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鴻
(仁懷市中樞街道衛生服務中心,貴州 仁懷,564500)
在中醫學中,胃脘痛并非單指一種疾病,而是胃痙攣、消化性潰瘍多種疾病的總稱。胃脘痛患者發病后常伴隨惡心嘔吐、噯氣、納差等癥狀,且長期反復發作,任何時間均可發病,尤其冬春季發病率最高,所有人群均可患病,但主要以中青年人群患病率最高[1]。中醫講究辨證分型,而肝氣犯胃型是最為常見的胃脘痛類型,主要與情志不暢有關。以往西藥治療中,其臨床效果并不理想,且長期用藥極易出現多種副作用[2]。基于此,我院為探究肝氣犯胃型胃脘痛的中醫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肝氣犯胃型胃脘痛患者共63 例為本次課題的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31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3 例,女性患者18 例;年齡23-55歲,平均年齡為(35.26±6.42)歲;病程3-16 個月,平均病程為(6.37±3.15)個月。研究組32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 例;年齡24-56 歲,平均年齡為(35.19±6.83)歲;病程4-16 個月,平均病程為(6.58±3.11)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資料方面相似,P>0.05,無統計學意義。
(1)對照組接受西醫治療。口服蘭索拉唑腸溶膠囊,30mg/1 次,1 次/1d;口服康復新液,10ml/1 次,3 次/1d。持續治療一個月。(2)研究組接受柴胡疏肝散治療。方劑由柴胡15g、陳皮10g、炙甘草9g、白芍15g、川芎10g、制香附15g、枳殼15g、紫蘇梗12g 組成。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加減,予以胃痛嚴重患者,加用郁金12g、延胡索10g;予以噯氣嚴重患者,加用刀豆10g、旋覆花9g;予以反酸嚴重患者,加用煅瓦楞子20g、烏賊骨12g。將以上中藥藥材按比例熬成藥汁,每天一劑,分早晚兩次溫服,持續治療一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中醫證候積分。
采用SPSS18.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在臨床療效的對比,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社會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極易引發情志不暢的現象,導致身體氣機失調,肝氣犯胃,進而引發胃脘痛。中醫學[3]認為,胃脘痛的主癥為上腹胃脘處疼痛。而在西醫學中,急慢性胃炎、胃痙攣、消化不良等腹部疼痛的病癥均屬于胃脘痛范疇。在疾病的治療中,單純使用西藥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應尋求其他有效的治療手段。隨著中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中醫治療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中極占優勢,且效果確切,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被廣為認可。
中醫學認為,胃脘痛的發病位置在胃,但疾病的發生與肝脾等臟器密不可分,因此,對于肝氣犯胃型胃脘痛的治療主要以疏肝理氣、和胃健脾為主,肝臟的疏泄功能正常運行,人體氣機才會運行順暢,經絡通常,血液循環才能通常無阻塞,脾胃活動正常,胃痛癥狀進而得到改善。柴胡疏肝散的主要作用是疏肝理氣,方中柴胡發揮著重要的治療效果,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川芎、香附具有疏肝理氣的功效,并能充分激發柴胡的藥性;加之枳殼、白芍、陳皮等藥材,諸藥聯合,可充分發揮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功效。現代藥理學認為,柴胡疏肝散方劑中的藥材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消除炎癥因子,同時具有止痛的效果,在胃脘痛治療中極具療效。在本次調查研究中,采用對照試驗,對比西醫與中醫治療肝氣犯胃型胃脘痛患者的臨床效果,經研究發現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及中醫證候積分具有明顯的差異性。這充分證明,中醫治療肝氣犯胃型胃脘痛的優勢,效果確切,且并無明顯副作用,值得推廣。
綜上所述,對于肝氣犯胃型胃脘痛患者來說,進行中醫治療效果明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可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