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文藝,蔣琳
(川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內科,四川 南充 637000)
患者,女,45 歲,3+月前無意間發現右頜下有一包塊,約蠶豆大小,無疼痛,未引起重視,未行任何處理。此后患者自覺包塊逐漸增大,遂到我院就診,入院查體:右頜下捫及一包塊,大小約3.0cm*1.0cm*1.5cm,卵圓形,質硬,表面光滑,活動度欠佳。既往史:4 年前在南充市中心醫院確診“下頜骨成釉細胞瘤”并行手術治療,余無特殊。個人史:有吸煙嗜好,吸煙15 年,每日20 支,未戒煙。完善頜面部CT 檢查:右側腮腺內下方及頸動脈鞘旁、頜下腺后方區域見一軟組織結節,大小約3cm*2.2cm。胸、腹部CT 均無異常。
排除手術禁忌,在全麻下行“右頜下腫物切除術+右腮腺部分切除術+頜面頸深部腫物探查切除術+筋膜組織瓣成形術”。術中見:右頜下胸鎖乳突肌深面頸鞘旁見腫大包塊,邊界清楚,活動度可,與頸鞘關系密切,上界與腮腺下級粘連明顯。術中冰凍報告提示肌上皮瘤。大體標本:包塊約4.5cm*2.5cm*2.3cm,切面灰白,質中,包膜完整,腫物軟組織中捫及結節6 枚,大者1.5cm*1cm*0.8cm,小者直徑0.5cm,切面灰白、灰紅,質中。冰凍后石蠟切片診斷:(右側腮腺)富于透明細胞的惡性腫瘤,細胞胞漿透明,無明顯異型,傾向于涎腺源性,周圍軟組織中淋巴結(4/9)見腫瘤轉移(見圖1)。免疫組化染色結果:CK(-),CK20(-),CD10(-),RCC(-),P63(+),Pax8(-),Vimentin(-),S-100(-),SMA(-),Calponin(-),Ki67(+,約5-10%),P40(+),TTF-1(-),結果支持(右側腮腺)透明細胞癌。

圖1 腮腺透明細胞癌(HE 染色 400 倍)
透明細胞癌由“叛變”的正常細胞衍生而來,多來自米勒管上皮,較少發生在涎腺。腮腺惡性腫瘤約占腮腺腫瘤的29%。1994 年Milchgrub 等首次將一單側腮腺低分化腫瘤定義為玻璃樣透明細胞癌(HCCC),又稱富糖原腺癌或富糖原透明細胞癌[1],該病罕見,為低度惡性,淋巴結轉移只占病例的約15%,10 年生存率約90%,文獻所報道生存時間從1 月到15 年不等。透明細胞癌的致病因素仍不確定,可能相關的有:放射線,包括太陽光,游離性輻射品,如鈾、鐳、紫外線等。
超聲檢查因價格偏低、無射線、無創,為腮腺腫瘤初篩的首選檢查,對腮腺腫瘤診斷符合率可達78.6%。并可在超聲引導下行腮腺腫塊穿刺活檢確診。需完善全身影像學檢查,排除腮腺轉移性腫瘤。
透明細胞癌常需與涎腺含透明細胞的腫瘤如上皮-肌上皮癌、透明細胞型肌上皮癌、腺泡細胞癌、黏液表皮樣癌、嗜酸細胞腺瘤、牙源性透明細胞癌、牙源性鈣化上皮瘤及腎癌轉移等鑒別[2]。透明細胞癌腫瘤細胞由多角形透明細胞構成,間質內可以見特征性的玻璃樣變性的結締組織,并可見少量嗜酸細胞,S -100 蛋白、肌動蛋白和Vimentin 為陰性[3]。上皮-肌上皮癌及透明細胞型肌上皮癌的透明細胞為肌上皮來源,肌上皮標記如S100、SMA、P63、CD10、calponin 等陽性[4]。腎透明細胞癌轉移可根據CK、CD10、Vimentin 陽性及全身影像學檢查加以鑒別。
病灶局限者治療手段首選根治性手術[5]。對已侵犯腮腺周圍組織者,主張擴大手術范圍并行淋巴結清掃術(Ⅱ~Ⅴ區)。該疾病轉移率約30%。手術局部切除后通常預后良好,復發率低。根據病檢結果建議本例患者二次手術行右側腮頸聯合根治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