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陶美玲,李新茹
(甘肅省婦幼保健院客服中心,甘肅 蘭州 730050)
目前,洗手被公認為是防止感染及控制微生物傳播的最重要手段,且操作簡單,成本低廉[1]。有研究顯示,兒童獲取洗手相關衛生知識的途徑,主要通過教師和家長,因此,教師及家長應通過自身樹立榜樣,提高督促兒童洗手的意識,促進兒童采納洗手行為[2]。同時,門診及臨床口腔教育在口腔知識宣傳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為此設計的洗手刷牙雙面轉盤是一種簡單而直觀且有趣味性的,指導門診及住院患兒減少疾病傳播及口腔保健的標識牌之一,也為醫務人員提供了一條快速、直觀掌握患兒基本信息的通道[4]。同時,借助教學道具培養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也是一條可行之道,兒童具有較強的可塑性,通過轉盤上圖案的認知,兒歌《洗手歌》、《我愛刷牙》作為引導,以及實際操作的練習,讓孩子知道如何做才是對的,讓每一位兒童都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培養兒童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觀念[5]。
1.1 材料
直徑是10cm*10cm 硬紙板圓盤一個,8cm*8cm 硬紙板圓盤四個,暗扣一個。
1.2 構造
1.2.1 洗手轉盤的構造
見圖1。
圖中1-1 為直徑10cm 的硬紙板圓盤,此圓盤正面被平均分為7 等分,每一等分的外圍有洗手法的第一步至第七步的文字步驟(圖一外圍數字1 至7 對應的位置)。
圖中1-2 為直徑8cm 的硬紙板圓盤,此圓盤被平均分為7等分,每一等分的是洗手法的第一步至第七步的洗手圖案;

圖1

圖1-1

圖1-2
圖1-3 為直徑8cm 的硬紙圓盤,位于圓1-1 和圖1-2 的上方,寫有七步洗手法字樣,且其中七分之一面積為扇形,由剪刀裁出,正好露出圖1-3 七步洗手法的其中一個步驟對應的圖案;固定三個圓盤的中心軸,由暗扣來固定,可隨意旋轉。

圖1-3
1.2.2 刷牙轉盤的構造
見圖2。

圖2
圖2-1 為直徑10cm 的硬紙板圓盤,此圓盤正面被平均分為6 等分,每一等分的外圍有巴氏刷牙法的第一步至第六步的文字步驟(圖二外圍數字1 至6 對應的位置);

圖2-1
第一步:手持刷柄,將刷頭置于牙頸部,刷毛與牙根部呈45°角,刷毛指向牙根方向(使刷毛部分進入齦溝,部分至于齦緣上);
第二步:豎起牙刷清潔上前牙內側面,上牙向下刷;
第三步:豎起牙刷清潔下前牙內側面,下牙向上刷;
第四步:上后牙外側從上往下刷(上下左右互換);
第五步:下后牙內側從上往下刷(上下左右互換);
第六步:咬合面來回刷(上下左右互換)。
圖2-2 為直徑8cm 的硬紙板圓盤,此圓盤被平均分為6 等分,每一等分的是巴氏刷牙法的第一步至第六步的刷牙圖案;

圖2-2
圖2-3 為直徑8cm 的硬紙圓盤,位于圓2-1 和圖2-2 的上方,寫有巴氏刷牙法字樣,且其中六分之一面積為扇形,由剪刀裁出,正好露出圖2-3 巴氏刷牙法的其中一個步驟對應的圖案。固定三個圓盤的中心軸,由暗扣來固定,可隨意旋轉。

圖2-3
如上圖所示:使用時,轉動正面圓盤1 和3,將圓盤3 缺口對準圓盤2 的圖案,轉動圓盤1,對應的洗手圖案和洗手文字步驟成一組;轉動反面圓盤1 和3,將圓盤3 缺口對準圓盤2 的圖案,轉動圓盤1,對應的刷牙圖案和刷牙文字步驟成一組;醫護人員在指導小兒學習洗手和刷牙時,既可以學習正確的洗手刷牙步驟,還可以通過不同顏色的認知和色彩對比,有助于刺激學齡前兒童視覺發育,對轉盤的依從性越高。
3.1 人性化設計
此設計將七步洗手和巴氏刷牙結合在一個雙面轉盤上,適用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
3.2 操作簡單方便
轉盤結合了七步洗手法和巴氏刷牙法圖文并茂的學習方式,便于兒童理解并加深記憶。醫護人員只需轉動轉盤,就能正確指導兒童洗手及刷牙行為,同時可以減輕門診及臨床醫護人員的工作量,節約了工作時間,此操作方法簡便,兒童易于掌握,可自行達到學習的目的。
3.3 社會效益
此法制作簡單,成本低廉,可以循環使用,便于推廣。
4.1通過洗手刷牙雙面轉盤,學齡前兒童對洗手和刷牙知識和方法的掌握,能夠提高提高整個社會的素養水平,促進健康行為[6]。
4.2設計有趣味性,疫情期間我們定做了2000 份在我院兒童保健科、兒童口腔科進行發放,供不應求得到了家長的認可。
4.3轉盤圖片為動畫圖案寓教于樂,有助于提高兒童洗手和刷牙的依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