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晨云 壯新軍 雷運貴
(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中醫院 丹陽212300)
周圍性眩暈又稱真性眩暈,多表現為自身或外界的旋轉感,呈陣發性,可伴有眼震、平衡失調和植物神經癥狀,在臨床上通常是由于前庭器官出現病變而導致的,是急診的常見疾病之一。在單希征等[1]針對6 056 例住院眩暈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中顯示,前庭周圍性眩暈患者占比最大,占比近75%,中樞性眩暈占比14%,非前庭性眩暈占比6%,另有約5%的患者眩暈病因診斷困難,可能與患者臨床表現不典型相關。而在前庭周圍性眩暈病因中,臨床常見疾病主要包括美尼爾氏綜合征、耳石癥、突發性耳聾、前庭神經元炎等。本研究主要針對中醫辨證屬痰濁中阻型周圍性眩暈癥,選用鄧老經驗防眩湯合溫膽湯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及安全性?,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丹陽市中醫院腦病科2019 年3 月~2020 年7 月收治的周圍性眩暈癥患者40 例,按就診順序編號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20 例。治療組男 6 例,女 14 例;年齡 55~90 歲,平均年齡(63.15±2.05)歲;病程 2~168 h,平均病程(31.03±9.28)h;對照組男 11 例,女 9 例;年齡 30~81 歲,平均年齡(64.85±2.69)歲;病程 2~168 h,平均病程(36.00±9.04)h。兩組的人口學資料及臨床特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方案取得丹陽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診斷 參照2017 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頒布的《眩暈診治多學科專家共識》[2]制定:急性起??;主要癥狀表現為眩暈或頭暈、自身旋轉感或空間位置感受障礙;次要癥狀表現為耳鳴耳聾、倦怠乏力、惡心嘔吐、汗出等癥狀;腦CT 或MRI排除腦出血或其他中樞病變。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2010 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出版的《22 個專業95 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3]中的眩暈癥診療方案制定。主要癥狀:頭暈目眩,旋轉感,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甚則跌倒。次要癥狀:可伴有惡心嘔吐、耳聾耳鳴、眼震、面白、出汗等;急性起病,反復發作或加重。具備1 個主癥,伴或不伴有次癥,結合影像學檢查可確診。痰濁中阻證型:眩暈而頭重昏蒙,伴惡心嘔吐,倦怠乏力,汗出,或兼有耳鳴耳聾,舌質暗,苔白膩,脈滑或澀。
1.3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年齡 30~90 歲;符合周圍性眩暈西醫診斷標準,中醫證型屬痰濁中阻型;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中樞性眩暈;其他系統全身性疾病所致眩暈;過敏體質;有嚴重基礎疾?。慌K器功能不全;出現過敏反應、病情惡化、嚴重不良反應;依從性差;主動要求退出。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予抗組胺、活血化瘀藥等常規治療。治療7 d 為一個療程。
1.4.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加用防眩湯合溫膽湯治療(組方:黃芪24 g、黨參18 g、茯苓12 g、白術 12 g、川芎 9 g、天麻 9 g、枸杞子 9 g、鉤藤 12 g、白芍 9 g、生地 12 g、甘草 3 g、半夏 6 g、竹茹 6 g、枳實6 g、陳皮9 g),由我院中藥房統一配制后送煎藥室煎藥,加水 1 200 ml 濃煎至 400 ml,1 劑 /d,早晚分2 次服用,餐后半小時服用。治療7 d 為一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1)治療1 個療程后,采用《22 個專業95 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3]中的中醫眩暈程度分級評分表評價兩組患者眩暈中醫臨床癥狀總分。中醫眩暈程度分級評分表計分方法如下:主證,頭暈目眩(無癥狀0 分;閉目即止可忍受2 分;視物旋轉,如坐車船4 分;眩暈跌仆,難以站立6 分);次證,惡心嘔吐、倦怠乏力、汗出、耳鳴耳聾以及發作頻率等按發作程度或頻次分別計分(無癥狀0 分;偶爾出現1分;頻繁出現2 分;持續存在3 分)。(2)用藥后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3)兩組總體療效。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制定相應的療效指數標準。痊愈:眩暈等癥狀消失,療效指數(N)≥95%;顯效:眩暈等癥狀明顯減輕,頭微有昏眩但不伴自身及外周旋轉感,能正常工作和生活,95%>N≥70%;有效:頭眩減輕,僅伴有輕微的自身或外周旋轉感,雖能堅持工作,但工作和生活均受到影響,30%≤N<70%;無效:頭眩等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N<30%??傆行?痊愈+顯效+有效。
