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4月12日文章,原題:中國足球聯賽學會與失敗共處 4月20日,中國頂級足球聯賽將啟動2021年賽事。但去年的聯賽冠軍江蘇蘇寧不見蹤影,它是多個因財務困難而走向解散的中國足球俱樂部之一。
幾十年來,中國足球問題層出不窮。從上世紀90年代起,賄賂、操縱比賽、賭球和其他腐敗就一直困擾這項運動。中國國家隊幾乎與本國聯賽一樣處境糟糕。后來在足壇反腐后,公共資金源源不斷流向中國各地的足球場、青訓和外教,中國老板也紛紛打開錢包。
為組建與此類投入相匹配的球隊陣容,中國球隊開始以超過(西方)老牌聯賽的出價競購頂尖球員。2016年,它們在冬季轉會中斥資3.66億美元,超過英超近1億美元。對中國球迷來說,那是一個令他們興奮的時期。但挑戰很快顯露。首先,對外援的巨大支出往往導致本土希望之星被邊緣化。其次,盡管足球在中國廣受歡迎,且有國際高水平球員加入,但這并不能突然帶來高價值的轉播協議,從而支撐歐洲那樣的高薪。這導致支持球隊的責任落到老板和贊助商身上,而他們往往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要處理。
問題很快惡化。如今中國男足在世界上排名第77位,獲得2022年世界杯參賽資格的希望似乎并不大。更糟糕的是,中國的一系列足球面子工程已淪為賠錢的尷尬。問題如此根深蒂固,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但中國的足球管理部門正直面幾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例如,他們正在建立有利于球隊實現長期運營的工資帽,并要求所有俱樂部的名稱中性化。與此同時,在俱樂部與學校之間牽線搭橋,希望長期培養人才。
但至關重要的一步或許是坦承失敗。近年來,中國正在其他領域開展一些有限的創造性破壞行動,包括允許國有企業破產。如果中國決心成為足球或其他任何領域的超級大國,就該一直放眼長遠。▲
(作者艾明德,崔曉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