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信 西安郵電大學現代郵政學院
當前我國農產品種植仍是以農戶家庭種植模式為主,農戶家庭是農產品供應者,消費者是農產品需求者,而農產品供求矛盾是在當前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農戶追求利益最大化與消費者日益追求個性、優質性、多樣性的產品不匹配的結果,供求矛盾主要體現在供給水平低、質量不高、結構單一等方面,而這與農戶家庭特征關系密切,且農產品供求矛盾一直存在且不斷加劇,這也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重要議題,但是學術界關于農戶家特征對農產品供求的影響角度分散、結論不一,難以為農產品管理者及政府部門提供有效依據。基于此,有效識別出農戶家庭特征對農產品供求的影響因素尤為重要。
學術界在農戶家庭特征對農產品供求矛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產品供給水平、流通過程信息傳遞、種類多樣性、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研究主要是對農戶家庭中不同特征對農產品供求失衡表現出的3 個方面進行實證分析,但是不同方面得出的結論卻不盡相同,甚至是相反,主要情況如下:
在農產品供給水平方面,常杰(2016)認為農戶為了收獲更多數量的農作物,會違禁使用農藥產品,導致農產品供給水平不高,其認為通過降低小農戶增收成本、提高其收入水平對農產品供給水平有直接影響,而王雨濛、孔祥智(2018)認為是現有分散種植方式和技術配置是影響供給的主要原因。
在農產品質量方面,王洪麗(2016)從實證方面對農戶行為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得出是否加入合作社或者產業化生產對農戶的質量安全控制行為影響顯著,種植規模對其影響不顯著,這一點李勝蘭(2012)持相同觀點;而蔡榮(2017)通過實證得出,成員規模、技術培訓等對農產品質量供給有顯著的影響。
在農產品流通信息傳遞方面,一般來說,農產品流通過程的信息不對稱是農產品供求矛盾表現之一,現在都強調按需生產,而農戶家庭處在信息鏈的末端,其接受的技術培訓、家庭里勞動者數量、是否參加合作社等行為將都影響其獲取信息的準確性及及時性,但是從研究來看,各因素對農產品供求的影響卻有差別。
由此來看,現有研究觀點豐富,但結論不一,基于此本文擬將學者們對農產品供求的研究進行整理總結,用實證方法證實農戶家庭各特征中對農產品供求起核心作用的主要因素,為農產品從事者和相關管理者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在對檢索的文獻進行梳理、統計劃分時,為力求最大程度涵蓋各類因素,本文將本質相同但名稱不同的影響因素均統一命名,通過梳理劃分后概括為幾種因素:技術培訓、勞動者數量、種植規模、是否加入合作社、種植經驗。
技術培訓方面:已有研究表明,農戶對農藥、化肥等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的原因之一就是農戶在科學種植方面未能得到政府或相關部門的指導及培訓,而此問題若得以有效解決,農產品供給端就能從供給質量和供給數量方面達到一定平衡,所以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1:農戶家庭受到的技術培訓對緩解農產品供求矛盾有正向顯著影響。
根據2019 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數據來看,我國外出農民工數量達17 425 萬人,越來越多的民工外出意味著非農收入占比在家庭總收入比例更高,其收入越高表明對農產品種植、經營關注更少,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2:收入水平對緩解農產品供求矛盾有負向顯著影響。
