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嘉 何鯤
國務院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包容審慎監管,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更大激發社會創造力”。對平臺經濟而言,這無疑是一針強心劑!
近年來,互聯網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無論是百度、騰訊、淘寶、京東等互聯網平臺大佬,還是今日頭條、大眾點評、餓了么、滴滴出行等新銳后生,均透過大數據的深度融合與精準使用,潛移默化地滲透并影響著用戶操作的日常習慣。
然而,執法實踐中,平臺經濟屢陷壟斷丑聞,個案存在從“行政違法”演變至“刑事犯罪”的法律風險。部分平臺游走于法律邊緣,依托不公平價格、二選一、默認搭售等大數據殺熟的方式,在隱形壟斷中牟利。近期,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適時出臺的《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反壟斷指南》),在政策紅利與法制控制的博弈之間謀求平衡,力圖為無序擴張的平臺經濟立規矩。
事實上,互聯網平臺對用戶信息的越權收集早已不是新聞。前有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屢次實施專項行動,集中打擊互聯網平臺對用戶個人信息的超范圍收集;現有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銷量、價格、生物識別信息、健康信息、財產信息、社交信息等敏感信息越權收集的明文規定。
一方面,對敏感信息的越權收集成了一些平臺經濟的行業潛規則。該規則在投資理財平臺、網約車平臺中極為常見:在“牛股王App超范圍采集用戶個人信息案”中,牛股王App在獲取“讀取手機狀態和身份”“發現已知賬戶”“攔截外撥電話”“開機時自動啟動”四項權限中均存在超范圍采集用戶個人信息的情況。在貴州省通信管理局對外披露的“某網約車公司移動互聯網應用App違規收集用戶信息案”中,該公司平臺未經用戶同意,直接收集用戶手機唯一標識符和操作系統等信息,并直接調用移動通信網絡進行數據連接,在敏感信息傳輸上未使用傳輸加密。
另一方面,敏感信息的越權收集正在演變為網絡賭博、網絡色情、網絡詐騙、信息售賣、暗網交易等各類黑灰違法犯罪產業鏈的上游產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網絡刷單。在互聯網平臺上,一件商品貌似好評如潮、銷量可觀,但卻可能是商家刷單造成的假象。商家通過雇傭水軍“刷單炒信”虛構自身商譽或以惡意評價損害其他經營者商譽,顯然違背了公平有序的市場經營準則。
對此,以往的辦法通常是行政執法機構依據《網絡安全法》《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等法律法規,對違規的互聯網平臺采取行政警告、責令立即落實整改等行政處罰。但隨著《反壟斷指南》第六條的明示規定正式出臺,未來倘若互聯網平臺收集或交換價格、銷量等敏感信息,則可能被納入橫向壟斷協議的范圍內,從而導致從行政處罰升格至經濟法領域的反壟斷規制。處罰力度的進一步提升,對于遏制互聯網平臺利用大數據殺熟提升業績、扼制對手,顯然具有威懾作用。
我們所熟知的《反壟斷法》中的相關市場,主要指的是經營者在一定時期內就特定商品或服務(以下統稱“商品”)進行競爭的商品范圍和地域范圍。在以往的爭議案例中,界定相關市場往往是系爭焦點,是非常重要的前置分析步驟。據《最高人民法院第16批指導性案例(第78號)》——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訴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糾紛案中,界定相關市場是系爭壟斷行為的前置要件。簡言之,若要證明壟斷行為的存在,則必須先界定相關市場。而在“百度競價排名案”中,雖然一審、二審判決的焦點在于付費搜索是否負有合理審查義務以及非法所得的認定,但是相關市場的界定亦是法院庭審中雙方博弈的焦點。倘若能夠證明百度競價的付費搜索業務存在壟斷侵權,則其面臨的法律責任將不僅僅是最終的追繳非法所得了!
值得關注的是,《反壟斷指南》第4條第(3)款第5項規定,“在特定個案中,如果直接事實證據充足,只有依賴市場支配地位才能實施的行為持續了相當長時間且損害效果明顯,準確界定相關市場條件不足或非常困難,可以不界定相關市場,直接認定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實施了壟斷行為”。由此可以看出,法院在審理社會影響大、涉案平臺系行業獨角獸或領軍企業的案件時,界定相關市場不再是前置要件。從實際操作意義上來講,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案件中,界定相關市場是評估經營者的市場力量及被訴壟斷行為對競爭影響的工具,其本身并非目的。如果通過排除或者妨礙競爭的直接證據,能夠對經營者的市場地位及被訴壟斷行為的市場影響進行評估,則不需要在每一個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案件中,都明確而清楚地界定相關市場。

為了杜絕無形中的捆綁消費問題,《反壟斷指南》第16條就搭售或者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作出規定(圖/視覺中國)
由于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線上旅游平臺經濟遭到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空前的發展掣肘。然而,無論是在疫情前期,還是在后疫情時代,線上旅游平臺相較于實體旅游公司,已經成為廣大智能手機用戶的首選。在攜程、同程藝龍、高鐵管家等線上旅游平臺上,均曾爆出默認搭售數項附加服務的案例。
比如,2020年7月,網友趙蘭(化名)在高鐵管家購買了湛江飛往深圳的機票。在線上平臺的購票頁面上,訂購選項是搭售38元甄選服務。由于“38元甄選服務”字體很小,趙蘭并未注意到該選項就付了款。完成支付之后,趙蘭才發現付款中包含“38元甄選服務”。發現誤選后,她馬上聯系退款,但是被客服拒絕。趙蘭認為,默認搭售其實是不合理的。申請退費遭拒的趙蘭只好在黑貓平臺投訴了高鐵管家。被拒后,趙蘭繼續投訴,最終她獲得了38元退款。這就是典型的線上買票默認搭售各類產品,一不小心為額外的服務埋單的例子!曾經被媒體爆出的同程藝龍機票搭售、“攜程”默認搭售20元租車套餐服務、“去哪兒”默認購買30元保險服務、“驢媽媽”默認勾選服務難退訂、“途?!闭T導購買保險取消難等均是同樣的套路,其利用的就是用戶難以發現或者棄選無法完成訂單的軟肋!
為了杜絕無形中的捆綁消費問題,《反壟斷指南》第16條就搭售或者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作出規定。其懲治后果是直接援引《反壟斷法》的法律責任——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對被認定存在搭售或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的互聯網平臺作出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罰款甚至撤銷登記的經濟法領域制裁。
綜上,《反壟斷指南》出臺表明了政府主管部門在政策紅利與法律規制之間尋求最大公約數,以及強化互聯網平臺經濟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初衷。接下來要做的便是,涉嫌壟斷的互聯網平臺的自我整改,以及反壟斷執法機構的依法巡查。期待在依法規制的框架內,互聯網平臺經濟能夠持續健康地良性發展,成為未來穩步創新的朝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