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娜 劉淼鑫 李偉
(安康市中醫醫院,陜西 安康,725000)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一種獲得性智能損害綜合征,多于各種腦血管疾病導致的腦功能障礙后出現,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除神經系統定位損害的癥狀和體征的臨床表現,尚有神經心理癥狀和精神行為異常,已成為繼阿爾茨海默病后的第二大癡呆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發展,VD 導致的家庭和社會負擔的增加已經成為了臨床醫師和社會各界關注的重要課題。目前VD 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和日常康復訓練結合,藥物治療包括改善腦循環藥物、促進膽堿功能藥物、改善腦代謝藥物等[1-2]。丁苯酞軟膠囊(NBP)為國家一類新藥,大量研究表明NBP 在治療缺血性卒中方面療效確切,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可以重構缺血區微循環,同時還能抗血小板凝集和清除自由基。尼莫地平(Nimodipine,NMD)為雙氫砒啶類鈣離子通道阻滯劑,可抑制鈣離子內流,臨床上廣泛用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和急性腦血管病恢復期的腦血液循環改善[3]。醫院在2018 年5 月至2019 年8 月之間,對96例VD 患者分別給予NBP 和NMD 治療,效果明顯,現報道如下:
選擇自2018 年8 月至2019 年4 月在醫院治療的VD 患者96 例,患者均進過臨床癥狀、生命體征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所確診,符合VD 的診斷標準[4]。納入標準:⑴卒中后3-12 個月之內,有頭部CT 或MRI 證據顯示梗塞病灶,符合DSM-IV 癡呆的診斷標準;⑵MMSE 得分≤24 分;⑶患者病歷資料完全,且知情受試。排除標準:⑴排除既往有顱內出血史的患者;⑵排除心源性腦栓塞患者;⑶排除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者或嚴重出血傾向的患者。將96 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NBP 組:男31 例,女17 例,年齡59-78 歲,平均(65.2±8.9)歲,輕度癡呆15 例,中度癡呆33 例。NMD 組:男32 例,女16 例,年齡60-77 歲,平均(64.6±9.2)歲,輕度癡呆17 例,中度癡呆3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根據合并疾病情況,給予控制血壓、血糖、降脂、抗血小板凝集和改善腦血管循環等治療。NBP 組:給予口服丁苯酞軟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9 )治療,600 mg/日,100 mg/粒,2 粒/次,每日3 次,早中晚餐前各口服一次。NMD 組:給予尼莫地平片(哈藥集團三精明水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128 )治療,120 mg/日,20 mg/片,2 片/次,每日3 次,早中晚餐前各口服一次。
治療前及治療后第3 個月和第6 個月隨訪,利用認知功能量表(MMSE、MOCA 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評分)對患者療效進行評價,并統計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MMSE 簡易量表[5]:包括時間定向力、地點定向力、即刻記憶、延遲記憶、計算力、語言、視空間能力等項目,總分30 分,得分越高表示認知功能越高。
MOCA 評分:包括執行能力、抽象記憶、計算力、記憶力和定向力等項目,總分30 分,得分越高表示認知功能越高。
ADL 評分:包括軀體自理能力如進食、穿衣、梳洗等,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如打電話、坐公共汽車和購物等。
兩組治療前,MMSE、MOCA 評分、ADL 評分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后, NBP 組MMSE、MOCA評分明顯高于NMD 組,而ADL 評分明顯低于NMD 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3 個月后MMSE、MOCA 評分、ADL 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3 個月后MMSE、MOCA 評分、ADL 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MMSE MOCA ADL NBP 組48 NMD 組48治療前3 個月治療前3 個月t 值P 值18.5±3.6 25.2±3.4 18.3±3.8 21.3±3.7 5.377<0.001 12.6±3.2 20.2±3.5 12.9±3.0 15.6±3.9 6.082<0.001 34.2±4.8 28.1±4.5 33.9±4.9 31.3±5.7 3.053<0.01
兩組治療前,MMSE、MOCA 評分、ADL 評分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 個月后, NBP 組MMSE、MOCA評分明顯高于NMD 組,而ADL 評分明顯低于NMD 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6 個月后MMSE、MOCA 評分、ADL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6 個月后MMSE、MOCA 評分、ADL 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MMSE MOCA ADL NBP 組48 NMD 組48治療前6 個月治療前6 個月t 值P 值18.5±3.6 27.0±3.0 18.3±3.8 23.2±3.5 5.711<0.001 12.6±3.2 21.8±3.3 12.9±3.0 17.7±3.6 5.816<0.001 34.2±4.8 24.8±4.2 33.9±4.9 29.2±4.5 4.952<0.001
NBP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0.4%(5/48),NMD 組22.9%(11/48),NBP 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NMD 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目前VD 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和日常康復訓練結合,藥物治療包括改善腦循環藥物、促進膽堿功能藥物、改善腦代謝藥物等。藥物在VD 患者的治療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確合理、長期堅持服用藥物治療不僅能夠阻止或延緩病情發展,同時也是患者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保證。
本研究對VD 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NBP 治療,對另外48 例患者單獨采用NMD 治療。NBP 為國家一類新藥,大量研究表明NBP 在治療缺血性卒中方面療效確切,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可以通過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抑制谷氨酸釋放、降低細胞內鈣濃度、改善線粒體功能,提高腦血管內皮NO 和PG12 的水平,抑制血栓素A2(TXA2)的合成、抑制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方面來改善和重構缺血區微循環[6-8]。NMD 為雙氫砒啶類鈣離子通道阻滯劑,脂溶性高,易通過血腦屏障[9],并且對腦血管的作用較強,可抑制鈣離子內流,并通過抑制線粒體Na+-K+交換,促進線粒體攝鈣而使細胞內鈣含量減少而發揮神經保護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平滑肌的收縮依賴于鈣離子內流,引起膜電極的去極化,從而使平滑肌收縮[10-11],NMD 可防止鈣超載,從而阻止平滑肌的收縮而解除血管痙攣[12]。臨床上廣泛用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和急性腦血管病恢復期的腦血液循環改善。本研究表明,NBP 與NMD 治療均能明顯改善VD患者的認知功能,促進患者記憶力、計算力、語言能力和視空間結構技能等能力的提升。
治療安全性是醫師和患者關注的重點所在。NBP 約70%以代謝產物形式排出,其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據報道其不良反應主要為谷氨酸氨基轉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輕度或中度升高,停藥后可迅速恢復,少見的有惡心、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本研究發現,接受NBP 治療的患者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NMD 組,且不良反應均癥狀輕。
綜上所述,NBP 與NMD 治療均能明顯改善VD 患者的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療效顯著,而NBP 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