,羅老師先指導讀題,從人物、地點、事件三方面入手,讀好題目的停頓,以此開啟正文的朗讀。羅老師要求: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感覺讀小古文,至少讀三遍。在學生展示朗讀后,羅老師沒有一言堂——老師直接評價學生朗讀,而是將評價的權利給了其他學生,將朗讀教學的面輻射得更廣,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率。在生生評價的基礎上,羅老師再作更為明確、更具針對性的評價:當學生讀不準“戎”時,老師相機正音,此為“讀準確”的教學目標;當學生聲音響亮、字正腔圓讀文,但斷句不夠清晰時,羅老師的評價為“字字清晰、句句響亮!就是文中的斷句還需要更加清晰”,此為“讀準停頓”的教學目標;當另一位學生將停頓讀準了,羅老師又巧妙地請之前停頓讀不準的學生作評價,讓其清晰地認識到文言文不僅要字音讀得正確,還要準確斷句。羅老師還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就像歌曲一樣——有節奏。一般教學過程至此就可翻篇——學生齊讀一遍,達到讀文正確、流利、有節奏的目標,繼而順利進入疏通文意的環節。但羅老師并未如此,而是在學生齊讀時,他仔細聽之,發現了一個特別的女孩子。于是羅老師在學生第一遍齊讀之后,說出以下評價語:“這個女孩子相比前一個女孩子除了我剛剛說過的優點以外,讀得語速較慢,讀詩歌、文言文讀得慢一點才有味道。”瞧,羅老師根據學情的呈現,又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并引導學生再次齊讀——“語速不要太快,做到字字清晰,句句響亮,節奏分明”。此時學生呈現的朗讀水平以肉“耳”可見的速度提升了。
這就是大師之風范。對于學情,精準把握,用評價語的方式鼓勵學生向最近發展區跳一跳;跳到了?還不夠,老師還要遞上一把梯子,再跳一跳。在無痕的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中留下有痕的生長。陶校長說:千教萬教教做真人。我們的評價語也要夠真,不要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不錯”“真棒”。什么才是真評價語?《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要注重對學生多角度、多創意的評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獨特性和個性,繼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評價語即時性的特點告訴我們,基于學情,有針對性的,對學生有實際提升的鼓勵性話語才是真評價語。真評價語要求教師面對學生生成的語言,能運用自己的教學機智,快速反應,巧妙應對,這樣才能真正對學生的思維發展、語言表達產生激勵作用,這樣的評價語才是有意義的。
二、有導向才會悟重點
一位老師在執教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夏天里的成長》一文時,出示的學習任務是:自讀課文,思考哪種事物最能讓我們感受到它的成長,選擇一兩種說一說。學生交流到了文中描寫的瓜藤的生長“一天可以長出幾寸”。這位老師的評價語如下:你的回答,第一,抓住了事物——“瓜藤”,第二,抓住了時間——“一天”,第三,抓住了事物的變化,說出了瓜藤的生長。
如此評價語看似沒問題——有針對,是鼓勵,還似乎梳理總結了學生的回答,使之更有條理。但細思之,會發現老師的評價語是站在老師的角度出發的,就像一個高位者對下屬發言的總結陳詞一般,而對后來者沒有引領作用,學生仍不知如何有條理且凝練地回答。從后來學生的表現可見,確是如此。所以,筆者思索,在學生交流回答之后,是否可以用評價語提示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方式?如“你的回答關注的是瓜藤的生長,抓住了關鍵詞‘一天’‘幾寸’,感受到了它的生長很迅速。”如此幾番,學生的思考自然就會抓住關鍵語詞去體會事物在夏天里生長迅速的特點,思維方式轉變了,表達的方式也會發生變化,從而變得更規范。
很多時候,學生在交流時的思維是發散的,表達是不規范的,導致他們的發言往往顧左右而言他,難以一語中的,似乎摸到了門卻又進不到門里面,也就是平時所言——“回答不到點子上”,此時就需要作為引導者的教師了。教師的評價語是有主體性的,它不僅要有針對性的鼓勵,還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學生為本位,從學生的主體意識出發,抓住學生思考方式的不成熟之處進行訓練,用感性的方式告訴他們如何理性地思考問題,精準地把握重點,規范地表達想法。這種評價語是有導向性的。教師能根據學生的表現,用巧妙恰當的語言對其進行負責任的引導,引導他們在層層深入的思維過程中感受獲得知識的愉悅,在層層推進的情感交融中產生師生、生本的共鳴,達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效果。
三、有方法才能達目標
近階段,筆者聆聽了本校老師執教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盼》這篇課文之后,對如何說好評價語又有了新的認識。課上,老師出示的學習任務是:在“我”和媽媽的這段對話中,哪些描寫生動地表現出“我”盼望的急切?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進行交流,而老師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相機點撥,恰當評價。如:當學生說到“我”為了能出門,不惜撒謊,而前文說過撒謊是“我”最討厭的事情,但“我”為了出門,連自己最討厭的事都做了,可見“我”的“盼”十分急切。老師評價:你能聯系到前文來思考,感受到“我”內心的“盼”。再如:當學生抓住文中動詞“瞟”感受到“我”的心思早就不在與媽媽的對話上了,十分的心不在焉,說明了“我”的盼十分急切。老師評價:你讀懂了人物的言外之意……此處,學生發言固然很精彩,從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描寫體悟人物情感的變化,但老師的評價更高級。該老師的評價語沒有一句廢話,每一處都是在總結學生發言,提煉學習方法,為下一位同學的交流指明方向,開拓思路。
語文課堂講究一課一得,目標聚焦。什么是聚焦?課堂設計要聚焦,課堂評價也要聚焦。聚焦什么?聚焦的應是學生的核心困難。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面對學生的核心困難,有責任為其提供解決方法。在上述案例中,學生已圍繞中心意思,學習了如何選材,但如何將這“材”的重要部分寫具體、寫詳細,是大部分學生在實際習作中遇到的困難,所以也是課堂上亟待解決的問題,執教老師抓住“我”和媽媽的一段對話,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環境描寫等相結合的手法,以話題討論、評價語指路的方式,悟言行融合對細致表達人物心情的作用,達到情趣相融的境界。這就是評價語藝術性的體現。恰當的評價語不僅僅要從當事學生的主體意識出發,作出針對性評價,它更要輻射大多數學生,要成為幫助學生解決核心困難的指路明燈。所以,有效的評價語要為學生提煉學習方法,引導他們離目標更近一步。
語文教學包括“聽說讀寫”這四項能力是眾所周知的道理,但語文教師是否意識到“聽說讀寫”這四項不僅面向學生,同樣也要求著老師。而教師在課堂上的評價語也是“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比預設好的課堂語言更能考查語文教師的語文素養。“教師的語言如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如火炬能照亮學生的未來:如種子能深埋在學生的心里。”這就告訴我們好的評價語好比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發展。如何說好評價語,筆者不才,總結出如下幾點:“心中有文”——深度解讀教材,對教材了如指掌;“眼中有人”——精準把握學情,對學情實時分析;“人文合一,生長不息”——糅合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對課堂上不斷變化的學情的把握,及時、有效地作出評價,達到學生思維生長不停息的境界。如此,學生才不至于成為語文課堂上第三只籠子里的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