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丹,石曼,姜朝暉
(江門市中心醫院,廣東 江門 529200)
白血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針對該病的治療以化療為主,經過化療的患者,往往伴有粒細胞不足現象,同時合并感染,其同樣是一種血液疾病。與此同時,由于體液免疫異常、機體細胞功能障礙,使得患者病情加重,因此抗菌藥物抗感染治療方法的選擇特別重要[1]。本研究主要針對本院接收的白血病感染患者實施頭孢類抗菌藥物聯合阿米卡星治療效果進行綜合分析,詳細內容如下。
本次研究35 例研究對象均為2020 年1 月至2021 年2 月前來本院治療的白血病感染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為基準分組,對照組(17 例)中,男、女分別有9 例與8 例;最小年齡、最大年齡分別是20 歲與74 歲(42.89±4.27)歲;身體質量指數:18.53kg/m2-23.02kg/m2(20.13±0.63)kg/m2;文化水平:小學3 例,初中4 例,高中5 例,大專及大專以上5 例;觀察組(18 例)中,男、女分別有10 例與8 例;最小年齡、最大年齡分別是21 歲與72 歲(42.91±4.32)歲;身體質量指數:18.51kg/m2-22.69kg/m2(20.15±0.59)kg/m2;文化水平:小學2 例,初中5 例,高中4 例,大專及大專以上7 例;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比較,未見明顯差異(P>0.05)。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2]:與《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中白血病診斷標準相符;經過細胞形態學及免疫分型檢查提示白血病;經化療后,白細胞在1.0*109/L 以下;發熱體溫超過38.5℃;自愿簽署書面同意書;溝通、理解、表達能力均正常;意識清楚;臨床資料齊全、完整;排除標準:存在器官功能不全;合并心理障礙或者具有精神疾病史;意識模糊;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合并凝血功能障礙;非腫瘤因素引起的發熱;未接受化療者;拒絕參與本次研究或者中途選擇退出。
對照組:頭孢他啶(批號:國藥準字H20013075;廠家:齊魯制藥有限公司)聯合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批號:國藥準字H53021600;廠家:大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靜脈滴注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600mg,靜脈滴注生理鹽水100mL 與頭孢他啶2.0g 混合液,每次12 小時。
觀察組: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批號:CY5823 國藥準字;H20020597 廠家: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聯合硫酸阿米卡星。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與對照組用法、用量均相同,靜脈滴注生理鹽水100mL 與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3.0g,每次12h,兩組均進行為期7 日治療。
①統計治療效果。療效判定:貧血、發熱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血常規、肝腎功能等經檢查提示正常,X 線胸片檢查肺部感染恢復正常,表示顯效;貧血及發熱等臨床癥狀基本緩解,經血常規、肝腎功能等檢查提示接近正常,肺部感染得到控制,表示有效;與以上判定指標不符,表示無效。(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治療總有效率。②統計不良反應發生狀況,包括皮膚軟組織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21.0 處理研究結果,率(%)表示計數資料,以χ2檢驗;(±s)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更高,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差異顯著(P<0.05),見表2。
白血病是臨床常見惡性疾病之一,該病誘發因素包括病毒、遺傳因素、苯及其衍生物接觸、電離輻射等,因為白細胞增殖失去控制,進而明顯影響了機體造血功能,與此同時,大部分具有貧血、淋巴結腫大、感染、疼痛等臨床癥狀,嚴重危害到患者身體健康、生命安全[3]。
現階段,白血病等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疾病治療過程中,主要采取化療方法,其能夠盡可能的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使患者生存時間增加。白血病臨床治療期間,通常情況下,化療可以有效抑制骨髓,降低機體白細胞水平,使其低于1.0*109/L,但是由于患者合并細胞免疫功能障礙、體液免疫功能障礙等問題,進而提高了感染概率。因為化療后白血病患者自身身體質量較差,再加之粒細胞不足、感染等,明顯影響了治療效果,與此同時,如果治療不及時,很容易加快感染發生速度,快速加重了機體感染,部分甚至造成死亡、敗血癥。所以,規范、科學的對策在控制、治療和預防化療期間白血病感染尤為重要。臨床治療過程中,抗菌藥物的選擇特別重要[4]。當前,臨床上主要通過廣譜抗菌藥物聯合應用方法對白血病進行治療。近年,在耐藥菌株日益增多的同時,革蘭氏陰性菌使用范圍越來越廣,且效果明顯,同時第三代頭孢類耐藥性是當前疾病治療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隨著醫療行業的發展,第三代頭孢類抗生素加酶抑制劑隨之出現,其抗菌活性較強和抗菌譜廣,隨著藥物的推廣,其逐漸代替了第三代頭孢類抗菌藥物,是當前用于疾病治療常用藥物[5]。
阿米卡星是一種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是常見抗菌藥物之一,對于革蘭陰性桿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等造成的感染均適用。阿米卡星可對細菌體內核糖體直接作用,并對細菌亞基競爭性結合,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使得細菌細胞壁及細胞膜受損,加快了細菌死亡速度,從而將抗菌作用充分發揮出來[6]。所以,阿米卡星在白血病感染治療中應用效果明顯,而且抗菌效果顯著,從而減輕感染等臨床癥狀。頭孢他啶是第三代頭孢菌素,其使用范圍較廣,針對許多細菌作用效果顯著。據有關資料顯示,長期采用頭孢他啶治療,很容易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增加耐藥性,但是該藥物安全性偏低,有些甚至導致患者發生時間增加,無法對病情有效控制[7]。所以,白血病感染治療過程中,頭孢他啶應用效果不佳。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是第三代頭孢菌素,其可以對致病菌細胞壁的合成有效抑制,同時利用細菌自溶酶能夠溶解病菌并消滅。除此之外,頭孢哌酮可進一步提高機體作用效果,避免β-內酰胺酶水解[8]。相比于頭孢他啶,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具有較強的與青霉素結合蛋白親和力。所以,頭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與阿米卡星聯合在白血病感染治療中應用效果效果,而且具有較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9]。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是94.44%與5.56%,與對照組的64.71%、35.29%相比更優,差異均顯著(P<0.05);由此分析,白血病感染患者通過實施頭孢類抗菌藥物治療,能夠明顯減輕患者發熱、貧血等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而且以上兩種藥物安全性較高,能夠盡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確保良好的治療效果。據有關資料顯示[10],頭孢他啶聯合阿米卡星與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聯合阿米卡星均有助于患者臨床癥狀減輕,但是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聯合阿米卡星作用效果更為明顯,其能夠有效控制感染狀況,獲取理想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聯合阿米卡星在白血病感染疾病治療中應用效果明顯,其有助于患者臨床癥狀及早減輕,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而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可加快患者康復速度,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