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立
如果說“書讀百遍而義自見”是讀書的最高境界,“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是鞏固的最高境界,那么“寫作”則是思維的最高境界,是學習的最高層次。語文有“閱讀與寫作”,英語有“聽、說、讀、寫”,無不突出“寫”的重要性。而數學中的“寫”往往被忽略,或被狹義地理解為“寫題目”“寫練習”“寫解答過程”,其實數學也可以有寫作。下面筆者總結實踐中引領學生撰寫數學小論文的三種途徑。
“錯”有三種情況:一是出題錯誤,二是解題錯誤,三是選項錯誤。出題錯誤在各種教輔資料和教師自編的練習中偶爾出現。對學生而言,這是一種客觀錯誤。遇到題目有錯,學生常常避而遠之,不審題,更不會研究題目。這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糾“錯”,使“錯題”趨于合理,便于解答。在糾錯中,學生思維活躍,會出現各種奇思妙想,這時如把思考過程完整記錄,稍作加工,便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數學小論文。
選項錯誤,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選項自身錯誤,對學生而言,是客觀的;還有一種是學生選擇有誤,這是主觀的。初中數學選擇題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命題人的意圖,注意避坑。對主觀上做錯的學生,要讓其找明錯因,及時糾正,并陳述原因。
解題錯誤也是學生經常發生的主觀錯誤。解題中犯了哪些錯誤?為什么會犯錯?出現錯誤怎樣解決?以后怎樣避免?一連串的問題都可能引起學生思考,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因此,找錯糾錯、辨析真偽的過程,為學生撰寫數學小論文提供了源泉,而數學教師則是不可或缺的挖井人。如,已知,求的值。在解題中需將原方程兩邊同時平方,得到但在接下來的計算中,少數學生會寫成誤把兩數和的平方當作平方和,漏掉一項。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怎樣預防?歸根結底,是完全平方公式沒有掌握。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完全平方公式的特點,進一步明確兩數和的平方不等于兩數的平方和,兩數差的平方也不等于兩數的平方差。此時,教師要把握機會,及時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錯因寫成數學小論文,讓學生在錯誤中尋找真知,從而弄清數學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牢固掌握數學知識。
同一題目往往可以用多種方法解決。在教學中,對一些典型題目,教師要積極引導,讓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一題多解、舉一反三”反映了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既能激發、拓展、鍛煉學生思維,也能讓學生把多種解法整理出來,寫成數學小論文。
變式訓練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一種有效方法,既可以讓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也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深度和應變能力。變式,不變的是基礎,變的是應用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見,“多解與變式”是學生撰寫數學小論文的主戰場與主陣地。
如:某電腦公司2020年一月份的營業額為200萬元,三月份的營業額為450萬元,如果平均每個月的營業額增長率相同,求這個增長率。這題可以設平均每個月營業額的增長率為x,學生很容易列出方程200(1+x)2=450,然后用直接開方法求解即可。等學生解答完,教師再進行變式:某農機廠四月份生產零件50萬個,第二季度共生產零件182萬個。求該廠五、六月份平均每個月的增長率。教師出示題目后,引導學生仔細審題,提問:此題與前題是否一樣?有何區別?區別在哪里?相等關系是什么?應如何列式?經過分析,學生發現兩題同樣涉及月平均增長率問題,區別卻很大。找到了等量關系,就可以設五、六月份平均每個月的增長率為x,列出方程50+50(1+x)+50(1+x)2=182,然后解這個一元二次方程即可。從原題到變式題,學生經歷了比較、分析、探索、嘗試、整合的過程。這時,教師如果及時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思路歷程有條理地寫出來,就會形成特色鮮明、具有個性化的數學小論文。
“難題”往往使學生陷入“百思”而不得其解。但在“百思”中,學生會進行各種嘗試,多個知識點在腦海中交織碰撞,產生一個個火花。學生在大量的推理或演算中,一層一層抽絲剝繭,最終見到“廬山真面目”。即便解答不出來,也是無限接近真知,或離真知還有最后“一公里”。就算反其道而行,學生也經歷了知識回顧、思考探究、推理演算的過程。可見,“百思”是學生攻克難題的利刃,是學生撰寫數學小論文的磨刀石和試金石。
“頓悟”與“百思”密不可分,是學生在思考、解決難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應急機智,是瞬間爆發的靈感。“頓悟”往往能幫助學生順利答題,使難題迎刃而解。或許有些“頓悟”無助于答題,但在學生腦海里埋下了“善思”的火種。因此,有選擇地將“頓悟”進行整理加工,也會形成質量不錯的數學小論文。
如:已知等邊△ABC的邊長為a,分別以A、B、C為圓心,為半徑的圓 兩 兩 相 切 于 點O1、O2、O3。求弧O1O2、弧O2O3、弧O1O3圍成的圖形面積S(圖中陰影部分)。
遇到這種題目,乍一看無法下手,很多學生會陷入思考中,短時間內很難有結果。隨著思考的持久深入,有的學生會將圖中陰影部分面積想方設法轉化成規則圖形來求;有的學生會用△ABC的面積減去三個扇形的面積;有的學生會將三個扇形拼成半圓,再用△ABC的面積減去半圓面積。諸如此類的“頓悟”都是積極可行的,值得學生去嘗試。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解題時的“頓悟”付諸筆端,一篇數學小論文也就水到渠成了。
總之,通過“出錯與糾錯”“多解與變式”“百思與頓悟”三種途徑,教師因勢利導,學生才會多多練習,積極嘗試撰寫數學小論文。在撰寫數學小論文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知識得到升華,條理更加清晰,思路更加開闊,從而達到以學促寫、以寫促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