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戰紅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當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古詩詞的內涵教學,引導小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學習古詩詞中蘊含的故事的興趣、學習并運用詩人遣詞造句的技能,同時,要引導小學生分析古詩詞精準精煉的言語,探索詩詞的意境,汲取詩詞內在的精髓,使學生在精神層面上得以充實和提升。
【關鍵詞】古詩詞? 語文?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3-0151-02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古詩詞的“真”教學,引導小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小學生學習古詩詞中蘊含的故事的興趣、學習古代詩人的遣詞造句的技能,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分析古詩詞精準精煉的言語,探索詩詞的意境,汲取詩詞內在的營養,使學生在精神層面上得以充實和提升。根據本人多年的古詩詞教學經驗,淺談一下我對古詩詞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以讀為主,努力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領悟能力。
朗讀是我國語文課堂教學的常用的傳統方法之一,《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各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要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充分地閱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感情熏陶”。朱熹曾在《訓學齋規》中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由此可見朗讀的重要性,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足以說明:書只有多讀,才能通曉其意義。
在展示自我閱讀效果時,可以采用小組競爭方式,點名某小組成員閱讀展示,讓其他組別的學生相互評議,相互指正,相互指導錯讀的字、詞,老師適時予以評價。之后,老師可以繪聲繪色,聲情并茂的示范朗讀,也可以帶領學生朗讀,讓學生的耳、口、眼、腦都“動”起來。指導學生注意詩句中的停頓、節奏,讀出詩的韻律,從詩中感受到語言美、韻律美、對仗美、押韻美,漸漸地浸潤于古詩詞的真實意境。在鞏固閱讀效果時,可以采取多樣化朗讀形式,如:整體讀、個體讀、男女分讀、小組PK讀等。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朗誦中領悟到讀詩的樂趣,悟出詩詞整體的意境,提高自讀能力。如此的古詩詞課堂“真”教學,學生可以把一首詩朗讀10多遍,讀而不累,興致愈高,讀得有味,熟讀成誦,甚至可以當堂幾分鐘后熟背也不是問題。如果老師這樣引導,將“讀”貫通于古詩詞教學的全過程,一點一滴,扎實認真地推進,進行有目的朗讀訓練,就能快速地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領悟能力。
二、以詩句關鍵詞賞析為切入點,融會貫通進入詩詞意境。
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詞,那么哪些是關鍵字詞?就是詩句中具有豐富感情的、明顯色彩的、對比鮮明的、深刻寓意的詞語,他們往往“直通”詩句精髓。對此教學策略是:咀嚼字詞,反復朗讀,研讀推敲,領悟詩意。如:唐朝詩人李白《望廬山瀑布》第一句“日照香爐生紫煙”中“香爐”就一語雙關,既明指山峰上的香爐,又暗喻“天上”的香爐,形容山峰極高。“紫煙”一詞簡單又不簡單,又值得學生多讀,細品,研思。再比如,同樣是這一句詩:“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啟發學生思考,誰能詮釋一下“生”的本義是什么?答:“產生”。師問:在此句詩中“生”是“產生”的意思嗎?提示他們:反復朗讀,研讀推敲。學生進而理解到:該句中的“生”除了有“產生”還有“裊裊升起”的意思;師又問:是什么東西“產生”了并“升”起來了?小組討論交流,最終得出是“香爐峰峰高,很容易產生水氣,云霧繚繞,升起了”。再追問“生”在整個“日照”“香爐”“紫煙”所呈現的畫面中起了什么作用?你能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鼓勵學生再次朗讀,欣賞詩句的意境后思考,斟酌,原來“生”可以讓整個畫面具有動態感,真實感。連環追問:詩人在寫詩時,為什么用“生”字而不用“升”字呢?小組討論,啟發學生從整首詩的本義,意境去詮釋。“升”只能讓人看到山峰中煙霧徐徐而升,一會兒就散了,沒有了。而詩人用“生”字,活靈活現地展示了山峰中云霧源源不斷地產生并一直向上升騰的動態畫面,也能讓人在腦海中呈現出“視覺”上的美:看到香爐峰身處綿延萬里的云海之中,驚嘆這“仙境”之美。這真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讓人驚嘆詩人遣詞造句之精準、之高超。正是這些通過語言賞析為切入點,學生才能融會貫通詩詞的真實意境。
三、置換字詞對比分析,體會詩句意境。
在教授北宋詩人王安石《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時,詩中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我有意詢問:想當詩人嗎?多數學生回答想,那就體驗一下,當個小詩人,把詩句中的“綠”字置換掉,用另外一個字代替,比如:“吹”“去”“到”“入”等字詞后,讓學生再朗讀,感悟一下詩句的內涵,比較哪個字用得最好。讓學生在置換字詞的比較中,領悟到詩人王安石用的“綠”字就把整個春天的景象寫的生機盎然,一春萬物綠,一切介“活”了。僅憑這一句不僅寫出了春天來到了,還把春風帶給江南岸的景象——披上綠油油的盛裝,這一生動形象的變化寫出來了,可謂“綠”字用得巧妙,用得絕,真切地表達了詩句的意境。再比如:在教授“飛流直下三千尺”這一詩句時,引導學生思考“飛流”能否置換成“奔流”“急流”?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夸張的修辭手法,想象一下:瀑布飛奔而下,縱深“三千”之尺是怎樣的一幅畫面?你是否看到了:一幅“山高陡峭雄奇險,水勢之大瀑布出”的雄壯畫面?自然過渡到“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雄偉壯闊,從而把詩的意境展現得淋漓盡致。
