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月嬋
溫州市廣場路小學
一節高效的數學課不僅要有好的開頭,新穎的設計,而且還要有巧妙的結尾。巧妙的結尾更是能將一節課的教學推向高潮。下面就來談談筆者對于數學課精彩結尾的點滴體會。
精彩的課堂結尾,不僅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鞏固所學新知,而且更應該是能引起學生更多地思考,讓學生的思維層次與廣度得到更有效地拓展與提升。
“學貴存疑”,在課堂結尾時教師應能不失時機地設置一個懸念,這樣既能在懸念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為學習新知識預作“熱身”,又能引領學生了解下一階段的知識,有利于學生產生新的學習動機。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課尾的一個片段:
師:請同學們用上百分數給自己在這節課上的表現打分。
生:我這節課的表現可以打80%。
師:你在以后還要努力多少呢?生:我認為我的表現可以打90%。
師:噢,那你還需要努力多少?師:老師也來評價一下,這節課100%的男同學表現很好,100%的女同學也表現很好,合起來200%的同學表現很好,對嗎?
師:假如全班有一個同學表現不好,那表現好的是不是99%呢?回去思考。
在評價的過程中設置懸念,更是把這節課推向高潮,給人一種課雖盡而意無窮的感覺。
小學數學的教育應該是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課結束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在綜合運用知識與經驗解決相關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可持續地發展,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課尾設計了這樣一個片段:
師出示:
師:找出大小一樣的?
生:①和③一樣。
生:③和⑤一樣。
生:④也一樣。
老師課件演示出高,證明等底等高。
師:把①③④⑤放在一起,什么沒有變?師:除了這4個還有哪些?
老師在幾何畫板上演示:高變了,底不變,面積會怎樣?高變了,底也變了,面積會怎樣?
這個片段的設計,里面蘊藏著豐富的智力因素。通過讓學生去“找”,找大小相同的圖形,繼而通過幾何畫板去畫,有意孕伏了“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及知識間的橫向溝通,以及動態變化的過程,讓學生體驗變與不變的數學辯證思想,從而有效促進了學生的數學思考,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挖掘新知背后的知識,將學生置身于厚重的學習背景之下,從而讓學生感悟到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因數和倍數》課尾的一個片段:
師:猜一猜誰的學號因數個數最多?每位同學把自己學號的因數寫出來。
師:是不是數最大,因數的個數就最多呢?生:不一定的。
師:你能不能根據今天學的知識,讓同學站起來,但又不報名字,不報學號?
師:誰有辦法,讓全班站起來?生:誰是1的倍數?(全班都站起來)
師:是2的倍數,也是3的倍數,誰知道這一位數是幾?生:我知道是6。
1+2+3=6完美數
師:第二個完美數藏在學號中,它是56的因數,又是7的倍數,它還是4的倍數?生:28。
師:完美數非常稀少,到2004年,人們也才一共找出40個,其中較小的有6、28、496、8128、33550336等。可見在整個自然數中,“完全數”也僅僅似滄海一粟。
在這個片段的教學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而且讓學生了解到了數學的豐富與神奇,感悟到數學的歷史。課尾的片段中通過對因數和倍數內涵的深度挖掘,讓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思考的方法,而且使得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釋放潛能,開啟心智,從而讓學生感受、體味數學文化的內在美。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夠抓住教材中所蘊涵的創造性因素,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那么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孕育而生。
游戲兒歌——點燃智慧之燈。
教育是給學生快樂的體驗。而游戲正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帶有娛樂性的活動,它有趣、輕松、能消除緊張,增加愉悅。通過游戲活動,如兒歌等,可讓學生在體驗學習快樂的同時展現技能與方法。因此,在課尾,特別是當學生一堂課下來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時,穿插游戲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興味盎然中把課堂教學再一次推向高潮。
如一位老師在執教《用字母表示數》課尾的片段:
1只青蛙()張嘴,()只眼睛,()條腿;
2只青蛙()張嘴,()只眼睛,()條腿;
……
師:你還能繼續往下唱嗎?能用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解決嗎?
在這個片段中,青蛙兒歌不僅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也使學生體會到字母可以表示變化的數。
一堂數學課精彩的結尾,不僅帶給學生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而且是能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