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威巍 黎校園 石景安 魯云林(通訊作者)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數字經濟對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有著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圖1 2015-2018 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變化
據統計,如圖1 所示我國數字經濟在GDP 中占比持續增長,2018 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31.3 萬億元,其占我國GDP 份額超過三分之一,達到了34.8%。這說明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數字經濟起到了關鍵的推進作用。
在我國的城市地區,數字化程度較為深入,多種多樣的在線服務、社交、交易行為隨處可見,大多數企業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數字化經營模式[1]。相比之下農村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相對較差,但是在現階段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之下,農村經濟結構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數字信息技術幫助農民們更快的了解市場需求,電子商務則拓寬了農產品的銷路[2]。本文基于數字化背景下的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探究了數字經濟對農村經濟結構和未來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對策,從多角度提出來相應的改進建議。
我國農業數字經濟由于其自身的弱質性和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較差等原因導致其發展相對緩慢,屬于我國數字經濟中的短板,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憑借近些年的大力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截至2018 年底,我國農村地區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2.22 億人,農村地區的整體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8.4%。截至2019 年8 月,全國范圍內建設的益農信息社共計29 萬個,累計培養了村一級的信息員61.5 萬人次,累計實現的電子商務成交額超過170 億元。全國性的農村信息化平臺不斷建設,多種App開發上線,“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的累計注冊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425萬人次。在2018 年,我國農村地區數字經濟占行業增加比值為7.3%,整體來說,數字化背景下的農村經濟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3]。
伴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商行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助力,以及大數據信息平臺等技術不但幫助廣大農民拓寬了農產品銷路,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隨著數字化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并且收入結構也更加多樣化,不但提升了農民的收入水平,還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改善了農村“空巢”現象。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就業形式和機會讓農民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拓寬產品銷路、分析市場行情變化上,間接地改善了農村治安狀況,推動力新農村的建設進程。
隨著數字化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主導地位,使得農村每年產出的農產品開始緊緊跟隨市場需求變化,在數字經濟不發達的時期,信息交流效率較低,常常出現農民不能及時了解市場需求變化,出現產品滯銷,供過于求,導致農產品最終低價銷售甚至爛在菜地里的情況。現今,隨著數字經濟的到來,農民們可以及時地掌握市場信息,了解市場需求變化,根據市場需求選擇農產品種植種類及數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產品滯銷風險,保障了農民的收益。
數字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農村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的加入可以讓農民們可以更加輕松地監控土地、大棚情況,許多地區的大棚采用了多種多樣的數字化技術,對農產品的生長過程實施更為科學合理的灌溉方式,避免了以前農民僅僅依靠自己的體力勞動和經驗來保障農產品質量,提升了農產品生長穩定性和品質。此外,基于圖像和語音技術、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實時分析禽畜進食、運動、體溫信息,有效提升畜牧養殖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在農產品銷售上數字經濟的作用更為明顯,過去的農產品銷售往往需要農民們自己車馱甚至手扛的方式到市場上進行交易,有的農民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會嘗試自己去周邊城市擺攤銷售,這不浪費了社會資源,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安全隱患和治安問題。現階段,農民們還需要借助互聯網,通過計算機或者手機就可以與消費者達成交易,再通過物流公司完成產品的運輸工作,從而改變了過去必須依靠自己開車、租車的局面,極大地提升了農產品周轉效率。
為了繼續深化數字經濟對農村發展的積極作用,對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尤其是信息技術相關的基礎設施,如寬帶網絡,4G、5G 信號覆蓋率及信號質量的提升是未來改善農村經濟的關鍵基礎。只有良好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才能不斷提升農村經濟依靠數字經濟獲得快速發展的能力。雖然現階段我國許多農村地區已經實現了互聯網的普及及覆蓋,但是仍有部分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較差,與城市地區存在較大差距,為了進一步提升互聯網在農村地區的覆蓋情況及普及率,可以嘗試通過降低信息服務資費或補貼等方式鼓勵農民接觸互聯網,進而改善農村整體信息化程度,提升農民們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速度,避免出現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不符,出現大量的產品滯銷情況,給農民帶來經濟損失,這將對其經濟發展具有長期的積極作用。
電子商務對于農產品的銷售具有重大的意義,其避免了復雜的交易構成,減少了不必要的中間渠道,不但提升了農民們的利潤空間,同時還實現了讓消費者們以更實惠的價格進行農產品消費,屬于一舉多得的銷售方式。所以在未來的農村經濟發展中,應該進一步提升電子商務在農村經濟結構中的地位,逐漸淘汰掉過去過多中間渠道的經營模式,減少農民自行到周邊城市擺攤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的情況。讓農民們可以坐在家里就完成能產品銷售,甚至實現預售等多種多樣的創新經營模式。通過政府或大型電商企業提供的交易平臺實現產品的線上交易不但節約了社會資源,同時也為農民節省了人類物力,改善了農民生活水平。
在農民的農產品種植規劃過程中,準確的外部需求變化對于其把握農作物產品的種植規模和種類至關重要。因此,一個功能完善,信息及時的信息平臺建設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關鍵的意義,不但應該提供各種農產品的市場行情、需求變化,同時也應該結合農民所在地區的資源特點提出相應的農產品種植種類及規模建議,可以嘗試與電子商務系統協作,提升農產品預售比例,保障農民收益。
促進農業企業與科技企業之間多種形式合作,實現科技公司的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服務助力于農業企業的生產效率提升了信息化轉變。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實現“1+1 大于2”的效果,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動力的同時,也優化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未來加速農業商業化的發展,應該以市場為導向,借助互聯網技術手段,整合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流程,實現區域一體化,這有助于提升農產品品質,長期發展可形成特色品牌,對于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較為有利。另外一方面,通過農業商業化,可以有效改善農產品生產、管理和運營的規范化、專業化程度,相比于個體經營更具有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對于提升農民收入及生活條件較為有利。
通過拓寬農產品的推廣渠道將幫助農民獲得更多的產品銷售渠道,除了電商渠道,現階段的微信渠道、短視頻渠道、直播渠道等等都是具有潛力的農產品推廣渠道。多渠道的農產品銷售方式將為農民提供多種銷售方式的選擇,以滿足不同產品的特點,到達較好的推廣效果,尤其是在常規線下渠道滯銷的情況下,多種類的線上推廣、營銷渠道將一定程度上幫助農民增加農產品銷量,避免損失。因此,應開發、鼓勵農民嘗試多種農產品推廣渠道,以提升其利潤空間及抗風險能力。
數字經濟背景下的農村經濟發展受到了互聯的多方面助力,在農產品選擇、生產、銷售上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基于數字經濟背景下現階段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提出了相應的調整建議,首先,應加強農村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構建全面的數字信息平臺來深化數字經濟在農村的發展,為其提供良好基礎。其次,應結合互聯網技術加速農業商業化、拓寬農產品推廣渠道來改善農民的農產品生產銷售能力,進而改善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最后應當加強農民的文化教育及綜合能力培養,這對于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長期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