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嘉
摘要:危重癥患者由于長期臥床,根據病情發展能夠會產生重癥監護室(ICU)獲得性無力,及時患者病情好轉轉出ICU,這一衰弱癥狀也會延長很久,促使患者身體免疫力功能和抗炎能力下降。則肺康復干預方案的使用能夠對患者心血管功能開展調動,促使其最大耗氧量加大,并且增強周圍肌肉力量和耐力機制,完善患者呼吸困難癥狀,最后實現提升患者肺功能,健全預后的良好的成效。基于此,在本文中主要對危重癥患者肺康復有關概念進行研究,并且表明肺康復使用在危重癥患者臨床干預中的詳細對策。
關鍵詞:危重癥患者;肺康復;研究
引言
重癥監護室(ICU)治療的患者病情危重,主要具有多種感染造成的感染性休克、重癥肺炎、I型以及II型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需循環支撐的患者,乃至具有一部分長時間住院診治的患者也在ICU治療范圍中。絕大部分患者的相同特征是:病情危重,疾病轉變速度較快,病死率超高,需多各器官性能支撐診治,并且還需要注重營養支撐診治有心理安撫診治。針對危重癥患者開展有效的康復鍛煉,可以推動疾病的好轉。有效地開展肺康復訓練,可以有效助于患者較早脫機,降低呼吸機有關性肺炎,減少住院時間。充分了解到危重癥患者肺康復鍛煉的必要性,以及怎樣安全地對ICU患者開展肺康復鍛煉對策,是當前所關注的關鍵問題之一。
一、肺康復的概念
于2013年美國胸科學會和歐洲呼吸學會對于肺康復提出了一定的官方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將循證醫學為基本所創建的肺康復鍛煉是一項對于患者身心詳細情況并進行的整體評估和個體化制定的干預模式,主要具有但不僅限于行為方式、運動鍛煉教育等等,經過肺康復完善危重癥患者生理情況,推動危重癥患者的健康痊愈[1]。此干預模式觸及到很多學科,分析危重癥患者肺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自心血管和呼吸體系為入手點,經過呼吸鍛煉、健康宣講等模式提升患者攝氧量和運動耐力,進而延伸患者肺功能弱化速度。
二、危重癥患者實施肺康復的作用
(一)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
最近幾年來,臨床中對ICU患者初期活動和康復鍛煉的干預對策越來越注重,則機械通氣患者初期活動也在持續開展,針對機械通氣危重癥患者來說,在實施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需要保障患者充足氧氣儲備,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的情況下患者各項機體指標維持穩定情況,并且原發疾病獲得良好有效管控或者得到好轉[2]。盡管機械通氣患者下床活動出現一定的潛藏安全性隱患會造成生理性指標出現變化,然而上床后休息能夠確保患者各項機體指標水平的再次痊愈,針對常規診治沒有其他副作用。并且部分研究學家也覺得[3],在床上或者床下活動不是氣管切開或者是氣管插管患者的不良反應,在危重癥中通過嚴格鍛煉的醫護人員能夠安全地實現機械通氣患者初期活動,進而滿足管控患者肺性能以及肢體功能弱化的成效;此外,還有些研究學家認為在患者順從性、不良心理以及特殊醫患關系等原因影響下在一定程度上添加了肺康復開展困難;但是對于整體來說,針對危重癥患者在原發病管控比較好,各項生命體征指數穩定,增強臨床檢測就能開展肺康復鍛煉。
(二)具有積極的作用
在開展肺康復護理中,經過康復鍛煉能夠對免疫體系出現直觀性效用,徐佳卿與張文婷[4]等人覺得危重癥患者血清當中具有較高的TNF-a水平會增重呼吸困難情況,TNF-a受體能夠被TNF-a激活,從而分解出多種炎性介質,對患者肺部構成十分嚴重的損害,通過肺康復訓練則可以降低呼吸困難癥狀,降低肺損傷。并且在運動訓練當中,患者血漿中激素水平和肌肉力量有關因子會體現出加高形勢,并且推動腎上腺素水平提升,使血漿中免疫細胞濃度加大,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推動患者全身炎癥反應痊愈。并且通過肺康復護理能夠有利于加強細胞粘附因子,明確免疫細胞外溢,進一步提升身體細胞免疫能力,充分發揮免疫調節的細胞因子,最后經過促使NK細胞和T淋巴細胞形勢、繁殖實現提升患者身體對外界刺激的順應能力。韓穎與和霞[5]等研究學家經過對肺切除術患者實施定期肺康復鍛煉可知,因為患者呼吸時所出現的疼痛感會對胸部神經產生壓制,從而遏制呼吸肌運動。此外由于膈肌活動范圍減小,胸壁活動受到抑制,存有顯著呼吸困難癥狀,然而通過呼吸肌鍛煉等模式則能夠降低疼痛程度,降低對胸部神經的壓制,推動呼吸肌有效運動[6]。
三、肺康復鍛煉方案
(一)運動鍛煉
大部分肺康復診治鍛煉唯有每個星期兩到三次。據研究顯示每個星期兩個階段能夠不足以造成診治的成效,然而大部分康復診治計劃都引導患者在兩節訓練之間在家庭中在開展運動鍛煉[7]。當前對于取得最有效訓練成效的運動頻率還未構成統一建議,然而已經具有研究團隊建議每周兩次含有監護的運動鍛煉之外應加大家庭中無監護的運動鍛煉模式。
(二)鍛煉強度
肺康復鍛煉成效存在一個指標。例如按照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五最大攝氧量的強度堅持每個星期每天最少開展二十分鐘到三十分鐘的運動鍛煉,患者的耐力必須會有所提升[8]。但是對于患者是否堅持高強度運動依然具有爭議。對部分危重癥患者在家中開展低強度上肢與下肢的等張運動,然后知道患者在運動平板上的步行時間明顯較長,提示此種鍛煉模式適用在含有較多功能隱患的危重癥患者。另一種研究是利用高強度運動鍛煉模式,患者將百分之八十五的最大基線速度開展運動平板鍛煉,一樣證實耐力明顯提升。
(三)呼吸機鍛煉
呼吸肌鍛煉能夠完善患者的呼吸肌性能,加強其運動能力,降低呼吸困難的癥狀[9]。據相關研究專家證明,開展呼吸肌抗阻鍛煉的肺疾病患者最大呼氣量明顯提升,呼吸問卷得分以及六分鐘步行實驗也有明顯完善。當前對于呼吸肌鍛煉的探討都是單中心、小樣本進行分析,這些科學研究結果不能夠支撐一般應用呼吸肌鍛煉視為肺康復的基礎內容,僅限于專家建議對開展藥物診治后依然具有呼吸肌力量弱化或者呼吸艱難的患者挑選性地開展呼吸肌鍛煉。
結束語
綜上所述,危重癥患者在進入重癥室經過診治后,較快的會產生肌肉萎縮的狀況,并且許多患者產生ICU獲得性無力。運動鍛煉能夠完善患者免疫情況與提升抗炎能力,危重癥患者進行早期費康復,是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的。危重癥患者初期肺康復可以改進患者運動情況與肌肉狀態,減少住院時間。通過相關研究顯示,開展初期肺康復診治,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潘愛紅,張劍劍,李業桂,黃秀平,吳旭峰.早期肺康復管理模式在機械通氣老年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1,27(20):2776-2780.
[2]胡相悅,范耀菊.基于指南構建肺康復運動方案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運動耐力、衰弱狀況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21,29(02):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