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
(河北省秦皇島市中醫醫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臨床消化內科較為常見的急癥之一,是指多種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繼以胰腺局部炎癥反應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它器官功能改變的疾病。臨床上,大多數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臨床經過兇險,總體死亡率為5%~10%[1]。本病病因迄今仍不十分明了,常見因素大致為胰管阻塞、胰管的內壓增高及患者飲食不當等[2]。急性胰腺炎作為一種分解代謝病,其發病機制到目前為止尚不完全清楚,綜合近些年來的臨床調查結果,對急性胰腺炎的發病機制進行總結發現主要為:患者飲食不規律、偏食、嗜酒等原因,長期飲酒者容易發生胰腺炎,在此基礎上,當某次大量飲酒和暴食的情況下,促進胰酶的大量分泌,致使胰腺管內壓力驟然上升,引起胰腺泡破裂,胰酶進入腺泡之間的間質而促發急性胰腺炎,使患者自身胰酶引起自身組織消化及胰腺循環障礙而導致全身臟器損傷。患者常會有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發熱等癥狀,出血壞死型胰腺炎還可出現休克、高熱、黃疸、腹脹以至腸麻痹、腹膜刺激征以及皮下出現淤血斑等。
選取2017 年5 月至2018 年7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 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療方法是消化內科的綜合治療,且所有患者都符合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診斷標準。80 例患者中男42 例,女38 例,年齡21-70 歲,平均(46.3±5.8)歲。所有患者都表現出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80 例患者中有13 例患者屬于重癥,67 例患者屬于輕型。其中因為暴飲暴食導致發病12 例,因為嗜酒原因導致發病20 例,因為膽源性導致發病23例,因為高脂飲食導致發病25 例。其中合并高血壓16 例,合并冠心病18 例,合并高血脂20 例,合并糖尿病26 例。
所有患者均采用消化內科的綜合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如下:(1)常規禁食:對有嚴重腹脹,麻痹性腸梗阻者應進行胃腸減壓,在患者腹痛減輕/消失、腹脹減輕/消失、腸道動力恢復/或部分恢復時可以考慮開放飲食,開始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逐步過渡至低脂飲食,不以血清淀粉酶活性高低作為開放飲食的必要條件。(2)給予患者吸氧,并觀察其生命體征情況以及血氧飽和度,對血容量不足的患者給予補充血容量治療。(3)補液:補液量包括基礎需要量和流入組織間隙的液體量,應注意輸注膠體物質和補充微量元素、維生素。(4)鎮痛:疼痛劇烈時可考慮鎮痛治療。在嚴密觀察病情的情況下,可注射鹽酸呱替啶(杜冷丁)。不推薦應用嗎啡或膽堿能受體拮抗劑,如阿托品,654-2 等,因前者會收縮奧狄氏括約肌,后者則會誘發或加重腸麻痹。(5)抑制胰腺外分泌和胰酶抑制劑應用: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奧曲肽)可以通過直接抑制胰腺外分泌而發揮作用,主張在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中應用。生長抑素制劑用法:首次劑量250 μg,繼以250 μg /h 維持;奧曲肽用法:首次劑量推注0.1 mg,繼以25 μg ~ 50 μg/h 維持治療。停藥指證為:臨床癥狀改善、腹痛消失,和/或血清淀粉酶活性降至正常。(6)血管活性物質的應用:由于微循環障礙在急性胰腺炎,尤其重癥急性胰腺炎發病中起重要作用,推薦應用改善胰腺和其它器官微循環的藥物,如前列腺素E1 制劑、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劑制劑、丹參制劑等。(7)抗生素應用:對于輕癥非膽源性急性胰腺炎不推薦常規使用抗生素,對于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應常規使用抗生素。如果患者病情較輕,則給與其喹諾酮類抗生素聯合甲硝唑類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如果患者病情比較嚴重,則初期給與廣譜抗生素,后期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來選擇合適的抗感染藥物進行治療[3]。抗生素的應用應遵循:抗菌譜為革蘭氏陰性菌和厭氧菌為主、脂溶性強、有效通過血胰屏障等三大原則。
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和分析患者治療前后的白細胞、血淀粉酶、白蛋白和APACHE-II 評分的指標,療效判定標準分為治愈、有效和無效。其中治愈是指通過治療,采用胰腺彩超檢查,胰腺水腫消失,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進食低脂飲食無不良反應,血淀粉酶、體溫、血常規等都恢復正常;有效是指通過治療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胰腺彩超檢查結果顯示胰腺水腫有所消退,血淀粉酶、體溫、血常規等各項檢查結果趨向正常;無效是指通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出現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等癥狀。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通過Epidata 數據處理,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對患者臨床治療觀察以及研究所用到的全部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取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計量數據,檢驗的標準是0.05,P<0.05 則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0 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療后均有所好轉,其中治愈62 例,占77.5%,有效16 例,占20%,無效患者有2 例,占2.5%,治療總有效率是97.5%,2 例無效患者轉外科治療。
治療后相關指標和治療前進行對比,均有顯著的優越性,因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患者相關指標變化情況的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患者相關指標變化情況的比較(±s)
時間 例數 WBC(109/L) 血淀粉酶(U/L) 白蛋白(g/L) 乳酸脫氫酶(U/L) APACHE-Ⅱ(分)治療前 80 12.9±4.9 1398±179 2.3±0.4 123.58±18.74 12.5±5.1治療后 80 10.3±1.8 442±88 4.2±0.9 146.23±12.45 8.3±2.0 t 2.8361 41.0256 17.2549 8.0538 7.0123 P <0.05 <0.05 <0.001 <0.05 <0.05
急性胰腺炎為消化內科常見急腹癥,80%以上患者病情較輕,有自限性特征,應用藥物治療數天即可康復。少數患者病情較重,發生胰腺出血感染,易造成腹膜炎、休克等嚴重病癥,致死率高。有學者指出,胰蛋白酶發生超反應是胰腺炎的發病機制[4]。當彈性硬蛋白酶被激活以后,胰腺會發生自身消化反應,將細胞脂肪膜轉變為脫脂卵磷脂,促進炎性介質釋放,導致局部血供障礙,同時其也會促進腎血管收縮,導致多器官衰竭。
一般而言,臨床對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處理方式:優先選擇內科保守治療,如果保守治療無效,則采取手術治療。大部分患者經內科治療后均能痊愈,只有極少數患者需轉為手術治療。由此可見,內科治療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治療方式。
通過對我院80 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消化內科對癥支持、抗感染、抑制消化液分泌等方法治療,治療后的相關指標明顯優于治療前。綜上所述可知,對急性胰腺炎患者給予對癥的消化內科治療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獲得較高的治療效率,值得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大力借鑒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