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緒輝

摘要:目的:探討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復訓練方法及效果。方法:用24例SCI患者采用留置尿管期按膀胱容量進行排尿,間歇導尿期行手法排尿及尋找扳機點建立反射性排尿等系統的訓練方法,觀察療效。結果:2例患者在2周內拔除了尿管,10例在3周內拔除了尿管,12例在22~63d內拔除了尿管,20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2例須行手法排尿,1例須行間歇導尿,1例伴有尿失禁。結論:對脊髓損傷患者進行系統的膀胱功能訓練能有效地恢復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建立患者信心。
關鍵詞:脊髓損傷;膀胱功能;早期康復訓練
1引言
隨著我國交通運輸業、建筑和采礦等工業的的不斷發展,脊髓損傷的發病率逐年的逐漸的上升趨勢。在脊髓損傷初期,此時患者或者只需要采用一些形式的尿液引流將導尿管排尿作為臨床上常用的治療脊髓損傷的方式,沒有其他的一些需其他處理 。
2資料與方法
2.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 月~2016年1月我院外科收治的52 例脊髓損傷合并截癱患者, 其中男33 例, 女19 例; 年齡25~65 歲; 損傷平面:頸髓12 例, 胸髓13例, 腰髓24 例; Frankel 分級[2]: A 級13例, B 級16 例, C 級21 例; 截癱指數: 3~6 級; 病程10~145d;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礙。隨機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2.2方法
2.2.1診斷標準
經脊髓CT/MRI檢查確診,診斷符合美國脊髓損傷協會(ASIA)發布的《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通過醫院倫理文員會審核,并簽署知情同意治療書;年齡不限,男女不限。
2.2.2治療方法
兩組都給予神經藥物治療、針灸治療、使用矯形器和心理安撫等綜合康復治療。對照組26例入院后即予留置保留導尿,2周內開放尿管引流,2周后定時開放夾閉尿管,定時給予放尿1次,每3~4h一次。3-4周后拔尿管,擠壓排尿,若不成功,予間歇導尿。治療組采用早期康復訓練。在此基礎上,治療組給予積極的膀胱功能早期康復訓練。具體如下。
3膀胱功能訓練
3.1 間歇導尿術
護理人員熱情接待患者入院, 并耐心的交代科室健康教育注意事項相關要求、注意事項等, 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護理措施,依據患者殘余尿量為制定針對性的間歇性導尿措施。夾閉時間頻率應控制為4~6 h/ 次,如果患者能夠自己接觸小便可指導患者自解。
3.1.1 飲水
囑患者每日飲水總量應控制在1.5~2 L 左右, 每次要且均衡的攝入,每次飲水量應控制在100~125 ml/h 左右就可以。
3.1.2如果要進行間歇導尿前1 h 需指導患者進行膀胱訓練, 叮囑患者自主排尿, 然后再試進行導尿無菌操作, 然后將尿管拔出。認真落實會陰護理,對患者會陰部進行清潔。
3.2導尿方式
對于完全沒有自主排尿的患者, 一般每6小時一次,每天進行4次, 如果尿大于>500 ml/ 次,可以 分為2 次導出尿液; 如果患者有不能完全自主排尿的患者, 要動態的調整導尿次數,一般根據測得殘余尿量來決定。
3.3間歇導尿術
(1)脊髓損傷神經功能評定:使用ASIA 2006《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在治療前后分別進行ASIA運動、感覺評分;
(2)兩組治療前后記錄平均24 h排尿次數。
3.4 觀察比較兩組膀胱功能
對患者的的護理療效進行評估。痊愈標準: 患者能自動排尿, 功能和次數正常, 殘余尿量為正常范圍; 顯效標準: 患者能自動排尿, 排尿功能穩定, 但膀胱內殘余尿量超出正常范圍; 有效要求: 患者排尿功能不穩定, 次數增多, 膀胱內殘余尿量超出正常范圍, 靠導尿管間隔沖洗膀胱, 排空殘余尿; 無效: 治療后患者仍需借助導尿管等排尿。總有效率=( 痊愈+ 顯效+ 有效)/ 總例數×100%。
3.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ASIA評分、平均24 h排尿次數以均數±標準差( ± )進行統計描述與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 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4結果
4.1 脊髓損傷神經功能評定對比
對照組治療前后ASIA感覺評分和運動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組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4.2 排尿次數對比
經過觀察,治療組減少平均24 h排尿次數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參考文獻
[1]彭惠珍,周玉萍,李蘭英.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復訓練體會[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9,6.
[2]陳莉.脊髓損傷后的膀胱功能訓練指導.過刊瀏覽,2009,28:12.
[3]楊義,解永林.李春青,洪云峰,趙莉.脊髓損傷患者的膀胱功能訓練[J].吉林醫學,2007,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