對農戶家庭而言,農產品利潤最大化是他們永遠追求的目標,利潤會吸引、推動更多的勞動者成為純農戶,家庭里從事農產品勞動者數量越多說明其農產品經營情況良好,而獲取利潤的背后反映出了農戶家庭對農產品的關注、投入、科學管理、供求匹配等現象,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3;當前我國農產品種植以分散、小規模家庭農戶經營為主,而目前小種植規模也反映出很多問題,比如種植種類與市場需求脫節,缺乏科學性指導,勞動量大而產量低等,因此,本文認為大規模的種植會讓農戶更注重及時把握市場信息、科學種植、高效管理,能輸出更優質的農產品,據此提出假設H4:
H3:勞動者數量對緩解農產品供求矛盾有有正向顯著影響。
H4:種植規模對緩解農產品供求矛盾有正向顯著影響。
相比于“各家為戰”表現的小農經濟,服務帶動型的農產品規模經營優勢更為明顯,最突出常見的是農業合作社,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農戶家庭將得到的是先進的技術、準確的市場信息、優良的生產資料、采收、加工等服務,省心省力又能增加抗風險的能力,因此,本文認為農戶家庭是否加入合作社對農產品供求有正向影響,因此提出假設H5。
種植經驗方面,在“互聯網+”農業背景下,對新人農戶家庭而言,零種植經驗是一件好事,其可以也善于借助網絡平臺獲取信息來幫助自己科學決策與管理;但是對多數農戶家庭而言,農產品從業者基本在50 歲左右,這類群體作為我國家庭農戶勞動者的主力,他們很難接受新事物,多數根據往年習慣種植,缺乏捕捉市場需求的能力,種植結構也基本以傳統種植為主,很少會因為市場需求變化來調整種植結構,往往更注重的是量產,而現階段消費者的需求等級已由數量轉變為質量需求,所以本文認為種植經驗對農產品供求有顯著負向影響,故提出假設H6。
H5:是否加入合作社(產業化)對緩解農產品供求矛盾有正向顯著影響。
H6:種植經驗對緩解農產品供求矛盾有負向顯著影響。
meta 方法不同于一般方法,它是以綜合已有的研究為目的,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多個單個分析結果進行整合分析的統計方法。本文檢索、篩選過程如下:
1.檢索過程:為盡大范圍地涵蓋該領域實證研究,本文文獻發表時間定在2009年至2019年之間,先使用“農戶特征、農產品供求、實證研究”等檢索詞廣范圍農產品供求矛盾的文獻檢索,接著通過借助“農產品供給水平、信息傳遞、供給質量、農產品種類多樣性”等進行二次小范圍檢索。為了保證檢索的文獻能極大程度覆蓋該研究領域,本研究先以農產品、供求、農戶特征作為關鍵詞對CNKI數據平臺進行檢索,初步篩選的論文數量48 篇,包括報紙、學位論文、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論文、各類期刊。
2.篩選過程:本文基于研究目的和meta 方法特點,選擇以相關系數r 作為元分析變量,并采取以下標準進行手工篩選:
(1)去除單一案例的文獻;
(2)去除文字綜述型、軼事證據的文獻;
(3)去除無數據、概念闡述性的文獻;
(4)去除回歸分析類文獻中無R(相關系數)或R2或調整R2(決定系數)或者B(回歸系數)的文獻;
經進一步篩選后,最終得到符合要求的實證研究文獻共計20 篇(2009—2019 年),占檢索文獻的41.7%。其中納入的核心期刊7 篇。非核心期刊5 篇,學位論文6 篇,會議、報紙論文2 篇。
文獻編碼是對文獻基本信息的匯總和分類,是對多個獨立的研究結果進行定量分析、合并分析的前提。根據Meta分析的特點,本文按照編碼信息表(見表1)對所選文獻的基礎信息進行分類編碼,按照研究設計、研究效度、測量指標、效應值類型等其進行方法編碼,為使結果不受樣本大小影響,本文采用元因素與因變量之間的回歸系數的大小或元因素與因變量Pearson 相關來為效應值,編碼過程包含對數據的二次加工:t 值、p 值或者F 值、R2通過轉換公式轉換為相關系數r。

表1 編碼信息表
本文利用meta 分析軟件Stata12.0、Revman5.3 對其進行數據分析,主要包括效應值計算及顯著性檢驗、異質性檢驗、效應值合并,具體數據如下:

表2 相關系數(r)轉化及顯著性檢驗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農戶家庭特征中收入水平、種植經驗兩方面的檢驗統計量Zz 值均為負,明顯小于Zα/2=1.96,不具有統計學顯著性。而剩余4 個因素的Zz 值均大于臨界值1.96,說明技術培訓、勞動者數量、種植規模、是否加入合作社等4 個因素的效應值非常顯著,意味著其對農產品供求均有影響。
