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麗
重慶師范大學
“位于西北半球南部的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科學家們發現有一只蝴蝶偶爾振動翅膀,會帶動千千萬萬只蝴蝶同時扇動翅膀,從而讓美國德克薩斯州形成一場龍卷風。美國氣象科學家洛倫茲把這一自然現象稱為‘蝴蝶效應’”。[1]1963年12月,洛倫茲在華盛頓又再次重申蝴蝶效應,蝴蝶效應已納入到科學家的研究領域。
中國古代有著許多“蝴蝶效應”的例子:“卑梁之畔,血流吳楚”;由吳卑梁、楚鐘離兩國小鎮兩名采桑女因桑葉之爭從而引發吳楚大戰,最終改變吳楚兩國的政治形勢;“司馬炎之淚”,在生命即將走向盡頭時,司馬炎皇后楊艷提出--許白癡兒司馬衷繼位,司馬炎知兒癡傻不堪,但耐不過皇后的請求最后“流涕許之”。司馬炎死,白癡皇帝司馬衷閃亮登場,自此司馬氏禍起蕭墻,邊疆不穩,客觀上導致了五胡趁機涌入,北方進入長達130多年的亂世紛爭時期。[2]諸如此類以小見大、由細枝末節事務影響歷史的事件還有很多,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歷史表情,在發展過程中便悄悄打破原本固有的動態平衡,從而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到最后釀制成大事,構成豐富多彩的歷史史實。
一個微小的事件,會對社會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在西方曾流傳一首民謠:“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只蹄鐵;壞了一只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斗,亡了一個帝國”。[3]這是蝴蝶效應在政治方面以及軍事方面的反應。一顆釘子的丟失,本僅是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它所引起的“長期”效應卻能決定一個帝國或存或亡的現實。基于此我們也能明白在歷史教學中蝴蝶效應的重要性。那么蝴蝶效應在歷史教學中又該怎樣運用呢?
1.把握細節。
歷史教師與其他教師一樣,都是教書育人,是幫助學生成長的教育者。教師要時刻謹記“教育無小事”,留心在教育中的“蝴蝶效應”。歷史是一門貫穿古今的學科,所學習的內容繁雜瑣碎,但識記各朝代時間、名稱、人物、都城等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礎的內容。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應把基礎內容列為學生必須掌握的重點,在教授完畢后學生要能制作歷史年表與歷史大事記表,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在腦海里有各朝代更迭的基本線索。
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檢查并加以更正。對于歷史朝代人物等的學習非常基礎,也非常必要,若最基礎、最細節歷史知識掌握不牢固,往后又如何對歷史重要名詞、事件起因等進行更深入的理解與分析?所以教師要檢查學生的大事年表完成情況,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指正講解,偶爾對學生進行抽背,確保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如果教師忽視學生對于基本朝代、人物、時間等的學習,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置之不理,日積月累,這樣勢必造成學生在未來學習歷史更復雜知識的巨大障礙。比如明代朱元璋為何廢除宰相制度?如果學生不知道宰相制度的起源是在夏商周,確立在春秋戰國、全盛在兩漢、限制發展在宋的歷史脈絡,不知道宰相在各個朝代的重要性及其危險性,又怎么能夠對于朱元璋廢宰相有清晰認知?歷史學習也就像“蝴蝶效應”的圈,不知因不知果;不知細枝末節,不明大事起止。
同時“蝴蝶效應”對我們產生了如下啟示:“要特別注意“‘蝴蝶’初始狀態的微小變動,要對微小變動保持高度的敏感”。[4]歷史科代表與組長可以是這只微小的“蝴蝶”。他們在活動時,越強烈的煽動翅膀,那么產生的氣流就會越強,經過氣流轉換又導致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最終又引起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由部分“蝴蝶”帶頭學習,從而帶動全體學生對學習歷史的極大興趣。開了好頭,在所有學生的努力下,相信沒有爛尾。所以教師一定要注重對于知識細節基礎的把控、部分帶頭“蝴蝶”的培養,以此促進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
