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嵐
(佛岡縣中醫院,廣東 清遠 511640)
腦中風病是當前臨床多發腦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近年,經調查研究發現,我國中風患者越來越多,并呈增加趨勢,其可能與當前老齡化現象日益加重有關。中風病發生后,約50-70%致殘,而且致殘范圍廣,包括語言功能、運動功能、記憶力、吞咽功能、視力、思維能力和感覺等,以上功能障礙均會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質量。中風疾病治愈難度較大,所以預后改善,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已經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盡管運動療法有助于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但是效果不理想[1]。中醫在腦中風方面的研究有很多,而且效果明顯。因而,本研究針對康復訓練聯合中醫辨證護理在缺血性中風治療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隨機抽選2018 年4 月至2020 年4 月本院接收的120 例缺血性中風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為基準分組,對照組(60 例)中,男、女分別有35 例與25 例;年齡最小、最大分別是45 歲與76 歲(55.85±8.39) 歲;患 病 時 長:1d 至46d(17.38±5.41)d;觀察組(60 例) 中,男、女分別有37 例與23 例;年齡最小、最大分別是43 歲與75 歲(55.79±8.42) 歲;患病時長:1d 至44d(17.42±5.37)d;一般資料方面,兩組比較,差異較小(P>0.05)。
對照組:常規護理。具體如下:①飲食干預。制定科學、規范、營養均衡的飲食方案,協助患者養成規范的飲食習慣,特別是合并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進一步完善飲食方案,并對患者飲食進行指導,叮囑患者嚴格按照飲食方案進行印制。針對消化功能不練者,叮囑患者多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針對排便受阻者,增加高纖維素食物攝入量[2]。②體位干預。針對重癥患者,對其體位擺放進行有效制度,盡可能的使其處于正確體位。針對偏癱需要臥床者,改變患者臥姿,并進行按摩,盡可能的防止褥瘡的發生。③針對需要打點滴治療者,對流速進行適當的調整,同時對患者不良反應進行觀察。④對患者運動療法進行指導,康復期間,對患者感受狀況進行詢問,并對治療方法進行調整。
觀察組:康復訓練聯合中醫辨證護理。康復訓練:按照循序漸進原則開展康復訓練,從簡單到難,從被動到主動。針對偏癱臥床者,從臥位訓練開始,具體有被動活動關節、翻身訓練等。根據病情發展,對整體訓練內容進行調整,從臥位開始,逐漸向坐位、立位、行走的順利進行。坐位訓練有自身平衡訓練、肌肉對抗訓練及床邊練習等;立位訓練有平衡訓練及站立訓練等;行走訓練有持拐步行訓練、踏步訓練、上吸樓梯訓練和平衡杠內步行訓練等。對生活訓練進行指導,包括脫衣及穿衣訓練、脫襪子、穿襪子、脫衣、穿衣等,由床上到輪椅,再從輪椅到床上返回訓練等。針對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難者,實施單獨訓練。對吞咽體位或者吞咽姿勢進行選擇:吞咽時,幫助患者調整到體位或者臥位,利用該方法有助于舌骨肌張力改善,使頸部肌肉呈放松狀態,被動上抬喉部,以便更好的吞咽,避免誤吸的發生。其次,對吞咽速度、吞咽食團大小進行調整:延緩吞咽速度,減小食團體積。最后,空吞咽訓練:每次咽下食物后,指導患者多進行幾次吞咽動作。中醫辨證護理:①循經按摩。以中醫臟腑辨證為依據,循經按摩病變臟腑經絡。以患者感覺異常為止為依據,按摩痙攣。合理調整按摩力度,并根據走行方向實施按摩[3]。②飲食指導。根據中醫理論和陰陽協調臟腑的原則進行飲食調整。針對熱盛者,增加綠豆、冬瓜、梨、西瓜等攝入量;針對陰虛者,增加韭菜、羊肉攝入量;針對肝火盛者,多喝菊花茶;針對腎虛者,增加枸杞、上身等攝入量;針對便秘者,多食用胡桃仁、香蕉及菠菜等。③情志干預。大部分中風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殘疾,明顯影響了患者心理,再加之顧慮多、心理壓力大,過度擔憂生活能力、活動能力及康復狀況等。所以情志護理工作的開展特別重要。通過實施健康宣教方式,為患者講解缺血性中風有關內容,包括誘發因素、治療方法等,增強疾病治療自信心。根據患者興趣愛好,分散注意力[4]。④中藥調理。予以患者補陽還五湯,藥物組成包括黃芪40g,姜半夏9g,當歸20g,膽南星10g,川芎15g,石菖蒲10g,赤芍15g,郁金10g,桃仁10g,山楂30g,紅花10g,桂枝10g,地龍10g,丹參20g,炙甘草10g,牛膝15g[5]。