因此,在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中,置換字詞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推敲詞義,理解詩句內涵,既培養了小學生語文詩詞的思維能力,又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古典詩詞的精妙之美。
四、示范誦讀,引導學生體驗詩詞的精妙,意境之美。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詞,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一個環節。在傳統的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親自示范,先讀,再指導學生去朗讀。但是,同一首古詩,會引導的教師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緊扣關鍵詞,能讀出情感,帶動學生產生共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學生很容易體驗到詩詞的精妙,意境之美。而不擅長教授古詩詞的教師朗讀時平淡無力,缺乏感情,有的還用地方方言,個人對詩詞的理解有限等因素的影響,范讀教學不盡人意。為此,教師應加強古詩詞專業知識的提升,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
當然,教師還可以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專業朗讀者能夠很好地把握古詩詞所表達的情感,字正腔圓的發音,抑揚頓挫的聲調,準確、傳神地傳達出了古詩的感情基調,無論是歡樂明快的、群情激昂的、失意落魄的、緬懷追憶的,都會把詩詞的精髓握得非常到位。我們可以讓學生多次跟讀朗誦,為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古詩詞打下很好的基礎。
五、利用多媒體教學平臺,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古詩詞,雖然短小精悍,意境優美,但畢竟時過境遷,如今的孩子要完全理解古代詩人當時寫詩表達的情感,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要考慮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生態,詩人生存生活方式等等。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的教學增加了難度,特別是歷史文化知識欠缺的語文老師,面對孩子們提出的這樣那樣的問題,特別是詩人寫這首詩為什么表達了這個意思,無從下手。
如今互聯網的高度發達,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平臺,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力求使教學活動呈現得生動有趣。要考慮到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和年齡特征:以手、眼、耳的活動為中心,把古詩詞教學要以言語表現、文字呈現,畫面展示相結合模式,相輔相助。盡可能利用他們的形象思維優勢,教學設計要增加趣味性強的活動形式來呈現出學習內容,從而激發學生“我要學”的興趣。我在教授李白的《靜夜詩》時,為了激發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插入了一段視頻課件,視頻中把整個詩詞所提及的景物、人物、背景并配以能夠反映詩歌情感基調的音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動態畫面呈現出來,給學生一種視覺上的“盛宴”。以這種形式創設詩歌情境,激發小學生的興趣,小學生們學得又好又快,教學效果就很顯著。
六、通過多學、多思、多研,努力提高語文教師的個人專業素質。
在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教師個人的語文專業素養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因此,為了提高古詩詞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應該不斷地“充電”,提升自身的語文專業素養,完善自己的教學技能。首先,“多學”——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專業學習,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努力做到個人能“多思”——充分理解古詩詞的內容和意境,把握古詩詞的情感,而且還能在課堂上將“悟到的”古詩詞的意境呈現出來,還能指引學生透徹地理解古詩詞,強化他們對古詩詞的背誦、記憶和理解。其次,語文是以多文化為基點的學科,尤其是古詩詞,本身是一種優秀的古代文化,因此教師要“多研”——不斷增加歷史文化知識的儲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教好古詩詞的前提。如:講授三年級語文唐代詩人杜牧《清明》一詩時,教師首先應該介紹清明節的由來,以及清明時節人們懷念故人的悲哀情感,為學生把握整首詩的情感基調作了鋪墊,從而有利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這首詩的意境。
總之,古典詩詞作為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它孕育于小學語文教學中。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特別重視古詩詞的教學,引導學生剖析古詩詞精準精煉的語言,探索詩詞的意境,汲取詩詞內在的精髓,使學生在精神層面上得以充實和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潔.以讀助教,以讀促學——以《水調歌頭》教學為例[J].陜西教育.2021(1):59-60.
[2]戎啟美.淺談小學中年級語文古詩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