通過計算,我們得出異質性檢驗值Q 為20.16,為排除樣本量大小對異質性檢驗結果的影響,本文將H、I2這兩個不受樣本統計量影響的統計值納入到異質性檢驗,通過計算得到H 為1.03,小于1.2,I2 為5.74%,小于50%(異質性衡量標準見鄭明華2013)。發現所納入的文獻異質性很小,幾乎可以忽略,說明各研究間沒有調節變量影響,可以進行元分析,效應值合并結果見表3。

表3 效應值合并表
表中N 為樣本數量;s2為z 的方差;wi為各個研究權重;σ 為變量相關真值;
而σ 的95%置信區間為[0.162,0.217],0 在區間外,理論上說明具有統計學顯著性,說明6 個元因素對農產品供求矛盾有一定影響,也進一步說明本文對納入文獻梳理整合的6 個因素具有代表性。
在95%置信水平上對數據進一步處理后得到結果見表4。

表4 各因素對農產品供求影響結果
由表4 可知,H1、H4、H5、H6 得到驗證:農戶家庭特征中技術培訓(z=0.929,p<0.01)、種植規模(z=0.245,p<0.01)、是否參加合作社(z=0.266, p<0.01)對農產品供求有顯著正向作用;種植經驗(z=-0.08, p<0.01)對農產品供求有負向顯著作用;而收入水平(z=-0.973, p>0.05)對農產品供求矛盾有負面影響但不顯著,拒絕假設H2;勞動者數量(z=0.436, p>0.05)對農產品供求無影響,拒絕假設H3,即收入水平、勞動者數量2 個因素對農產品供求矛盾的影響在本文中沒有得到驗證,對這一結果,本文作出解釋如下:
收入水平方面,農產品的季節性特點使得我國 “半農半工”的家庭普遍存在,這意味著他們收入要比一般純農戶高。當農產品種植收入成為家庭收入的部分來源時,農戶家庭對農產品收入依賴降低,他們將不會花費大量時間注重農產品過程,除了種植、采收,花費在打理農產品的時間較少,對農產品的種植結構、市場信息,消費者需求導向等方面都缺乏了解,這就是收入水平為什么對農產品供求的影響不夠顯著的原因。但是對純農戶而言,收入水平應對農產品供求影響有顯著的正向作用,畢竟農產品收入是其家庭主要也是唯一收入來源。
勞動者數量方面,隨著互聯網+農業時代到來,小家小戶、分散種植的模式也在逐漸轉變為機械化種植與管理,家庭中完全依靠勞動者的時代逐漸退化,在“種什么,種多少,如何管理”等影響農產品供求的問題上,主要與勞動決策者有關,而與勞動者數量關系幾乎為0。
本文聚焦農戶家庭特征對農產品供求矛盾的影響主題,歸納出6 個代表性的農戶家庭特征,通過元分析的方法進一步揭示了各因素對農產品供求矛盾的影響,研究表明技術培訓、種植規模、是否加入合作社對農產品供求有正向顯著作用,且技術培訓的作用更為顯著,種植經驗對農產品供求有負向顯著作用。因此在管理中應著重向核心影響因素傾斜,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本文結論可以為農產品管理者及政府部門提供參考依據,使其在管理工作中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避免一定的盲目性,同時在實踐中也要注意以下三點:
1.提升農戶種植技巧、規范過程管理標準。農產品管理者及政府部門可定期舉行農產品種植培訓班,培訓內容含季節氣候對農產品的影響,日常施肥和農藥使用標準、栽培技術及種植技術等方面,鼓勵小農戶加入有資質的合作社,享受合作社提供的一系列種植指導、過程監管等條件;同時政府應加大監管力度,整合農產品各項過程標準,逐步建立起與國際標準體系一致的農產品種植、管理標準。
2.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暢通市場供求信息。農產品從種植到最后流通至消費者手中,環節較為復雜,農產品管理者或者政府部門應著力打造農產品供應鏈數據平臺,提升供求市場信息透明度、減少流動環節、減少流通質量損耗,節約農戶與農產品中間商、農戶與加工企業、農戶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時間,有效促進農產品流通、供給者與需求者溝通。
3.鼓勵農戶加入合作社,重視農業合作社培育。政府部門應重視培育有資質、服務層次升級、產后服務功能強的合作社,鼓勵農戶加入,減少小農分散種植的資源消耗、信息閉塞、資源過度浪費等缺點,提升過程種植及管理質量,提升農戶對農產品市場信息的把握情況,緩解農產品供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