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莉金,黃靜
(南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廣西 南寧 530022)
中心靜脈壓(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指血液經過右心房及上下腔靜脈時所產生的壓力,正常值為0.49-1.18KPa(5-12cmH2O)[1]。其監測的目的是防止短時間內急需大量補液治療導致心臟循環負荷過重,早發現早處理[2]。目前,臨床上監測CVP 方法有儀器監測法和傳統手工測量法。儀器監測法方便、安全、患者舒適度高但費用高,滿足不了所有患者需求;傳統手工測量法取材方便、低廉為普通病房患者首選,但其測量工具不統一、操作繁瑣、不便捷、個別護士依從性不高,出現延測或不測,存在安全隱患[3-4]。因此,筆者對傳統中心靜脈壓測量工具進行研制改良,包括測壓管、測量尺、支撐底座,并在臨床上應用,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8 月至2020 年8 月在重癥監護病房住院患者50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齡18-91歲,平均年齡(58.120±06.174)歲。納入標準:在我院重癥監護病房住院需監測CVP 的患者,年齡≥18 歲,經頸內或鎖骨下深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且通暢,病情允許平臥位的患者。本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和患者家屬知情同意。研究對象來源于我院3 個重癥監護病房:(1)心胸外科重癥監護病房(CSICU))22 例;其中主動脈夾層9 例,肺癌5 例,重癥肺炎4 例,肺挫傷4 例。(2)神經外科重癥監護病房(NSICU)15 例,其中腦干出血7 例,重型顱腦損傷8 例。(3)急診重癥監護病房(EICU)13例,其中COPD 急性加重期5 例,急性左心衰竭2 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昏迷3 例,意識障礙3 例。頸內深靜脈置管情況:右側48 例,左側2 例;導管置入深度13cm;雙腔導管30 例,三腔導管20 例。
3 種CVP 測量法均由培訓考核合格的固定兩名護士進行操作。一名護士操作,另一名護士看時間、記錄。以網絡手機時鐘統一記時,記時從確定測量“零”點完成開始,由操作護士發出“開始/結束”,即刻記時;CVP 讀數統一以測壓管內液體下降穩定上下3 次為CVP 值;組間需間隔3~5min,確保導管通暢。
1.2.1 用物準備與制作方法
底座1 個,外貼刻度標尺的透明塑料圓柱空心硬管預留凹槽1mm、長度30cm、內徑8mm、外徑10mm 的測量尺1 根,0.9%生理鹽水250mL1 瓶,一次性輸液器1 付,測壓管1 根(將1 條一次性輸液器剪去墨菲氏滴管以上部分,預留長度70cm,開口端上方設置空氣過濾器),一次性三通管1 個,輸液架1 根,無菌剪刀1 把。測量CVP 時將測壓管嵌入測量尺內后安置于底座上方,確定測壓“零點”,調節底座適宜高度即可。
1.2.2 測量方法
將輸液器上端插入0.9%生理鹽水瓶口掛上輸液架,接上三通管排盡管內空氣,然后與深靜脈導管補液主端口連接、測壓管與三通管側端口連接,然后依次打開輸液器調節開關,旋轉三通關閉測壓端口,液體滴入流暢,確認導管通暢后旋轉三通關閉補液端口,使液體流入測壓管至30cm 高度時即旋轉三通,使測壓管與深靜脈導管相通,觀察測壓管內液面下降穩定不再下降并平行于測量尺刻度即為CVP 值。傳感器法按照密閉壓力傳感器操作流程進行;傳統組法按照開放式中心靜脈壓操作流程進行。
1.2.3 觀察指標
觀察3 種測量方法所得的CVP 值(mmH2O)和測量所需要的時間(s)。
1.2.4 統計方法
統計分析采用SPSS 20.0 進行,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形式,三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間比較采用lsd檢驗,檢驗水準a=0.05。
3 種測量法所得CVP 值、測量所需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160,P=0.045、F=63.948,P=0.000);兩兩比較(CVP 值):傳感器法與新型法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30,P=0.530),傳感器法與傳統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23,P=0.017);操作所需時間(s):傳感器法與新型法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835,P=0.405);傳感器法與傳統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350,P=0.000)。見表1。

表1 50 例患者3 種中心靜脈壓測量法CVP 值、所需時間比較
CVP 監測是動態觀察CVP 變化趨勢,是指導危重患者液體復蘇最常用的方法,對了解有效循環血容量和心功能狀態有著重要意義[5-6]。CVP 監測數值的準確性易受諸多因素的影響,CVP 數值高、低均直接影響患者病情判斷和分析,延誤治療最佳時機,嚴重可危及患者生命[7]。
CVP 測量值誤差包括電子儀器測量法和手工測量法。確定測壓“零”點的準確性直接影響CVP值的讀數[8],如零點上移CVP值下降,零點下移CVP值上升;患者的體位也影響CVP值,當床頭抬高時CVP值讀數下降[9-11]。因此,測量時患者取平仰臥位,以右心房為心點[12],CVP 測量“零”點水平軸為第四肋間與腋中線的交叉點[13],其測量的CVP 讀數相對客觀準確,誤差較小。深靜脈導管置入深度也影響CVP值,常規首選深靜脈雙腔導管,置管深度約13cm。導管管腔通暢程度也影響到CVP值的讀數,一般以0.9%生理鹽水沖管,液體為直線或滴數大于60 滴,視為導管通暢[14-15]。如患者需要輸血或高濃度液體時,應充分予生理鹽水沖管,保持導管通暢,延長導管使用壽命。從表1 分析,以傳感器測量法為金標準,傳統法與傳感器法測量所得的CVP值、操作所需時間比較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23,P=0.017;t=-9.350,P=0.000)。該測量法存在明顯差異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⑴確定零點移位,傳統的測量尺需要操作者用手固定,另一只手要控制輸液調節器和三通按鈕,眼睛又緊盯測壓管液面下降,慌亂的同時手失去平衡;⑵傳統法以一次性使用延長管為測壓管,管子太長,管腔太細,液面下降太慢、耗時[13]。新型法與傳感器法比較測量所得的CVP值以及操作所需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30,P=0.530;t=-0.835,P=0.405);該方法與傳感器法測量CVP 取得相同效果,方便、快捷、準確。可能與該測量裝置設計創新有關:⑴底座支撐測量尺,護士不需要用手固定,測壓零點不易移位;⑵測量尺為圓柱中間預留凹槽方便測壓管嵌入并固定,無需膠布黏貼,測壓管也不會滑脫;⑶測壓管采用一次性輸液器裁制而成,長度僅需70cm,開放上方端口設置空氣過濾器,使其與外界大氣壓相通,液面下降快且保持整個測壓管路密閉無菌。顯然,新型法測量CVP 實用、可行、創新優于傳統法,值得臨床推廣。
綜上所述CVP 監測是急危重癥患者容量管理中的重要價值,仍是液體復蘇中的監測血流動力學最常用指標。本研究通過比較3 種CVP 測量法所得的 CVP值以及操作所需時間之間的差異,找尋其中操作簡單、方便、快捷、安全、誤差小,更適用于臨床操作,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和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