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建 李曉
(延安市中醫醫院,陜西 延安,716000)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常見疾病,發病率高,常見于初產婦,多發生于產后一個月內。發病初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主要伴有不同程度的乳房腫痛、腫塊以及發熱等癥狀,若腫塊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則可進一步發展為膿腫,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影響哺乳質量以及母嬰身體健康[1]。西醫治療中,主要以抗菌藥物治療為主,但效果一般,且長期用藥,可能對嬰兒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隨著中醫學技術的發展,中醫療法在急性乳腺炎的治療中發揮著優勢,主要采用辨經、辯證、辨病的方法進行選穴,為患者進行穴位指壓及乳房按摩等護理干預,取得明顯效果。基于此,現做具體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乳腺炎患者共83 例為本次課題的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參考組41 例患者中,年齡22-36 歲,平均年齡為(25.31±4.28)歲。觀察組42 例患者中,年齡23-37 歲,平均年齡為(26.73±4.19)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參考組進行抗菌藥物治療以及常規護理。(2)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進行穴位指壓及乳房按摩。穴位指壓:明確相關穴位位置,通常情況下選取乳根、太沖、肩井、膻中、大椎、曲池、乳中、至陽、合谷、內庭、靈臺等穴位,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加減,對于熱者加捏脊,同時按壓曲池、大椎;腫壅者按壓血海、內庭,同時扣擊膻中;滯乳者,按壓少澤、至 陽;乳房伴有硬結者,加灸乳根、靈臺,并捋乳頭至排出乳汁。指導患者合理體位,放松肌肉,對相關穴位進行點、按、揉、壓、擠、捏,使穴位產生酸、脹、熱等感覺,每穴5 分鐘,每天兩次,持續治療三天。乳房按摩:用溫度適宜的濕毛巾熱敷整個乳房,在乳房上涂適量凡士林,一手托住乳房,另一手用指腹按摩乳房,從乳房根部開始至乳暈處結束,并輕捋乳頭,保證乳頭部輸乳管暢通,幫助排出積乳。同時,用指腹在乳房結塊部位按摩,注意控制力道,由輕到重,力度以患者無痛苦癥狀為宜。每天兩次,治療三天。
采用SPSS18.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參考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
現代醫學認為,急性乳腺炎的發生與乳管不通、細菌侵入以及乳汁淤積有關。若任其發展,則可形成膿腫,影響母嬰身體健康。因此,有效的治療是保證炎癥早日康復的關鍵。在治療過程中,護理干預仍十分重要,主要以熱敷、哺乳后擠奶等措施為主。研究[2-4]表明,中醫學主要以針刺、按摩、中藥外敷等手段疏通乳管,消除病癥。但上述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懼針者不利于針刺的實施,中藥外敷影響哺乳。因此,應探討更為便利且有效的護理措施,以此消除腫塊,預防膿腫發生。
穴位指壓是根據患者的病癥,選取相對應的穴位進行按壓,采用點、按、揉、壓、擠、捏等特殊手法,打通乳管,通經理氣,進而起到消除腫塊的效果。乳房按摩能夠通經活絡,疏通淤積的乳汁排出體外,消除紅腫痛熱癥。因此,在急性乳腺炎患者腫塊期,除進行常規治療外,進行乳房按摩與穴位指壓護理干預,可有效預防膿腫的形成,消除患者腫塊,促進患者身體早日康復[5]。該護理措施操作簡單,患者無痛苦,便于患者家屬掌握,具有進一步推廣的價值。急性乳腺炎的預防主要以保持乳管通暢為主,并做好乳房的清潔工作,積極預防乳汁淤積、乳頭損傷。因此,在應加強孕期健康教育,指導產婦用溫水清洗乳頭。對于乳頭內陷的產婦應經常擠捏提拉乳頭,以保證正常哺乳。在本次調查研究中,與常規護理的急性乳腺炎患者相比,接受乳房按摩與穴位指壓護理干預措施的患者,其腫塊消失,病情得到控制,有效預防膿腫的形成。這充分證明,該護理措施的有效性,值得進一步推廣。哺乳期應養成定時哺乳的習慣,哺乳后及時排空乳汁,清洗乳頭。對于乳頭皸裂者,應及時治療。同時,做好嬰兒口腔的清潔工作,避免含乳頭睡覺。
綜上所述,在急性乳腺炎患者腫塊期,應積極進行治療,并輔以相關中醫療法進行護理,以此優化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早日康復,而乳房按摩與穴位指壓護理干預措施,大大降低了膿腫的發生率,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