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穎
(河南省靈寶市第一人民醫院 靈寶472599)
冠心病(CHD)是一種臨床常見病,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改變引起血管痙攣、狹窄,造成心肌缺氧、缺血或冠狀動脈供血不足[1]。CHD 患者常見全身冷汗、心悸、呼吸困難、胸悶、胸痛等癥狀,病情嚴重者還會出現休克,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一定威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是目前臨床治療CHD 的主要手段,可有效緩解心肌缺氧、缺血等癥狀,降低死亡率。但PCI 術后血栓形成、血管內皮功能受損是當前臨床高度關注的內容。傳統的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標準化雙聯抗血小板治療,雖然具有一定作用,但部分患者容易出現氯吡格雷抵抗,進而形成支架內血栓,安全性欠佳[2]。替格瑞洛屬于腺苷二磷酸受體拮抗劑,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顯著,且安全性較高。基于此,本研究對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在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效果和安全性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8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100 例冠心病患者,以雙盲隨機抽樣法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50 例。實驗組女21 例,男29例;年齡 42~80 歲,平均(61.59±5.44)歲;病程 4~13年,平均(8.52±2.17)年;心功能分級:Ⅱ級 29 例,Ⅲ級 21 例;體質量 52~80 kg,平均(66.62±6.84)kg。參照組女20 例,男30 例;年齡43~79 歲,平均(61.61±5.41)歲;病程 5~12 年,平均(8.54±2.14)年;心功能分級:Ⅱ級 31 例,Ⅲ級19 例;體質量54~79 kg,平均(66.58±6.81)kg。兩組一般資料(性別、體質量、年齡、心功能分級、病程等)均衡可比,P>0.05。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滿足《冠狀動脈微血管疾病診斷和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3]中對CHD 診斷標準;(2)年齡 40 周歲以上;(3)病歷資料完整;(4)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近期接受過重大手術治療者;(2)合并惡性腫瘤者;(3)處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4)對本研究涉及藥物過敏者;(5)研究未開展前接受過抗凝等對癥治療者;(6)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者;(7)合并血液、免疫系統疾病者;(8)合并重度貧血、營養不良者;(9)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3 治療方法 參照組給予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PCI 術前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H32026317),口服 1 次,負荷劑量 300 mg;氯吡格雷片(國藥準字H20193160),口服1 次,負荷劑量300 mg。PCI 術后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每次100 mg,1 次 /d,長期服用不停;氯吡格雷片,口服,每次75 mg,1 次/d,周期1 年。實驗組給予阿司匹林聯合替格瑞洛治療。PCI 術前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1 次,負荷劑量300 mg;替格瑞洛片(國藥準字H20193177),口服 1 次,負荷劑量 180 mg。PCI 術后,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100 mg/次,1 次/d,長期服用不停;替格瑞洛片,口服,每次90 mg/次,2次 /d,周期 1 年。
1.4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兩組均于治療1 個月后觀察治療效果。(1)凝血指標、血清C 反應蛋白(CRP)、氨基末端腦利鈉肽前體(NT-proBNP)因子、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抽取患者5 ml 空腹靜脈血,以10 cm 離心半徑、3 500 r/min 離心速率,離心10 min,分離血清,以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以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 CRP、NT-proBNP,試劑均由上海博湖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提供,操作嚴格遵循相關標準。(2)不良事件發生率:統計支架內再狹窄、腦血栓、再發心肌梗死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凝血指標、血清CRP、NT-proBNP 因子)以()表示,采用配對或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不良事件發生率)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凝血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凝血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個月后,實驗組PT、APTT 均比參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凝血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凝血指標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APTT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參照組組別 n PT治療前 治療后50 50 tP 11.62±3.62 11.69±3.55 0.097 6 0.922 4 14.26±3.62*17.92±4.49*4.487 2 0.000 0 25.62±3.62 25.69±3.59 0.097 1 0.922 9 29.62±4.62*35.62±5.64*5.819 3 0.000 0
2.2 兩組血清CRP、NT-proBNP 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血清CRP、NT-proBNP 因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個月后,實驗組血清CRP、NT-proBNP 因子均比參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CRP、NT-proBNP 水平對比()

表2 兩組血清CRP、NT-proBNP 水平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NT-proBNP(ng/L)治療前 治療1 個月后實驗組參照組組別 n CRP(mg/L)治療前 治療1 個月后50 50 tP 37.28±3.85 37.26±3.81 0.026 1 0.979 2 9.14±0.10*12.96±1.57*17.170 0 0.000 0 116.26±25.11 115.31±25.21 0.188 8 0.850 6 62.89±6.92*89.62±7.14*19.009 1 0.000 0
2.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2.00%)比參照組(16.00%)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例(%)]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人們工作、生活壓力增大,CHD 的發病率逐年增高,且發病人群有年輕化趨勢。長期吸煙、肥胖、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人群發生CHD 的概率遠高于健康人群[4]。CHD 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當,導致機體長期處于失調狀態,容易發生微循環障礙,增加同源性疾病的發病率[5]。PCI 是目前臨床治療CHD 的一線推薦方案,不需要開胸全麻,相對于外科手術,PCI手術的創傷性更小,可有效緩解心肌缺血、缺氧等癥狀。但PCI 手術中置入機體的金屬支架為異物,會將血小板激活,聚集、黏附在局部,同時刺激活化凝血系統,引發血栓,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既往有研究表明,CHD 患者PCI 術后機體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炎癥反應,血清CRP、NT-proBNP 因子水平升高[6]。BNP 是由心室肌細胞合成、分泌,首先會合成前體proBNP,而后會裂解為無活性的NT-proBNP,CHD 患者PCI 術后心肌受到不同程度損傷、心室重構等均會導致血清NT-proBNP 濃度增高。血清CRP 水平升高與機體損傷程度等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對炎性細胞激活以及血管內皮激活具有直接作用。氯吡格雷是臨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雖然可抑制血小板,但起效較慢,并且停藥后血小板功能恢復的時間較長,與受體結合是不可逆的。替格瑞洛屬于受體拮抗劑,可逆結合,二磷酸腺苷(ADP)與P2Y12受體結合,可以將G 蛋白激活,改變受體結構,誘導血小板聚集[7]。替格瑞洛與氯吡格雷比較,不需要代謝活化,起效迅速,且不良反應較少。阿司匹林可抑制血栓素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謝,達到抗血栓形成的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1 月后PT、APTT、血清 CRP、NT-proBNP 因子均比參照組低,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2.00%) 比參照組(16.00%)低,P<0.05。表明 CHD 患者 PCI 術中給予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安全性、有效性均較高。
綜上所述,替格瑞洛聯合阿司匹林應用于CHD患者PCI 術中,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減輕炎癥反應,抑制CRP、NT-proBNP 高表達,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均較高。