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至金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河南 商丘,476000)
近年來,由于人口不斷老齡化,高血壓發病人數快速上升,醫務人員應高度關注。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也是導致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因此危險性高。臨床治療需要分析其中的相關危險因素,并且采取針對性的防治對策?,F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某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80 例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組,其中男50 例、女30 例,年齡49-87歲,平均年齡(69.12±9.12)歲。疾病類型主要包括,冠心病心絞痛、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及心肌梗死等。選取同期前來就診的80 例高血壓未合并冠心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5 例,女35 例,年齡45-80 歲,平均年齡(63.88±8.52)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與排除標準:①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②研究組發生高血壓合并冠心病,對照組排除存在冠心病患者。③排除合并惡性疾病患者。④排除合并傳染病患者。⑤排除妊娠、產褥、哺乳等特殊生理時期女性人群。⑥排除肝、腎、肺等機體重要器官嚴重病變者[1]。
對兩組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匯總分析,包括患者年齡、體質指數、吸煙史、血脂、糖尿病、早發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男性發病時年齡不超過55 歲、女性不超過65 歲)、實驗室重要指標(肌酐Cr、24 h 尿蛋白定量、纖維蛋白原Fib)檢測結果等。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ˉ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 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在高血脂、糖尿病、早發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及吸煙史人數等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高血脂、糖尿病、早發心血管家族史等對比[例(%)]
研究組患者在年齡、體質量指數 實驗室各項指標(肌酐Cr、24 h 尿蛋白定量、纖維蛋白原Fib)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年齡、體質量指數、實驗室各項指標檢驗結果對比(ˉx+s )
高血壓是常見的慢性疾病,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一般需要終生服藥來控制血壓,不積極干預患者將產生嚴重不良后果,特別是對靶器官心、腦、腎損傷尤為嚴重。及時診斷并積極降壓治療是避免靶器官損傷和改善預后的關鍵,否則會導致患者殘疾甚至死亡[2]。
依據本文研究可知,高血壓患者發生冠心病是受到多個因素影響的,主要包括:①年齡:隨著年齡增長,機體各項組織器官功能不同程度衰退,為各類疾病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條件。②纖維蛋白原:可經凝血酶水解后形成肽A、B,最終將形成纖維蛋白(不溶性)并起到止血作用,Fib 水平較高則凝血功能越強[3]。③體質量指數、高血脂、尿蛋白:肥胖者大都伴隨血脂升高,高脂血癥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長期血壓升高會引起腎小動脈硬化,增加腎臟負荷量及損傷程度,機體代謝發生障礙。④吸煙史:吸煙可增加機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活性,在損傷血管的同時將釋放多種有害物質,并干擾凝血纖溶過程,使凝血因子表達增加、血小板增多,血栓更易形成。⑤糖尿病:機體內血糖含量高可引起血管病變,損害血管內膜,使脂質沉積導致血管粥樣硬化,心內動脈血管彈性降低,心血流灌注量減少。⑥早發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這雖為獨立危險因素,但其主要機理目前臨床尚不清楚,需要深入研究。綜上所述,臨床醫生應準確掌握引起高血壓患者發生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對高危人群給予積極的干預措施,減輕患者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