2.重視賞識。
每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存在,都有各自不一樣的閃光點。“教師要平等的對所有的學生,特別是對于一些愛在課堂上搗亂的學生或者不自覺會犯錯的學生。教師不應對他們帶著有色眼鏡,發現問題就色厲內荏地批評,而是應該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對他們進行表揚與肯定,讓他們在教師鼓勵中尋找學習學習熱情。”[5]歷史教學同樣也是一樣。縱然歷史博古通今,但也不失活潑之處。針對學生的不一樣的思考,教師也應從另外的角度對學生予以肯定。
學生有著自己的思考,會從教師想不到的角度對教師進行提問。比如某位教師在講到初二《中日甲午戰爭》時,正在對鄧世昌墜海的情節進行慷慨激昂的講述,當時鄧世昌墜海,靠近的官兵都用救生圈救他,但他由于看到無數官兵遇難,不忍茍且偷生,于是他推開救生圈,但他養的狗,游到他的身邊,欲把他救起。但鄧世昌決意以身殉國,隨即按下狗頭到海里,自己也淹沒在濃濃大海之中,享年四十歲。老師正亢奮,學生正肅穆,一位同學便站起身提問:“老師,軍艦上怎么可以養狗呢?”又如另一位教師在教授初一《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這一課,在講到山頂洞人這一部分時,教師陳述山頂洞人遺址中發掘了骨針的歷史事實,并展現了相關圖片,有一學生提問:“原始人是怎么鉆出來骨針眼的?那骨針頭上的眼是這么的小”。再如某教師在上初一《兩漢的科技與文化》時,講授到四大發明之造紙術時,某同學提問:“蔡倫發明紙以前,我們用什么擦屁股”?[6]不太成熟的教師可能會對三位提問的同學做如下一些回應:第一位教師由于頭腦沒轉過彎,完全沒想到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所以呆若木雞,但隨后呵斥學生,不要提不緊扣課堂的問題。學生失落地坐在了位置上。第二位教師不開心地問學生能不能關注重點?第三位教師勃然大怒,隨后把學生趕出了教室。
我們可以看到上述三位教師對于學生所提問題不約而同都采取了同樣的態度,就是無視與生氣,他們不僅沒有解答學生的問題,反而還挫傷了學生的求知欲及其自尊心。教師這樣的回應學生還該如何進行提問?誰還敢、誰還能夠提問?學生并沒有提與課堂無關的問題,只是對知識的細節模糊想要得到明確的答案而已。那么教師應該從賞識的角度來鼓勵學生,比如這位同學真是另辟蹊徑,關注到了我們都沒有關注到的問題,同學們要向這位同學學習,打開思路,從不同的方向解答問題。又或者這位同學你關注到了我們自身,目光投向了解決自身的問題,那么就請這位同學在課下去搜集資料,下一節課請你來向大家做詳細的介紹。諸如此類的回答既可以緩解教師在當時的尷尬,體現教師的教學機智,同時又能夠保護以及激勵學生進行再思考,也讓同學看到了老師對他的關注及其肯定,對他以后的生活及其學習都能夠產生一定的幫助。學生不是教師的仇人,反而是促進教師進步的幫助者,因此教師應進行賞識教育,去肯定學生的優點與長處,建立學生信心。給他們多一點啟示,給一聲喝彩,就很有可能改變他們未來的發展道路,成為他們生命中新的起點。[7]
3.注意點。
“蝴蝶效應”啟示我們:一個極微小的起因,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及其多種因素的參與作用后,可能會對事物發展的最終結果造成強大的影響力。那我們就要重視這個微小起因的好與壞,注重微小事物的變化,那也就是要慎用懲罰,避免形成不好的“蝴蝶效應”。臺灣作家三毛自殺經心理學家分析后認為三毛之死與其上學期間所受到的懲罰有關。三毛小時候數學成績不好,在初中二年級時,因一道數學題沒解出來,老師就把她叫到臺前用墨汁在她眼睛周圍畫了兩個大黑圈,隨后讓她轉身讓所有同學觀賞。下課后,老師還不滿足,又讓她繞校園跑一圈,使她在全校同學面前丟了臉面。從此,三毛精神嚴重不濟,渾渾噩噩,以致于最后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一想到上學就昏厥,最后患上了“自閉癥”,開啟長達七年之久的自閉癥生活。最后,她在自己的創作巔峰高潮時用自殺的方式結束了她年輕的生命。[8]她就因為那個數學老師的一瓶墨汁、一支筆,造成了性格上的缺陷,最后導致她自殺身亡結束了悲慘的一生。熠熠生輝的文壇新星,就這樣落下了帷幕,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濫用懲罰形成的不良“蝴蝶效應”而造成的糟糕影響。這啟示所有教師一定要慎用懲罰,采用合理的懲罰手段,合適的懲罰力度,對學生在各個層面施加積極的正面影響,從而形成“蝴蝶效應”的良性循壞,以此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