1.6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癥狀總分比較 兩組治療1 個療程后,治療組中醫癥狀總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總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總分比較(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20 20 tP 11.60±0.78 10.00±0.80 1.434 0.160 0.10±0.07 1.45±0.33-4.025 0.000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1 個療程后,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治療過程中,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中醫學將周圍性眩暈歸于“眩暈”,古代醫家對眩暈的病因、病機提出“三無不作?!?,是流傳的經典病機論,對后世醫家影響甚遠,包括:春秋戰國時期《內經》在病機十九條中記載了“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的條文,是現存最早的關于“無風不作?!钡恼撌觯唤鹪獣r期著名醫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頭眩》中力主“無痰不作眩”學說;明清時期張景岳則在《景岳全書·眩運》中將眩暈病機歸責于“無虛不作?!薄.敶t大家總結眩暈癥的病因病機,多以痰邪為眩暈的重要病因之一,國醫大師路正志推崇眩暈病機為脾失健運、痰濕阻滯、清陽受蒙[5]。海派中醫顏氏則認為氣機逆亂,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暢,痰瘀交阻為眩暈主要病機[6]。鄧鐵濤教授認為,眩暈主要病機為痰瘀相關、虛實夾雜,臨床上分型不宜太雜,應抓住一兩個主型,其他作兼癥處理即可[7]。
現代人常因過度進食生冷、肥甘厚膩或勞倦而損傷中焦脾胃,脾胃虛弱,氣機壅塞,運化失常,水濕停滯,久則聚濕成痰,痰濁內生,上擾清竅而致眩暈。故本研究針對痰濁中阻型周圍性眩暈癥,臨床選用鄧老所用的經驗防眩湯合溫膽湯治療。據查閱臨床文獻,鄧老經驗防眩湯最早可能出自陳士鐸《石室秘錄》中的世傳防眩湯[8],近年來臨床對防眩湯的臨床報道并不多,中國知網檢索防眩湯相關報道僅54條。鄧老經驗防眩湯中黃芪、黨參、茯苓、白術、甘草健脾益氣為君,意在脾胃為生痰之源,健運脾胃,從根源上杜絕痰邪內生;白芍、生地、川芎滋陰養血活血為臣;白芍柔肝,川芎又可引藥上達巔頂,有“血行風自滅”之效;天麻、鉤藤平肝潛陽為佐。全方有健脾化痰,益氣活血之效,可祛風祛痰,獲“氣血足則陰陽和,陰陽和則邪火散”之效。溫膽湯中半夏降嘔逆,與竹茹配伍化痰止嘔;陳皮理氣,枳實通降,共增半夏、竹茹化痰之力,四藥配伍防眩湯則祛除痰濁之力效增。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通過對神經系統抗氧化應激、保護細胞的作用,可有效預防腦血栓,并通過雙向免疫調節、減少全身的耗氧量、降低內臟血管阻力指數,發揮改善免疫低下、提高耐缺氧能力、降壓等一系列改善全身機能的藥理作用[9]。黨參、茯苓、白術、甘草具有促進胃腸蠕動、胃腸激素分泌、保護胃腸黏膜、調節腸道菌群等多種作用,可提高胃腸道及全身免疫力[10]。川芎具有改善腦缺血及再灌注損傷、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擴張血管等作用[11]。白芍可鎮靜或松弛骨骼肌,配伍生地共同起到改善微循環、調節免疫等作用[12~13]。天麻可抑制中樞、改善平滑肌痙攣、抗血小板聚集、加速血流、擴張血管,從而起到鎮靜、抗驚厥、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降血壓等作用,用于防治中樞神經系統疾病[14]。溫膽湯則具有降脂,改善腦血液循環,保護腦神經元等作用[15],其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作用機制主要涉及影響單胺類神經受體、修復神經細胞的損傷、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調節細胞通道、抗氧化應激、影響細胞因子水平等[16]。
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組臨床癥狀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1);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高于對照組的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常規治療下配合口服中藥防眩湯合溫膽湯對痰濁中阻型周圍性眩暈癥的臨床癥狀改善效果顯著,且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