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至信
(永州市中心醫院,湖南 永州,425000)
創傷性氣胸是由外界暴力引發的一種支氣管或肺組織挫裂傷,常見的臨床癥狀為:胸悶、氣急、呼吸困難、脈搏細弱、休克等,救治不夠及時,患者死亡率較高。創傷性氣胸的發病原因非常復雜,結合不同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更加安全、科學合理的診療方案意義重大。經過胸腹腔穿刺檢查、X 線檢查、CT 檢查、B 超檢查等,使用先進的引流技術,優化患者的治療效果,積極改進常規治療中的不足之處,是醫務人員必須做好的重要工作。鑒于此,本文特意分析了微創胸腔內閉式引流技術在創傷性氣胸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內容總結如下:
隨機抽選100 例符合“創傷性氣胸”診斷標準的患者,提前做好患者家屬的溝通工作,展開科學分組可知: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各50 例,其中,對照組有男性患者25 例,女性患者25 例,患者年齡在22-58 歲之間,平均(34.91±2.66)歲,均為車禍引發的創傷性氣胸;實驗組則有男性患者33 例,女性患者17 例,患者年齡在25-64 歲之間,平均(38.67±3.14)歲,均為高處墜落引發的創傷性氣胸。
對照組實行常規胸腔閉式引流術,流程如下:準備好6mm的硅膠管,選擇患者鎖骨中線位置的第二肋間取1cm 左右的切口,逐層切開皮膚,對皮下肌肉組織采取鈍性分離處理,順利進入患者的胸膜腔,細心固定引流管,避免傷及患者的肋間神經及周圍的血管,固定引流管后在另一端接上水封瓶,成功引流。實驗組應用微創胸腔內閉式引流術,流程如下:準備好12GPICC 導管,選擇患者鎖骨中線位置的第二肋間取1cm 左右的切口,局部麻醉處理后將導管置入其中并送入引導鋼絲,并到達患者的胸腔內部,讓側孔均在其胸腔內部,術后經胸片檢查結果確認引流情況。
觀察兩組患者創傷性氣胸的治療情況,顯效為:手術時間很短,患者各項體征平穩,術后疼痛程度較輕,康復效果良好;有效為:手術時間較長,術中出現了血壓不穩定的情況,術后中度疼痛,康復效果不錯;無效為:均不符合上述標準,患者病情加重后危及生命。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診療服務滿意度和并發癥發生率。選擇應用SPSS 21.0 軟件處理各項數據,計量資料實施卡方檢驗,當p<0.05 時組間結果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

表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

表2:兩組患者診療服務滿意度和并發癥發生率的統計
創傷性氣胸是胸外科常見的疾病類型之一,胸膜腔是指臟層、壁層二者的空隙部分,正常情況下無氣體存在,僅有少量液體可起到潤滑效果。當人體的胸部受傷時,肺部組織會遭到較為嚴重的損害,進而導致其他產生,最終形成創傷性氣胸,可誘發呼吸困難、咳嗽及其他癥狀。該病癥具有癥狀嚴重、病情變化快的特點,若治療不當或治療不及時均會引起呼吸衰竭,甚至致死。因此,在臨床上及時采取有效術式幫助創傷性氣胸患者排出氣體對促進患者肺復張有著重要意義。傳統術式需要采用較為粗大的硅膠引流管進行氣體引流,手術耗時較長,對機體的創傷較大,不建議推廣使用。近年來,微創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已成為當前治療創傷性氣胸的一種安全、有效的術式,較好地彌補了傳統術式的諸多缺點,使得創傷性氣胸的臨床治療效果更為顯著。手術過程中僅需置入較細的引流管,便可實現有效引流[3]。該方法不僅能成功引流,還會減少患者的創傷及并發癥,比傳統術式更具安全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診療服務滿意度更高。因此,微創胸腔內閉式引流技術的臨床推廣能夠取得理想成效,必須引起廣大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繼續深入微創胸腔內閉式引流技術的應用研究非常必要且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