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填珍有一雙黝黑粗糙的手,手上的指節已經變形,這是歲月打磨的印記。作為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榮炳鹽資源區凡石橋村的一名普通農民,沈填珍和丈夫陸土方攜手走過45載,他們從曾經的赤腳種田人到如今的機械化種糧大戶,從曾經的負債累累到帶動全村52戶走上種糧致富之路,她說:“我出生的時候正好趕上國家填發土地證,所以取名叫沈填珍。我的名字、我的出生和我全家的事業有緣,那就是種地。”
1951年,沈填珍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1975年,她嫁給了剛退伍回鄉的陸土方。陸土方家里只有一間茅草屋,住著雙目失明的母親、中風在床的父親以及年長19歲的兄長。陸土方是個軍人,不會種地,還身有舊疾,沈填珍只能靠分到的5畝地養活全家。
改革開放初期,外出打工成了很多農民的新選擇,種地的人越來越少,村里的地眼看就要撂荒,當時38 歲的村婦女主任沈填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時候種田要交農業稅,田要是荒了,村集體經濟損失就大了。于是,沈填珍做出一個大膽決定:“沒人種,我家來種。”陸土方有些猶豫,當時種田風險大、收益小,還要交農業稅,辛苦也就罷了,萬一虧了呢。沈填珍勸他:“你也是黨員,忍心看著國家的田就這么荒廢了嗎?”對土地充滿感情的陸土方被勸服了,夫妻倆加上一雙十多歲的兒女,承包下村里荒廢的60 畝地,從此全家人全身心扎根在了土地里。
那時機械種植還未普及,沈填珍一家不分白天和黑夜,在農田里辛勤勞作,施肥、翻地、除草、收割……拔草的手指爛了,就用布包起來繼續拔,每天都累得直不起腰。陸土方心疼妻子又種田又照顧生病的公婆,總會早早下地,盡量多干一點。沈填珍顧惜丈夫的身體,每天都要陪著丈夫干完最后的農活一起回家。“那時,真管不了那么多,全家人互相鼓勵,互相扶持,把辛勞汗水都播灑在了這片土地上。”沈填珍說。

沈填珍和兒子陸卿在地里查看作物
付出總有回報。在堅守中,沈填珍一家靠種田,從一年賺不到一分錢到慢慢有結余,地也越種越多。種田需要機械化,1989 年沈填珍四處籌錢,用借貸的26 萬元買回了村里第一臺收割機。每年秋收的時候,沈填珍家都是在全村人用完收割機之后,才在自家地里使用,“好幾次糧食來不及收,爛在了地里,但我們全家人都不埋怨責備。”沈填珍憨憨地說。后來,在政府的支持下,沈填珍家又添置了更多的農用機械,承包地也從60余畝種到200余畝……
就在沈填珍一家準備大展宏圖時,1991 年長江突發洪水災害,剛種下去的水稻秧苗全部被淹沒,“我們夫妻倆發動所有在家的村民到田間排澇,拉草包、填堤壩,沖在最前線,經過一個多月的連續奮戰,終于保住了秧苗。”這年,沈填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被評為江蘇省三八紅旗手,這令她倍感鼓舞,她說:“做農民黨員,要好好種地,更要種好地。”
沈填珍夫妻倆的言行是兒子陸卿最好的榜樣。這位自幼跟著父母種地的男子漢,沒有絲毫猶豫,也將種田作為了終身事業,他和妻子一起自學鉆研機械化種田,并為全村人服務。由于工作表現突出,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上了凡石橋村村主任。他說:“我要向父母一樣,把汗水播灑在土地里,為自己,更為國家種好地,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
在越來越好的農業政策及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沈填珍一家憑著堅韌和毅力種出了“一片天”。2013 年,她家成立了丹徒區榮炳凡石橋水稻種植家庭農場,積極利用先進的農業種養植技術,引進“稻鴨共作”,收益比以前單純種糧提高了近60%。這年,沈填珍家庭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種糧大戶”稱號,“國家政策越來越好,我們家用政府的各項補貼和自己籌集的錢添置了更多的收割機、插秧機、拖拉機和無人機,真正實現了機械化種地。”如今,沈填珍家經營著500 余畝地,成為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2019年,沈填珍家新添了一臺飛防無人機,為稻子麥子打藥、治蟲。“科技真是太厲害了。”沈填珍說,以前人工打藥非常辛苦,現在用無人機打藥不但方便,還可以大大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農藥利用率,減輕環境污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盡管種地實現了機械化,但還有許多農活需要人工去完成。多年來,沈填珍已經習慣了每天凌晨三點多起床,在忙好家務后,天一亮就趕到田里,開始一天的忙碌。年近70歲的村民陸蓮芳說,沈填珍在村里有個外號叫“老鐵娘子”,因為她不怕苦、肯吃苦,是全村種地的榜樣,村民們都很佩服她,對她十分尊敬。
自家發展起來的同時,沈填珍一家不忘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他們積極探索專業合作社的模式,帶動全村52 戶家庭走上了種糧致富之路,其中有4戶成為年播種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丹徒“榮炳”大米成了江蘇品牌。但不管市場上糧食有多貴,沈填珍家都是第一時間把收割上來的幾百萬斤糧食送到國家糧管所。
沈填珍一家的事業越做越大,但樸實謙遜的品質始終如一,遵循“與鄰為伴,與人為善”的原則。他們聘請本村村民在家庭農場干活,工價公正合理,及時發放;村民生病、誰家有急事缺錢了都會熱心幫助。
2021 年年初,沈填珍家喜獲“全國最美家庭”稱號。江蘇省婦聯家兒部部長石冬梅對此說:“沈填珍一家,美就美在對土地的堅守,對困難從不低頭的堅忍,對‘為國種糧’家風傳承的堅定,對身邊群眾多年如一日無私幫助的堅持。”
“我們家是幸運的,一路從貧窮走向了小康;我們家也是幸福的,一直做著自己喜歡的事,牢記著那份初心,守望著那片土地。”正如沈填珍一家所堅信的,“土地是我們的衣食父母,開好每塊地、種好每塊田是我們的責任,為村民做點實事、好事,帶領鄉親們共同走向富裕是我們的理想和信念,我們會用這雙手守望好家鄉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