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競男,劉利國
(1.吉林化工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2;2.中國石油 吉林石化公司倉儲中心,吉林 吉林 13202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弘揚工匠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 “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1]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議》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時也強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2]。因此,在新時代弘揚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是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突破口,將“工匠精神”的培養有機地融合在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不僅有助于提升我國高職院校在校生的職業素質,而且有助于提高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有助于大學生形成一種職業敬畏和職業自豪的匠心價值。
工匠精神是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創新的精神。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工匠精神也受到較多的關注,并引發熱烈討論。中國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如何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具備大國工匠。回顧歷史,在中國的古代就有弘揚工匠精神的優良傳統,很多處于世界工藝領先水平的瓷器、絲綢、家具等都離不開勞動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延續至今,在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推動作用。所謂工匠精神,一般認為包括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3]。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又具有其特殊性,在具備原有工匠精神內涵的基礎上還有自身的特殊性,既要繼承和發揚傳統工匠精神又要對外國工匠精神加以學習和借鑒,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強大的精神力量,成為激勵高職大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動力所在。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到“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工匠精神那種堅韌的毅力、認真的態度、堅定的信念等也都是優良思想道德素質的表現,成為高職大學生提升職業道德的風向標。高職學生不但需要職業素養,也需要職業精神和職業態度,傳承“工匠精神”,為建設制造業強國助力。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5]。中國近代歷史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現代職業教育為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需要、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也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性的必須。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除了專家、學者對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中做出重大貢獻同時也需要具有創新性和技能型的高素質人才,這就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撐,才能實現上述目標,從而為社會提供有效供給,培育更多的中國工匠、打造中國品牌。所以中國的制造業的智能升級,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所描繪的宏偉藍圖,工匠精神的強勢回歸,是國家戰略的需要也是企業轉型、產業升級的需要[5]。處于新時代的高職大學生可以說是重任在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而努力奮斗,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力軍,要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做好學習、發揚、傳承工匠精神的積淀。高職院校通過將工匠精神融入大學生培育的全過程,不僅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養成職業態度和職業品質,更能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積極的影響,自覺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高職院校是培養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主陣地,在培養大學生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的同時,還要注重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好教育要求。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在“健全國家職業教育制度框架”中提到“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完善評價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這一要求的提出意味著不能僅僅重視理論知識而忽視實踐環節,或者只是單純地追求就業率,用很短的時間完成對學生快速的訓練,對于工匠精神的培養弱化或者免去其培養。而新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專業技能過硬、道德品質高尚的人才更受用人單位的青睞。傳統的培養模式不能滿足適應新時代對于人才需求的要求,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對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要求,要使學生既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同時又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情操,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6]。因此新時代賦予高職院校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要大力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與專業課的學習有機融合形成協調發展的育人格局。
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高級技能人才的使命,也承擔著對技能型人才培養中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既要培養大量的大國工匠同時又要發揚與傳承工匠精神。多年以來,由于高職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不夠重視,認為培養的學生技術過硬就可以,存在重技能輕人文的現象,使思想政治教育一度邊緣化和空洞化。因此,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是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需要完成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對理論的深刻理解,同時要將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如何將所學理論與專業知識很好的融合,而工匠精神所蘊含的職業道德情操就具有價值引領的功能,使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人文素養,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與國家的發展相吻合,滿足未來建設制造業強國的需要。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梳理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深入挖掘課程的工匠精神內涵,設計相應的教學環節,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應著力在各門思政課中滲透工匠精神內涵和實質,進一步能提高思政理論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形成一體化反映教學大綱、課程教學方法等的授課教案。工匠精神培養的主渠道離不開思政課的課堂教學,如何挖掘各門思政課中滲透的工匠精神的內涵,成為培育高職大學生工匠精神的主要問題。如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中,講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節時設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理論,從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體現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其中敬業就體現工匠精神中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正是需要千千萬萬個有著敬業精神的大國工匠,生產出質量優秀的產品或提供高水平和更人性化的服務來回饋社會需求。《思想道德與法治》包含了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引導和價值引領,可以通過具體大國工匠的故事或者視頻短片進行講解,讓學生寫感想。
高職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加強理論教學但又不能只停留于書本的學習,更要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通過理論的學習和認知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也可以汲取到知識的養分轉化為實際行動,才能更好地體現工匠精神的發揚與傳承。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通過鍛煉真正做到工匠精神的內涵要求。用扎實過硬的專業技能,在實踐中探索新的知識,用實際行動來展示工匠精神的重要性[8]。因此,培育和弘揚大學生的“工匠精神”,就要實現校企合作,不能只依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政府、社會、企業都要支持對高職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需要的實踐環境,更需要通過學校與相關企業的合作,來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高職院校為適應市場,提高學生技能,培養用人單位滿意的人才。在校企合作中弘揚工匠精神,建立企業實習期間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方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工匠精神的具體培育內容,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既能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也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適合的人才隊伍,在這一過程中加深高職師生對工匠精神的體驗和認同。因此,只有將工匠精神落實于實踐環節中,學生才會慢慢發現自身在工匠精神思想認識和實踐中存在的不足,進而能夠更好地把握和認識工匠精神的內涵,樹立大國工匠的意識,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融入工匠精神。
高校要利用好校園文化建設,將工匠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結合,使工匠精神深深扎根于校園文化建設中,利用好校園文化的導向與凝聚功能,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大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感受到工匠精神實質與價值意蘊,從而促進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要加強校園文化活動的推進,將企業文化進課堂或者具有工匠精神的成功人士請到校園進行專題報告,分享經驗和工作經歷的展示,講好工匠故事,傳遞文化力量。也可以充分利用條幅、提示板、雕塑、文化長廊等載體,使標語引導、圖片說話等,讓師生覺自愿地感受和體會工匠精神。進而實現弘揚中國傳統工匠文化,打造書香校園,開展豐富多彩的具有工匠精神的素質教育特色校園文化活動。通過校園文化中濃厚的工匠精神氛圍,提升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培養的重視程度,推動工匠精神的發揚與傳承[9]。
綜上所述,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既能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與內容,同時也有利于傳承與發揚工匠精神,找到融入路徑,使工匠精神與時俱進,彰顯出工匠精神的時代價值[10],幫助高職大學生樹立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職業操守,在新時代真正發揮工匠精神獨有的魅力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