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馥
(福建省建甌市第二中學,福建建甌 353100)
感受生命的存在是輔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前提,是幫助學生形成理想抱負的基礎。生命教育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孔子就提出了“人為貴”的觀點,他所開創的儒家學派也一直以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為一切的根本,所以他們倡導積極入世,倡導仁者愛人,關注對他人的尊重和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而這一理念并沒有在新教學模式實施之后得到較好的傳承。直到21世紀,人們對生命教育的關注度才逐漸上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德育為本質的學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無法忽視的部分。除了在教材中融入了大量關于生命教育的內容,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標準和教學大綱中也提出了明確的生命教育要求。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落實生命教育是對本學科特質的彰顯,也是對我國先進教育傳統的繼承,更是助力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那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中,我們該如何實施生命教育呢?總結教學經驗,筆者提出了如下教學建議。
體驗是教育的前提,也是生命教育的方式。生命重在體驗,只有讓生命主體親身參與生命過程中,獲得真實的生命體驗,才能讓學生在體驗中逐漸理解生命的內涵,獲得情感與態度上的改變[1]。所以,要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生命教育,教師不妨依據課程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生命體驗活動,而根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訂特點,該策略是完全可行的。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七課中“愛在家人間”這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依照“體味親情、體會愛、培養家國情懷”的課堂構建目標,設計一些體驗性的家庭實踐活動。比如,給父母洗一次腳、幫父母做一次家務、對父母做一次真情告白,等等。這樣不僅可以讓德育教育方式不再是教師機械地、蒼白無力地強調“父母很辛苦,你們要孝敬父母”,還能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在與父母的密切交談與接觸中理解父母,學會感恩,形成初步的家庭意識。這就是體驗的魅力,也是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生命教育質量的正確打開方式。
要想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活動能夠順利實施,教師就需要調動學生在學習、接受生命教育時的主動性。所以,在對初中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摒棄“灌輸式”的知識傳授方式,以適當的引導,輔助學生完成主動觀察、閱讀、討論與探究,使學生主動接受生命引導,獲得生命教育[2]。因此,在構建生命教育課堂時,教師要重視對課堂的探究性構建,根據教學要求設計適宜的探究活動。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中“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一節時,為了讓學生正確感知人與社會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首先,筆者展示某明星的圖片,然后問學生:“這位明星你們應該很熟悉吧!那對與她相關的陰陽合同事件有沒有了解呢?”學生回答:“好像是偷稅。”筆者說:“對,是這樣的,但是真實情況可能要更復雜一些。我們來看一下一些網友的評論吧!”隨后,筆者展示帶有褒貶兩種感情色彩的評論材料,并組織了關于兩種觀點的辯論賽,讓兩個小組成員各抒己見,搜索各種材料論證自己的觀點。通過辯論賽,學生從國家、從集體的角度重新審視了我國的稅收制度、解讀了公平的含義,樹立了社會責任感和國家責任感。
在該探索過程中,筆者通過讓學生討論社會熱點問題的方式,引出關于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沖突性觀點,以復雜多元的素材為支撐,幫助學生完成了關于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討論與探究,進而使學生在討論與探究中感受到生命的社會性,樹立了正確的生命觀。
將生命教育寓于真實課堂的具體情境中,不僅能夠消除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也能讓學生在情境的支持下切實感受生命、獲得心理機能上的發展。同時,情境活動的設計也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因學生的參與而生動,豐富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構建方式,提高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探究性與實踐性,營造了更為形象具體的生命教育環境。
例如,在“敬畏生命”一課的學習引導中,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即興表演活動。筆者先以播放動畫視頻的方式創設具體情境,然后讓學生根據情境即興表演,讓學生在即興表演中感受生命的可貴。
情境一:周末,你和朋友手拉手去郊游,朋友不慎掉入湖中。
筆者用紙板、木棍等資源模擬當時的環境,并請學生上臺表演救人過程,根據學生的反應創設具體的情境。比如,對于學生想要折斷樹枝拉水中的朋友上岸,筆者提示,樹枝太硬了折不斷;對于學生走近湖旁拉朋友,筆者提示,湖邊石塊上的青苔很滑,不小心會落入水中的。
筆者的適時提醒,既增強了課堂情境模式的真實性和靈動性,也讓整個救人過程更加驚心動魄,提升了情境活動的體驗性。同時,筆者的提醒也幫學生明確了在敬畏他人生命時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在見義勇為的同時也要學會保護自己,任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安全問題是必須重視的問題。
生命教育是貫穿于生活之中的,它可以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也潛藏著大量的生命教育資源。所以,在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命教育質量的過程中,我們除了要開發課本內容,用好課本中的生命教育資源之外,還要重視對現實資源的開發,以現實資源融入生命教育,豐富生命的內涵。
例如,生活中的一些節日都具有特定的含義,蘊含著生命教育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節日特點設計適宜的節日活動,如父親節、母親節的感恩父母活動,清明節的先烈緬懷活動等。另外,很多電視欄目中會有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且很多經典的電影也能起到生命啟迪作用,如《感動中國》《摔跤吧!爸爸》《阿甘正傳》等,教師可以根據這些資源設計觀后感寫作任務、觀察記錄任務等。
綜上所述,生命教育活動可以在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開發與延伸中實現,也可以在對現實資源、身邊資源的挖掘與利用中實現,其教育內容是多樣的,教育方式是多元的。但我們無論選擇開發延伸教材,還是選擇挖掘利用現實資源;無論選擇情境教學法、實踐組織法、探究討論法,還是親身體驗法,都要保證學生在活動參與中的積極性與自覺性,確保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其中,并獲得關于生命的正確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