①檢測所以患者臨床痙攣指數(CSI)、功能綜合評定量表(FCA)、四肢簡化Fugl-Meyer 評分(FMA)、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NDS)。②評估患者焦慮和抑郁狀態,判定依據分別是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值越高,說明焦慮和抑郁癥狀越嚴重,反之,表示抑郁和焦慮癥狀較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 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的表示方法與檢驗值分別是(±s)和t;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
CSI、FCA、FMA 和NDS 評分方面,護理前,兩組比較,差異較小(P>0.05);護理后,觀察組比對照組優,差異明顯(P<0.05),見表1。
SDS 及SAS 評分方面,兩組護理前未見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均比對照組低,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1 兩組CSI、FCA、FMA 和NDS 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CSI、FCA、FMA 和NDS 評分對比(±s,分)
CSI 評分 FCA 評分 FMA 評分 ND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60 13.69±5.98 8.45±3.69 27.09±5.32 46.75±4.87 40.72±8.45 70.72±9.11 22.85±4.87 9.35±5.69觀察組 60 13.94±5.82 6.84±2.97 27.21±6.05 52.01±6.08 41.54±9.26 86.45±10.65 22.32±4.29 4.00±3.96 t 0.232 2.633 0.115 5.230 0.507 8.694 0.633 5.978 P 0.817 0.009 0.908 0.000 0.613 0.000 0.528 0.000分組 例數
表2 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s,分)
SAS 評分 SD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60 53.29±5.86 47.92±4.85 55.29±5.51 49.75±5.01觀察組 60 54.05±6.21 40.39±5.03 54.63±5.87 41.94±5.76 t 0.689 8.347 0.635 7.925 P 0.492 0.000 0.537 0.000分組 例數
腦中風病是當前發生率較高的一種腦血管疾病,該病具有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等特點[6]。近年,腦中風病患者越來越多,并呈增加趨勢。該病主要采取康復治療方法進行,以便患者機體功能及早恢復[7]。
缺血性中風誘發因素有很多,包括脾失健運、情志郁怒、過度勞累等,除此之外,還與氣候變化有關[8]。本次研究中,主要為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康復訓練與中醫辨證護理方法,康復訓練內容包括肢體被動和主動訓練、坐位、立位等訓練等,中醫辨證施護按摩、飲食、中藥等,根據患者病情變化調整飲食方法,增強其自身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同時結合情志護理,能夠平衡患者身心[9]。因為缺血性中風具有較高的致殘率,使得患者心理和壓力均需要承受較大的壓力。臨床治療和護理過程中,主要圍繞患者進行,從而加快肢體功能康復速度,盡量避免致殘現象的出現[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CSI、FCA、FMA、NDS、SDS 和SAS 評分方面,護理前,兩組比較,差異較小(P>0.05);護理后,觀察組均比對照組優,差異均明顯(P<0.05)。可見,通過實施康復訓練聯合中醫辨證護理方法,有助于患者肢體功能進一步改善。
綜上所述,為缺血性中風患者提供康復訓練聯合中醫辨證護理方法,不僅可以提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而且可以改善患者負面情緒,值得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